第一脚踏上月球时想啥 美国太空人沪上开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 19:17 新民晚报 | |
美国“太空铿锵三人行”上午在沪开讲 “这么好的科普基地应该对全社会青少年敞开大门!”今天上午9时30分,3位美国前宇航员——登月宇航员查尔斯·杜克、发现号与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前任指令长查尔斯·博尔登、全球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梅·杰米森参观了上海航天展示馆并和上海航天人展开广泛交流,正式开始了为期3天的上海民间科普之旅。 看中国飞船 在中国的神舟飞船模型面前,3位宇航员对中国的载人航天进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现在中国有没有可以支持航天飞机长期飞行的能源技术啊?”老杜克问。“中国的载人航天业计划三步走:第一步是实现宇航员绕太空飞行,第二步是建立小型空间站和完成与飞船的对接,第三步是建立长期的宇宙空间站。由于还在起步阶段,所以目前相关设备正在加紧研制,包括地面仿真试验和动物仿真试验也在进行中。”上海航天局局长、上海宇航学会理事长袁洁回答说。 讲月球之行 “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当年,美国第一位登月者阿姆斯特朗登月时说出了这样一句经典言论。那么现在最年轻的登月后继者老杜克,在当年第一脚踏上月球时是怎么想的呢?老杜克笑着说,当时我心里想:“哇,我到了。” 老杜克介绍说,实际上当时他满怀探险的兴奋。登月过程简单,但准备时间很长,第3天到月球,但第4天宇航员才下地,此前花了整整8小时检查动力、环境系统,以便不发生意外。 在下降到25米时,他们看到有尘埃飞扬,下降到8米时,发现尘埃很厚,所以他们以每秒三分之一米速度下降,最后电子探头伸长2米后插入地面,接着登月舱才正式入地,关闭发动机避免尘埃飞扬。最终他所乘坐的阿波罗16号以精确程度达到1公里、指令舱的下地半径600米成功登月。 而一波三折的是,在登月前1小时,有报告说主发动机出了问题,让他和另一位同伴情绪一下子从高峰跌到低谷:因为此刻登月点只差几英里,近在咫尺,却有可能无法成行,好在此后一切顺利。 70岁高龄的老杜克还幽默地强调说,目前看来,已经登月过的12人,除了3人病故外,其他的“月球人”一切安好,可以证明太空对人体没有损伤。他期待着自己能再次登月。 为“发现”号支招 “发现”号的安危依然是目前全球航天人最关心的问题。针对“发现”号目前的处境,“发现”号与“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前任指令长查尔斯·博尔登及全球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梅·杰米森提出了一些建议。 杰米森说,在哥伦比亚号失事之后,美国已经非常重视防热系统问题。隔热系统的设计早在1981 年就开始进行了,如今使用的隔热瓦虽然很轻很小,但隔热功能强。实际上,真的发射上天后,每个宇航员就各司其职,比如驾驶员关心天气,他自己就忙着做生物试验,所以未必能关心到防热泡沫等细节问题。 博尔登则补充说,自己第一次上天前,专家用了1年时间对相关设备反复检查,包括液压、导航、推进等系统,结果只发现了一个很小的问题,所以当时担心的不是设备本身,而是关心自己操作不要失误。目前“发现”号的问题,可以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背面翻转检查,二是使用国际顶尖的修补材料。他建议现在“发现”号的宇航员们应尽量多与地面多沟通,把船上发现的问题用最好的办法解决掉。 本报记者 胡晓晶 ●来沪访问的3位美国前宇航员昨天一下大巴,就应本报记者要求,欣然为本报读者题词:“我们很高兴18年后重返上海,期待着和很多学生朋友见面,祝福大家。” 制图 董春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