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神童如何批量生产 脑科学开发热潮与悲凉(7)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 07:27 北京晨报 | |||||||||||||
文/赵王月 罗德宏 ●链接·背景 昔日“神童”今安在 1978年3月,中国科大第一届“少年班”应运而生。至今风风雨雨23年,已招收了24届1894名少年大学生。据统计:在已毕业的676名学生中,有74%考取了国内外的研究生,有
当然,几年来“少年班”学生中,也有被淘汰的。据说,共有3名学生被勒令退学。一名是因早恋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另两名是因为自控力差,贪玩,迷上了武侠小说、游戏机,跟不上课程。对此,“少年班”的老师说,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刚开始只注意考查入学者是不是“神童”,而对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有些学生入学后,因成人感和孩子身份的矛盾而造成其人格分裂,导致性格内向,出现不合群的偏执而影响了学业。摘自《解放日报》 ●链接·观点 催熟的桃子是酸的 中华儿科学会儿童保健学组组长、北京儿科研究所儿童健康与环境研究室主任丁宗一说:“现在社会上提出了很多的新名词,如'胎教'、'亲子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立体智力开发'等等,不管弄出多少名堂,在我看来,很多都是伪科学!儿童的发展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适时的训练,这是0至3岁儿童保健的基本科学规律。就好比吃桃子,这桃子本来没熟,无论你用什么高招处理过,它吃到嘴里总是酸的。”摘自《中国青年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