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防渗之争”需要人文学者解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2日 07:22 新京报 | ||||||||||||
4月20日,包括水利、水资源研究、水文地质、水利防渗等领域的11名专家公开支持圆明园防渗工程(4月21日《新京报》),在此前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听证会上,生态学、环境学、环保等领域的18名专家反对该工程。 专家间出现“矛盾”观点应该是科技研究的“自然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有时相左的看法能够发出并被媒体及时“平等”地报道呈现,表明我们的社会在复杂公共问题
圆明园防渗工程之争最终涉及的其实是如何定位圆明园的性质和价值,这无疑需要历史、文化研究等人文学者来厘清,作出人文视角的整体判定和评估。圆明园不是普通的园林,它最重要的是人文、历史的价值,只有在确认“近代史之门”的人文性质和凭吊之所的历史价值,而非游乐公园的基础上,对防渗、林灌改造工程进行环保、水利、生态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工程对圆明园整体价值的得益和损失。否则,仅仅作为某一领域的物理研究对象,即使专家们取得一致意见,也不能免除人们对圆明园未来的担忧。 其实,一旦圆明园的人文的“整体形象”得到清晰的定位,相应的环境、生态形象、功能就容易确认了,防渗、林灌砍伐改造的工程评价就不再是什么难事。所以,笔者呼吁正在进行的环境评估报告能够吸纳权威的历史、文化学者进来。 □李万刚(北京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