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生态和文化才是圆明园工程的要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2日 07:21 新京报 | ||||||||||||
4月21日《新京报》报道,11名专家4月20日公开表示支持圆明园防渗工程,他们各自从专业角度论证了该工程的合理性。 一种观点认为,“任何反对防渗做法和主张拆掉防渗层并要求维持圆明园历史面貌的人,实际忘记了北京水情面临危机的现实”。该专家所指的这个现实就是“前几年圆明园就呈现着湖水干涸鱼死草枯的悲惨场面”。这是个现实,但不是事实。死亡的鱼是否是人工
还有专家称,铺防渗膜不会把圆明园变成“一潭死水”,认为只要湖岸边不铺防渗膜,水与土壤就仍然可以接触。这也是对生态规律的片面理解。水的特点就是向低处走,在走的过程中,水中的营养被带给底栖的动物和微生物,氧气供底栖的生灵呼吸,有害的成分得到净化。 人工铺膜阻断了这种交流,水体不可能完全净化,反而增加了污染物(塑料分解释放有害成分)。 更有观点认为“浮水植物,湖底有10至20厘米土层就可以生长,沉水植物也只要有50厘米土壤就可以生长”。这只是考虑了“柔弱的”沉水植物,那么挺水植物呢?它们的根要扎得很深,会穿破那层膜,你就不担心了吗?当然,你可以选择不种挺水植物,像消灭乡土树木那样“防患于未然”,但这样一来,圆明园的“生态”还自然吗?如果不考虑生态,圆明园用水泥封上岂不一劳永逸! 即使水生植物都够生长了,那层塑料膜底下的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不是会因为缺氧、缺营养、缺水而全军覆没吗?自然水体中的生命绝不是仅分布在50厘米之内的范围内,海洋里的生命最深可以分布到海平面以下15公里的地方,陆地上土层下十几米的地方分布有生命是不奇怪的。 即使上述技术都可行,生态上还是不可行,文化上更不可行,生态和文化这“两票”还不能否决这种人工干涉圆明园完整性的做法吗? 这些支持防渗工程的专家是在圆明园的水上动足了脑筋,但实际上水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我们决定要不要圆明园,要不要它的文化和生态。这个问题解决了,水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如中水和雨水利用就可能是很好的途径。 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把经费用于研究和利用中水和雨水上,用在保护北京市的大生态上,而是花费巨资去留住“一小盆”水,这正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蒋高明(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