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文字实录(8)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3日 10:58 人民网 | ||||||||||||
[主持人]: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叶廷芳教授发言。 [10:46] [叶廷芳]:我的题目叫做“圆明园必须走出管理的误区”,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文物意识是比较晚的,对大多数群众来讲,是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才有的。现在觉醒是一个好事,因为刚刚开始觉醒,就有一个危险,刚睡醒还是睡眼惺松,知道要保护文物,但是不知道如何保护? [10:47]
[叶廷芳]:圆明园现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这些年圆明园遗址做一个梦,要修复圆明园,重现昔日的辉煌。为了实现这个梦,圆明园管理部门花了很多力气,搞的很辛苦,做了很多事情,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庞大。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圆明园的生存与1700人的生存,到底谁应该服从谁。圆明园这样一个世界罕见的文物单位,为1700人的生活而牺牲,关了圆明园,还是应该为圆明园的生存作出更多贡献。 [10:47] [叶廷芳]:第二个问题,如何保持圆明园的遗址性质?圆明园作为全国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是国家通过文件的形式做了明确规定的,而这个规定是完全正确的。但现在圆明园管理处的工作依然在努力,今年三月份我去圆明园看了看,发现圆明园不是在清理山形水系,而是在重现当年的山形水系,因为它除了把原来的水池子清除出来以外,把好多墙都重新造起来。鲁迅讲悲剧就是把美好事情毁于一旦,我们要保持被毁坏的原貌,一直保留下去,作为人类的教训。 [10:52] [叶廷芳]:第三,有关社会广泛呼吁不是偶然的,圆明园管理层在错误的发现、错误的管理、错误的指导下,长期处在误区里,不能自拔的结果。社会特别是知识界的反对的呼声越来越大。我在全国政协的会上也提了反对重修提案。2000年,对圆明园修建计划,我又写了一个提案,这些金碧辉煌的建筑物势必会破坏荡然无存的景象。 [10:53] [叶廷芳]:最后指出,既然目前两种意见分歧那么大、涉及人数那么多。又不妨暂时冷一冷,放一放,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显然这些意见以及社会上类似的意见均未得到重视和采纳。今天我在这里要重申这样一个标题,既然两种意见分歧那么大,涉及人数那么多,那就不妨暂时冷一冷,放一放,不要急于上马。 [10:53] [叶廷芳]:第四,不要小看圆明园的管理工作,它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多职能部门的配合,因此圆明园的现行管理机构需要重新调整。在这方面,我倒同意圆明园现主任的观点,应该有一些相关的部门分别出人,请一些专家学者组成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应该立足于国家文物局来管理。谢谢! [10:53] [主持人]:我再声明一下,国家环保总局目的是摆事实,讲道理,同意的、反对的都可以,但是不允许出现过激的现象,因为这里主要是讲道理。下面,请园林世纪专家檀馨发言。 [10:54] [檀馨]:我在圆明园已经参加规划设计山形水系修复,我们有现场工作,我一直在现场调查研究设计,没有离开过现场。今天给我五分钟时间,我想说两件事,一,我两年在那儿有什么体会;二,当前这样一个小的具体问题,我有些体会。我觉得圆明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而且圆明园建了150年,毁了150年,圆明园的规划从1985年,大家争,讨论、征求意见,经过15年,2000年才把这个规划定下来,可见这件事是复杂的。谁上这里面做工作,就是踩着石头过河,或者在着刀刃往前走。但是我们有责任,也不能不干。 [10:56] [檀馨]:所以,我们在这两年里就是一点一点往前走,我不着急,为什么?这个事都毁了150年,讨论一个规划都有15年,我们这一年、半年、两年能做什么?搞搞卫生、拆迁、把土弄走,一点一点做,我从来主张不着急。恐怕我们要经过几代人才能把这个事情作出一点模样。但是今天这个会议我也是非常愿意来参加,也希望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把这件事确实做到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所以,我们一路做一路总结经验,现在我们按照这样一条线来工作。 [10:57] [檀馨]:我们现在第一要依法,为了这个我们学文物法、学园林法,学有关的法,但是环保法,这次提出来,也应该学。第二,要遵守规划,政府定了,要你这么做,你今天执行就得执行,有意见仍然要拿到政府去解释。另外,一定要有专家专题论证,领导决策,然后才可能实施,这一系列东西急不得,也快不得。今天大家提的这件事,其实有些事也是讨论了多少次了,比如防渗,防渗的工作,我搞园林设计几十年了,防渗的事情也做了几十个,为什么圆明园的防渗就下不了决心? [10:58] [檀馨]:就是因为圆明园是遗址公园,是我们全国、全世界关注的事,这次决定有两点,我心里是踏实的,第一,圆明园防渗用土工膜是必须的,凭着我们做了这么多工程,不是都做,我在稻香湖都做了,因为那儿的地质情况好,给我一个地质资料,一看全是沙子,地质资料使我们认识到要做防水。类似的情况,我们到其他有关园林看,他们也做了,而且有的做了十多年,我们考察了考察,反映还是不错的,植物、鸟、水都很不错。在这么一个原因下做的。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1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