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是研究竞争的逻辑和规律的数学分支,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是这门科学的奠基之作,在1944年出版。不过他们所建立的是关于纯粹竞争的理论,所谓纯粹竞争是指那种一方所得必为对方之所失的竞争。冯·诺依曼没有讨论那种各方都可能有所得的竞争。
纳什的贡献是,他证明了在这一类的竞争中,在很广泛的条件下是有稳定解存在的, 只要是别人的行为确定下来,竞争者就可以有最佳的策略。他的这项理论工作使得博弈论从此成为经济学家用来分析商业竞争到贸易谈判种种现象的有力工具。
关于博弈论,流传最广的是一个叫做“囚徒困境”的故事。
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
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检察官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1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3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10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10年刑,他只判3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
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
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
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因为,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串供),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
“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
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不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位经济学圣人在《国富论》中的名言:“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
因此,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其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1994年,美国政府拍卖了无线波谱频道许可证,这场拍卖会是由一群年轻的经济学家设计的,他们使用的就是当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纳什等人发明的方法。拍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被认为是有史以来经济学原理应用于公共政策方面最成功(且利润最丰厚)的典范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