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上午,10余辆警车停在51信用卡总部门前,大批警察冲进大厦进行调查,该事件迅速在网络中广泛传播。[详情]
一场催收风波,折射出放贷机构的催收乱象。催收乱象产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究竟为何?催收的法律、行业底线到底在何处?新京报...[详情]
一名用户对新京报记者称,还款前会被电话持续骚扰、辱骂,此外App还会读取用户通讯录,拨打用户其他有关联系人催债,“我自...[详情]
对此我们非常的自责。在此我和51信用卡全体管理层向大家表示诚挚的道歉。[详情]
51信用卡发布公告称,公司杭州办事处接受政府有关部门上门调查,主席兼行政总裁、执行董事、CFO及部分员工正协助调查[详情]
经初步调查发现,“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等犯...[详情]
51信用卡遭杭州警方突击调查,案件或涉暴力催收。[详情]
从杭州某金融科技公司高管发来的现场照片来看,现场警车云集。[详情]
据知情人透露,现场12辆警车坐满,51信用卡CEO孙海涛昨日已被带走协助调查。[详情]
51信用卡在港交所暂停交易,停牌前跌幅达34.32%。[详情]
今日,51信用卡被曝被查之后,临近午盘,股价陡然跳水,跌幅最高至35.79%。[详情]
中午时间,《科创板日报》记者来到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世纪金融广场2号楼的上海公司,不过,该公司已“人去楼空”,现场还标...[详情]
2019年10月21日,多个信源向第一消费金融透露,51信用卡(2051.HK)有浙江本地警方介入。[详情]
51信用卡发布公告澄清,本集团所有的个人信息收集均有合法用户授权,并不存在未经用户授权非法盗取信息的情况。[详情]
本公司的业务营运及财务状况仍然保持正常健 。本公司董事会对此类制造不实谣言的行为一致严厉谴责,并保留诉诸法律追责的权利。[详情]
今日有媒体报道称,浙江本地警方突击进入51信用卡在西溪的办公大楼,具体原因不明。[详情]
在这事件背后,也引发外界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强监管下合规和转型的关注。[详情]
作为中国最大的在线信用卡管理平台,而且还是一家上市公司,51信用卡这起事件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详情]
这起事件背后,又暴露出了非法放贷的哪些乱象呢?[详情]
在近期不断发酵的大数据风控领域的热点事件中,爬虫技术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未来又该如何规范?[详情]
在某招聘平台上以“催收”为关键词进行搜索,21日也就是被查当天,51信用卡所在的杭州恩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发布了名为“催收组长”的岗位。[详情]
业内人士透露,在隐私保护薄弱、数据安全存在漏洞的国内互联网环境中,爬虫技术往往与信息来源违法、滥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详情]
杭州警方对51信用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开展调查。[详情]
10月22日,记者下载51信用卡旗下App“51信用卡管家”发现,该App首次安装打开后会提示多个隐私协议及服务条款,若不同意隐私协议则无法使用。[详情]
10月21日上午,10余辆警车停在51信用卡总部门前,大批警察冲进大厦进行调查,该事件迅速在网络中广泛传播。[详情]
从警方初步调查结论到用户反映自己曾遭遇暴力催收,说明51信用卡在催债方面确实存在问题。[详情]
尽管近日51信用卡被查主要源自其委托的催收公司存在冒用国家工作人员暴力催收行为,但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暴力催收行为离不开爬虫技术的“配合”。[详情]
原标题:爬虫整顿风暴冲击波持续 杭州大数据服务商接连被查,行业整肃态势趋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这波针对爬虫业务的强监管是由于公安部门打击“套路贷”牵扯出了导流获客和暴力催收这两个帮凶,发现爬虫是主要工具,为这些“套路贷”平台爬取通讯录、地址定位等个人敏感信息,从而引发了命案及相关刑事调查。 爬虫,应用与边界 网络爬虫,是一种按照一定规则,自动抓取互联网信息的程序与技术。如果通过爬虫抓取网络公开信息,并不违法;但如果抓取的是未公开、未授权的个人敏感信息,就属于违法行为,违反的是2017年6月1日实施的《网络安全法》以及“两高”相关司法解释。 51信用卡事件在杭州警方发声明之前,多方都认为是因为爬虫技术使用不当触及红线导致,由此,爬虫技术也被拉到了公众关注的焦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其实,外界的这种猜想也是无风不起浪,爬虫整肃风暴缘何刮到杭州并卷起风暴? 今年以来,大数据风控行业颇不平静,9月份以来,杭州的魔蝎科技和公信宝运营公司、杭州存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存信”)以及贷款超市头部机构“信用管家”先后被杭州警方调查。 此外,还有多家大数据风控公司人士“协助调查”,涉及同盾科技等多家机构。一时风声鹤唳,大数据行业的从业者人人自危。多家大数据公司表态暂停爬虫业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上述公司受调查均是与爬虫业务有关。 对此,同盾科技相关人士22日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数聚魔盒产品是信川的产品之一,因为该服务对适用条件与场景有严格的授权要求与限制,为了更加严格的保护用户合法权益,避免个人信息被误用,同盾已经从去年开始逐步调整业务,目前已全部停止相关服务。除此之外,同盾的高管并没有接受警方调查,同时,同盾主营业务也没受到影响,没有相关调整。 爬虫“鼻祖”被查 10月21日上午,51信用卡位于杭州西湖区紫霞街80号西溪谷国际商务中心的办公地点遭遇杭州警方突击调查。引来业内一片哗然。 而51信用卡正是行业内最早开展爬虫的公司之一,这让不少业内人士猜测此次被警方调查即是利用爬虫技术非法获取用户个人信息,而这是近期公安部严厉打击的范畴。 51信用卡堪称业内爬虫行业的鼻祖,此次杭州被调查的数据公司魔蝎科技创始人周江翔是51信用卡的前高管。魔蝎科技是业内知名的大数据服务公司,合作机构范围较广,牵涉业内大量金融机构。 但杭州公安10月21日深夜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51信用卡被调查的原因是其委托的外包催收机构涉嫌非法催收,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 就在51在杭州被大批警察包围突击调查的同一天,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意见》将打击目标锁定社会危害性最为突出的非法高利放贷,明确在定罪量刑时以单次实际年利率超过36%的非法放贷为基准。规定即日生效施行。 同日,《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黑恶势力犯罪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也正式发布,公安部副部长、全国扫黑办副主任杜航伟在新闻发布会中表示,《意见》首先明确,通过线上方式实施黑恶势力犯罪的主要手段是“发布、删除负面或虚假信息,发送侮辱性信息、图片,以及利用信息、电话骚扰等方式,威胁、要挟、恐吓、滋扰他人”,同时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强迫交易罪、敲诈勒索罪、寻衅滋事罪如何认定以及此类案件的特殊取证方式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刀怎么用才是问题” 所谓网络爬虫,是一种按照一定规则,自动抓取互联网信息的程序与技术。如果通过爬虫抓取网络公开信息,并不违法;但如果抓取的是未公开、未授权的个人敏感信息,就属于违法行为,违反的是2017年6月1日实施的《网络安全法》以及“两高”相关司法解释。 爬虫技术的数据主要分为司法信息、电商信息、银行卡信息、运营商信息、社交信息、开放数据等几大类。在这些数据维度中,比较受欢迎的都是覆盖度高、标准化较强的通用类数据,比如身份验证、逾期黑名单信息等,一般是通过爬取淘宝、社交网络、网上银行等获取数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这波针对爬虫业务的强监管是由于公安部门打击“套路贷”牵扯出了导流获客和暴力催收这两个帮凶,发现爬虫是主要工具,为这些“套路贷”平台爬取通讯录、地址定位等个人敏感信息,从而引发了命案及相关刑事调查。 2017年6月1日,《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其中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第四十四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一家杭州的大数据风控公司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观测到的市场的一些动向和监管的尺度,更多是在于爬虫技术的非法使用。不注重个人隐私保护,泄露信息,甚至贩卖信息给涉黑暴力催收。所以卖刀没问题,刀怎么用才是问题。” 他认为,经过整肃之后存活的数据公司数量会大幅减少,同时对于数据使用的规范要求会更严格,这会让绝大部分的金融科技公司都或多或少受到冲击,因为大数据是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基础设施。 判断爬虫行为合法性, robot协议不可或缺 在最近的态势下,大数据行业如今面临强监管。 一位从业人员对此表示,公民个人信息是绝对不敢爬了,那么网上的公开非敏感个人信息能否收集,怎样的爬虫行为是合法的? 对此,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10月22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判断爬虫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robot协议不可或缺。存在已有25年的robot协议是互联网搜索引擎与网页持有者之间达成的“行业规范”,该协议会告知网站的“访问权限”,如果设置了robot协议,大数据公司还要突破访问权限,那么就具有明显的主观恶性。 互联网行业里谷歌、百度、搜狗、ebay等,均设有该协议,这几乎是每一个互联网人都知道的常识,如果公司不想被爬取信息,只需要很轻松地安放robot协议表明不愿意被爬取和收录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robot,应该就可以理解为可以合法爬取的公开信息。”肖飒称。 但是近期的案例有明显从严的趋势。以某直辖市某区判决一场刑事官司为例,被告人张某、宋某、侯某共谋用技术手段(爬虫)在某网站抓取视频,放入自己所在公司网站上,造成被害公司人民币2万元的经济损失。2017年9月提起公诉,后三人被判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各自领刑。 同盾科技CEO蒋韬曾在对外发布的公开信《心存敬畏向善而行》中表示,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发展中的数据及隐私保护是一个世界级难题,需要监管、企业、法律界等共同研究和探讨。[详情]
一场催收风波,折射出放贷机构的催收乱象。催收乱象产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究竟为何?催收的法律、行业底线到底在何处?新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详情]
近日,51信用卡因委托外包公司软暴力催收被查,其成因和波及金额备受外界关注。[详情]
沪上一位助贷机构高管对第一财经记者称,“这次事件,给行业最直接的警示在于,催收合规是第一要务,这是不可置疑的。”[详情]
面对便捷的互联网金融,人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审慎的出借人,不可迷信所谓新技术带来的债权安全;在遭遇债务拖欠甚至“老赖”时,依法合理维权才是正道。[详情]
杭州西溪的一百多辆警车,再次将催收这个行业推到了闪光灯下。[详情]
51信用卡上海分部并未人去楼空。但在上班时间的两间办公室,显得一片寂静。[详情]
21日晚,杭州警方介入调查此事后,多名用户对新京报称,曾遭遇言语辱骂、亲友还被持续骚扰。律师指出,给通讯录亲友发催收短信已构成侵权,情节严重或构刑。[详情]
一名曾使用51信用卡的用户对新京报称,7月18日自己的通讯录被打爆,“我曾多次致电催收人,不要骚扰通讯录亲友,但无果。”目前,杭州警方正进一步调查。[详情]
催收员王君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许多催收人员“两头吃”。“与客户签订委托书后,在催收的时候,他们(债务人)可能钱不够,这是最头疼的。[详情]
10月22日,51信用卡方面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公司在今年7月底已经终止所有催收外包,未来催收工作将严格合规进行。[详情]
“51信用卡”21日突遭警方调查,当日深夜,杭州公安官方微博发出通报,坐实了“暴力催收”一事。“51信用卡”事件牵动互金行业从业者神经的同时,也引发了业内思考,未来网贷转型该如何走?[详情]
一名用户对新京报记者称,还款前会被电话持续骚扰、辱骂,此外App还会读取用户通讯录,拨打用户其他有关联系人催债,“我自己的领导都接到过催债电话。”[详情]
51信用卡发布公告澄清,本集团所有的个人信息收集均有合法用户授权,并不存在未经用户授权非法盗取信息的情况。[详情]
据受访员工称,事发当日他们照常上班,没有接到任何通知。10月21日深夜,杭州公安发布微博通报港股上市公司51信用卡涉软暴力催收被查。[详情]
“舍命狂奔”没问题,但一定要看准方向。[详情]
昨晚(10月21日)23:14,杭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杭州公安 发布通报:10月21日,杭州警方对51信用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开展调查。[详情]
P2P行业正面临史上最强监管期,涉及该业务的企业将元气大伤[详情]
游走在监管边缘的51信用卡,一路走来的种种选择,早已为如今的困局埋下了隐患。眼下的地震,或许只是迟到的刹车。[详情]
51信用卡发布公告称,公司杭州办事处接受政府有关部门上门调查,主席兼行政总裁、执行董事、CFO及部分员工正协助调查[详情]
对此我们非常的自责。在此我和51信用卡全体管理层向大家表示诚挚的道歉。[详情]
“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详情]
上周杭州市西湖区刚刚召开了金融风险处置会议,辖内的头部平台包括51信用卡都有参会,监管要求在今年年底各个平台的在贷余额要再降25%[详情]
51信用卡应该不是因为清退引起的问题,清退也是要稳步清退,至少要等到资产到期。”[详情]
通报内容表示,今年9月以来,杭州警方接上级部门线索传递,结合日常工作发现,51信用卡涉及大量各地异常投诉信息。[详情]
经初步调查发现,“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详情]
在当前强监管环境下,倘若经营不合规就会成为一大隐患,其中较高的利率最为突出,一个应对不好,就是“灭顶之灾”。[详情]
51信用卡遭杭州警方突击调查,案件或涉暴力催收。[详情]
从杭州某金融科技公司高管发来的现场照片来看,现场警车云集。[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