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北邮张平:高校要有自己的绝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1日 07:01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北邮张平:高校要有自己的绝活
北京邮电大学新技术实验室主任 张平

  未来移动通信论坛 杨璟珂

  张平教授谈高校研究与产业发展间的关系

  “自从中国有自主创新意识到今天,仅仅一百多年。”张平教授说。在张教授看来,甲午战争以前,中国一直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发展,以圣人的典籍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依据,而没有进行过广泛的创新。直到近代国门被强迫打开,才发现中国对于现代化研究思维,科学研究方法的严重缺乏。时间的落后无可避免的造成了实力的落后,所以今天,我们国内的企业在向外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缺乏底蕴、缺乏原创技术仍是我们最感痛彻的地方。那么谁应该做这个支撑,张平教授的答案是:高校。

  时不待我,中国产业的发展急需要高校的创新成果作为支持,如何让高校的成果走出象牙塔,转化社会生产力,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北京邮电大学,一直被称为“通信领域的黄埔军校”,从建立初始,其宗旨就是面向通信网输送人才,所以大量的“北邮人”在这个领域中从事前沿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在国家信息领域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她与产业界的合作,也走在了中国高校的前列。张平教授所领导的团队更成为了产学研结合的典范。所以本期我们走进了张平教授的办公室,听他谈高校研究与产业间的关系。

  高校要有自己的“绝活”

  有种说法是最好的技术往往来自于高校和小公司,张教授表示赞同。这是因为小公司具有灵活的创新体系,而高校的优势就在于深厚的知识储备、对整个研究发展趋势的把握和企业无法比拟的前瞻性,这些优势成为了高校厚积薄发的条件,所以高校往往会在原创技术方面,独树一帜。然而,与一些国外的大学创新型研究成果时见报端相比,中国的高校显得似乎有些“沉默”。

  对于这一点,张教授认为中国的高校其实有着自己的特色。他说,由于中国企业在很长时间里研发能力比较弱,所以中国的高校长久以来负有承担国家项目的重任,研究方向反映着国家的整体规划。这是历史赋予中国高校的责任。

  但张教授认为,中国的高校的研究应该向着短期和长期两个目标努力,不仅要做“大”,也要做“小”。长期来看,要在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在短期内要培养在某一领域的特殊才能,做到国际精尖,并且能在短期内转化成为生产力,也就是说,高校要有自己的“绝活”,将研究落在实处。

  “也许这样的研究拿不到科研经费,也无助于写论文,但如果成功,就可以造福于社会。”张教授说。

  产业链上有很多的事情可做

  事实上,张教授和他的团队也一直将研究与整个产业界紧密相连。在张教授看来,产业链上有很多事情值得挖掘。他说,现在很多人认为TD-SCDMA产业链上的工作已经有几家大的企业在做,所以对其发展采取一种旁观的态度,认为这只是这几家企业的事情,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上不是只有基站,交换机,终端,围绕这个产业链有太多的东西,大到网管系统、业务平台,小到芯片、射频识别,甚至是按钮。其实一个小小的点便可以挖掘出很多。

  身为TD产业联盟的副主席,他到各企业进行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他和他的团队敏锐的看到了3G产业链中终端测试仪的需求,因为没有测试仪,终端的质量就无法保证。而实际上却几乎没有厂家在做这项工作,所以他们便投入进了这项技术的开发,经过鉴定,现在这个团队开发的“SP6010 TD-SCDMA终端综合测试仪填补了TD-SCDMA终端产业链中的一项空白,属于国际首创。

  然而,“鉴定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绝活’发挥实际的作用。”

  要让“绝活”有用武之地

  “其实中国的高校不是没有绝活,而是缺乏发挥的空间”。张教授说。

  为什么现在提倡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张教授认为这不是因为企业有非同一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因为企业与产业密切相关,所以企业的创新成果能够及时得到应用。而高校虽然能够产生很多“绝活”,但往往在鉴定为“国际领先”之后就被束之高阁。

  张教授说,从一个构想的产生,到一个产品的孵化,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很多想法只到做模型这个阶段,便止步不前。而事实上要做成产品还需要很长路要走,产品和最初的研究成果的差别就在于,产品可以复制,并能够用于实际的,所以很多细节上的问题需要修正。就如张教授的“终端测试仪”,做模型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却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来完善。

  为什么有“绝活”,却没有用武之地?张教授将部分原因归结到了整个的创新环境。他说,在美国硅谷,每天都有创新企业成立,这些小企业的创新成果到一定阶段就被大企业收购,在充足的资金和人力的支持下,经过二次开发,最终有机会在市场上大放异彩。“一个年轻人的思想火花也许只是一些不成熟的东西,但是经过进一步投入,也许就是下一个‘微软’。”

  而在中国,因为整个环境缺乏风险资金的注入,创新者的利益不能被保障,所以小企业和高校的研究团队感到没有自己发展的空间,自然也缺乏创新的动力,“在健康的创新环境中,应该是大企业负责市场,而小企业和高校的研究团队负责原始创新。”张教授说。

  “我们需要一个平台”

  张教授说,高校的发展要想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前提是不能闭门造车。“我们需要一个平台,让产业界和学术界了解彼此的需求,共同探讨技术发展趋势。”基于此观点,对于国际上通信领域中民间电信组织、技术论坛的蓬勃发展,张教授给以非常肯定的态度,并积极地参与其中。

  在中国未来移动通信领域第一家国际电信组织——未来移动通信论坛——成立之后, 张教授曾在该组织的杂志上,亲笔撰写专家寄语《交流的欢愉》,在寄语中他写道:“在这个舞台上大家可以就自己对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支撑技术、演进目标的见解进行诠释,是一种平等、探索、求知的环境,即给予人,也惠于己。”

  在他看来这样的平台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了高校与产业界专家坐在一起的机会。高校可以了解到产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可以向产业界展示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寻求合作的机会。“当然,前提是参与者要真正参与进来,只要投入,收获是无庸质疑的。”张教授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