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1日 00:58 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目前,我国一些主要工业产品年产量,例如钢铁、水泥、化肥、化纤、纺织品、电视机等,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外界称中国为“世界工厂”或“全球制造基地”,不少人为此而沾沾自喜。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感到自豪,因为我国的工业产品附加值很低,据测算“出口一亿双布鞋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而高档次的工业制成品,依然大量依赖进口。更重要的是,这些“世界第一”是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之上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自党的十六大确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以来,方方面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众多工业企业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然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个范围广、意义深的战略课题,需要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化。日前,本报记者兵分三路,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工业重镇东北,对我国工业领域8个具有代表性的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集中的调查和采访。在历时一个多月的走访中,记者发现,当前我国工业制造业信息化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怎样使我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许多接受采访的专家都认为:中国要完成工业化的艰巨任务,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新型道路;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选择。

  制造业:

  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又是工业中门类最多、最复杂、发展领域最广泛的部分,是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任何大国都不可能逾越制造业这个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没有制造业的强力支撑,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成从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发达国家的转变。制造业的发展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制造业在我国工业经济中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底公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末,全国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145.1万个,工业个体经营户532.3万户,中国工业就业总人数约为1.22亿人。在我国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制造业132.9万个,占91.6%。2004年,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218442.8亿元,制造业占86.8%。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利润总额13065.4亿元,其中制造业占73.1%。制造业占我国工业企业数量的九成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的八成以上、利润的七成以上。在记者对上海、江苏两个地区制造业信息化情况的调研中,发现制造业在上述两个地区工业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上海工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15268.1亿元,制造业占96.1%,利润总额1058.7亿元,制造业占96%;2005年江苏省工业实现产值32651.43亿元,增加值8054.67亿元,同比增长22.5%,总量列山东、广东之后位居全国第三位,制造业所占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均在95%以上。

  对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国际

竞争力的主要体现。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人均GDP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之前,主要靠发展制造业,经济的整体起飞很大程度上要靠制造业的起飞。制造业是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的主要支柱。同时,强大的制造业是解决就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跨越式发展:

  中国工业化的历史使命

  自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主宰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它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但是也付出了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的惨重代价。许多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投入巨额资金治理生态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曾经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轻工业、农业的工业化道路,虽然它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立起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然而却是以资源的极度浪费、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为代价的。从我国工业发展现状看,这样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目前,我国一些主要工业产品年产量,例如钢铁、水泥、化肥、化纤、

纺织品、电视机等,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外界称中国为“世界工厂”,不少人为此沾沾自喜。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没有任何理由自豪了,因为我国的工业产品附加值很低,高档次的工业制成品依然大量依赖进口。例如,我国钢铁产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年产量比美国、日本、德国年产量总和还要多,但诸如轿车用钢板、冷轧薄板、不锈钢板等高等级钢材每年的进口总量仍高达400万吨;有人做过一项测算,中国每年需要出口1亿双布鞋,才能换回1架波音飞机。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发展主要是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来实现的。据统计,我国每1元GDP的能耗相当于印度的1倍、美国的2.6倍、日本的5倍,每万元产值所投入的钢材是发达国家的4倍,水泥是11倍,矿产则是13倍。同时还不能不看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目前,在全球环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就占了7个,国内300多个经济最发达的大中城市中,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竟占43%。自2003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煤、电、油、运高度紧张的局面,国家不得不进行宏观调控,对一些产能过剩的高能耗产业进行压缩。在不久前公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对节能降耗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充分表明,依赖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再也难以为继。要使我国工业保持可持续增长,就必须彻底改变产品档次低、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的现状,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真正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

  从世界范围看,信息化已成为后工业化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表现出巨大的先发优势。我国大规模工业化进程,至今不过30年时间,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需要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把发达国家近200年内完成工业化而后进入信息社会的过程,缩短到今后几十年内完成。专家认为,如果简单地重复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我国只能永远落在后面,不仅很难弥补发展差距,而且还可能再度付出资源消耗过度、环境严重污染的昂贵“学费”。艰巨的历史任务、与发达国家工业化背景的巨大差距,要求我们跳过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选择一条跨越式的工业化发展新路。当前正在发生的全球信息技术革命,为我国提供了新的赶超机会,那就是探索出一条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党中央近年来一再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把它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高瞻远瞩的抉择。

  回顾全球工业化历程,世界范围的工业化浪潮大体经历过三次:第一次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开端,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其物质技术基础是煤和铁;第二次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工业化向整个欧洲、北美扩散并取得胜利,其标志是内燃机和电动机的使用,其物质基础是电和钢铁;第三次是20世纪下半叶,发达工业世界向高工业化升级和不发达世界的大批国家卷入工业化。这三次工业化浪潮说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很早就开始了,当它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与以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的出现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相碰撞,进而得以与信息化相结合,相互推动,对本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先有工业化,后有信息化。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在被卷入工业化第三次浪潮的同时,也被卷入了信息化的浪潮,面临既要完成工业化,也要实现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对于我国来说,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对于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之中,还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的我国来说,要想跳过工业化的历程,直接进入发达国家那样的信息化阶段是不可能的,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但是中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决定了以资源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破坏为代价推进工业化的道路走不通。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以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彻底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技术要素中的主要方面从

能源转换要素转向信息集成要素,使经济发展的动力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资源的再循环;另一方面,信息的流通还具有对人流、物流的优化和替代作用,降低由此而产生的资源消耗。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增长主要靠物质和能源的消耗,转变为依托信息和知识的推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和新的引擎,它赋予工业化以崭新的涵义。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传统制造业的制造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加快制造业的现代化;而且,信息化将促进企业组织的优化和重组,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企业管理和决策中,使企业能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进行组织重组,调整职能,优化结构,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进而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据统计,由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使汽车、金属加工、纺织等行业节约劳动力30%~40%,最高可达85%。又如在我国工业领域,机械、电子、航空、航天、造船及轻纺等部门的大中型企业已普遍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工效提高了3~5倍,产品设计一次成功率达90%以上。

  实践表明,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具有显著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正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王世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党中央确定的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工业信息化建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未来5年,信息技术将在工业企业得到更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人民邮电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