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正文

联想“打”手机:会不会“打”出副作用变模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 13:04 中国经营报

  作者:特劳特竞争战略咨询公司总经理 邓德隆 咨询师火华强

  编者按:刚刚出炉的联想季报显示,联想手机业务盈利2500万港币。这在整个国产手机一片败退的图景下,显得颇为出位。

  同样的信息,总有不同的解读。一些业内研究者从他们的角度给出的另一种解读,
在一片对联想手机业绩称赞和道喜声中,也显得颇为出位。无论你认可与否,不同的声音总会引发你不同的思考。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文为咨询机构的一家之言,并非周全之策,在此发表,旨在对一个营销现象提供更多观察的角度。

  在TCL等

国产手机出现巨额亏损,领导者波导亦预亏之际,惟联想手机逆市而上。联想内部为两年来终于摆脱亏损而群情振奋;业界及媒体普遍认为,联想手机有望从此走出低谷,成为新联想的第二主业。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我们对联想手机业务对其整体战略的影响,持谨慎的质疑态度。

  事实上,和联想持同样想法的中国企业不在少数,对于那些已经进入手机业或者依然渴望进入的中国企业来说,联想手机的盈利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这极大鼓舞了他们继续在手机业大力推进的勇气。比如,新近拿到手机牌照的创维将斥资10亿元做手机。这些企业也许都会面临与联想同样的战略困境,我们希望本文能给联想及所有类似的中国企业敲响警钟。

  违背顾客心智:提起联想,人们会想到什么?

  联想在顾客心智中代表了什么?毫无疑问,就是电脑。在联想购并IBM PC业务后,进一步加强了“联想就是电脑”的认知,顾客的这一认知是联想电脑得以在中国市场上稳居第一的原因。然而,这也成了联想手机从一开始就负重前行的包袱。

  企业人和顾客看待品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个视角的错位,导致了相当多在企业人看来顺理成章实际上却“不合民意”的错误行为。对于企业人而言,联想代表着自己的公司,是上班工作并领取报酬的地方。作为公司,联想除了制造电脑之外,当然还可以制造手机,这是正常不过的逻辑。然而,对于顾客而言,提到联想,那就是指桌面上摆着的那台机器——电脑。联想手机的推出先天性给顾客增加困惑和复杂感,增加了他做出购买决策的成本和风险,联想手机也因此很难进入顾客心智成为被选择品牌。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品类,一般在顾客心智中最多容纳7个品牌的生存空间,品牌若无法成为其中之一,就会因为被顾客抛弃而无法生存。此外,联想就是电脑的认知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利用,演变成明显的竞争劣势。通常竞争对手会如此攻击联想:联想的长处是电脑,它的手机可不专业。这恰恰利用了联想的心智优势来反击联想,很容易获得顾客的认同,联想在手机上的弱点即被放大。

  不能进入顾客心智占得一席地位的品牌,虽说短期发力,或者凭借促销和价格优势,能赢得一时增长,但因为缺乏源自顾客选择的拉动力,局面难以维持。事实上联想一个季度100万台的销量并不算大,5.1%的市场份额,仍然处在拾遗补缺的市场地位,若要进一步发展则会触及强势品牌的“

天花板”,势必要招致回应和遏制。

  手机发力,危及电脑主业?

  我们甚至认为,联想手机业务盈利恰恰是个坏消息,只会诱使联想在手机业务上空耗越来越多的资源。等待联想手机的,很可能是西门子手机式的归宿。西门子手机在相当长时期也是盈利的,但它在手机业只是一个泛泛名牌,随着竞争加剧,西门子相比于诺基亚等专业手机品牌缺乏

竞争力,从而出现巨额亏损,最终不得不出售。

  更严重的是,联想手机的加力发展,有可能逐渐模糊联想品牌在顾客心智中代表电脑的认知,使联想从一个成功品牌(代表着一个品类)沦落为一个泛泛的名牌(仅有知名度而进入不了顾客心智中任何一个品类空间)。也许是巧合,在联想品牌延伸进入手机业务之后,就出现了联想在电脑市场下滑的现象,它的市场份额由顶峰的30%多一度下滑到25%。幸亏购并IBM PC这一巨大的事件,重新挽回了联想在顾客心智上的强势地位,才使得其市场份额得以回升。联想手机对联想电脑的侵蚀作用,不会在短期发生,而是铢积寸累,于企业浑然无觉中日积月累而成,从而构成又一个典型的“水煮青蛙”现象。一旦当联想不再成为顾客买电脑的首选时,就标志着企业最大的资源——顾客心智资源的衰竭,到时即便发觉也已无可挽回。这种例子中外不可胜数,殷鉴不远的就是长虹。

  1996年的长虹,比今日联想还要优秀,该年长虹的净利是26亿元,联想现在才11.2亿港元。不幸的是,长虹就在那年推出空调,从此其净利润一路下滑,2002年亏损0.88亿元,2003年折损2亿元,2004年巨亏36亿元。人们一般以为,长虹今日地步是APEX欠款所致。殊不知,且不说前面多年下滑与APEX无关,即便后来APEX的欠款,其真正原因也在于长虹从彩电业的强势地位沦为弱势名牌,进而导致营收与利润双双退化。增长的压力,迫使长虹铤而走险,走上大量赊销之路,最终酿成大祸。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