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3G专区专题 > 正文

诺基亚中国总裁何庆源:3G根本不是技术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1日 10:26 通信世界

  通信世界记者 阴志华

  4月27日,诺基亚在香港举办“3G生活充满精彩”3G专题研讨会及应用展示。有记者问活动为何选择在香港举办,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何庆源说,因为香港的运营商已经开始运行3G网络,诺基亚希望利用这个机会,把内地的运营商邀请来,亲身感受一下香港3G的实际情况。这将对内地未来3G的发展有一定好处。另外,诺基亚在当天还在香港、阿姆
UC:激情网络生活 05年百姓赚钱直通车!
IT专家网,TechTarget你 曙光双核服务器热销中
斯特丹、吉隆坡、坎昆港等地同时发布3款3G手机。在香港,何庆源向媒体阐述了诺基亚对中国3G的观点。

  3G不是技术问题

  何庆源说,诺基亚一直强调,3G不是技术问题,而是2G网络自然的延伸。他认为国内很多人把3G炒作成技术问题,是不对的。3G将打开2G的瓶颈,给运营商带来很多新的机遇。

  何庆源认为,移动应用是3G非常重要的拉动点,也是帮助运营商提高ARPU值的关键,3G会帮助运营商提供更多的新业务。其实3G除了视频方面的业务以外,大部分3G业务,在2G、EDGE时代都能实现,3G只是把原来的应用做得更好、更快、更多元化、更精彩。所以,3G是随着2G市场不断发展,解决2G网络的瓶颈问题而已。

  中国移动通信目前有一个情况不得不重视,有个开发商表示,其开发的应用最大的达到了15M,这些应用如果在2G网络里下载到手机就实在太慢了。可以看出,移动应用市场发展不起来,主要原因之一是网络瓶颈所致。3G把这个瓶颈打开了,让用户通过网络很容易下载很多应用,这样,用户离开发商的距离就会拉近很多,也才能帮助整个应用市场产业的发展。对运营商来讲,最终用户可以很方便地选择和使用各种应用,这就是所谓的杀手级应用。看到这一点,一些运营商投资也就开始发展改变了,据了解,和记黄埔在英国一半的投资是在应用方面,这远远超过了网络投资。

  有数字显示,目前在中国移动运营商的收入中,来自数据业务的收入大约占总收入的10%左右,而这个数字在欧洲已经上升到20%了。何庆源说,中国有很多内容开发商都开发出了很多很好的应用,而不再是彩铃、墙纸那么简单,但这些内容开发商往往都是比较小的公司,如何能把这些应用卖给用户呢?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推广这个市场很难有很大的成功,需要靠运营商进行应用的推广。但现在网络无法支持非常高速的下载。这些都是3G的意义所在。

  而制造商作为3G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能帮助运营商在内容方面做哪些事情?诺基亚有备而来。何庆源表示,诺基亚通过诺基亚论坛与内容开发商、运营商在业务与应用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诺基亚论坛在中国拥有超过10万个注册的内容开发商和逾千种国际成熟业务,积极推动移动应用产业发展并支持运营商快速的3G业务提供能力。其中,诺基亚已经推出了一种称为PREMINET的产品,即托管的内容发布渠道模式。其特点和优势是:第一,针对已经拥有成熟的SP/CP管理模式、已经搭建起自己的应用价值链的运营商,诺基亚将发挥桥梁作用和补充作用,将诺基亚论坛的SP/CP及全球最好的应用介绍给这些运营商,提高用户体验;第二,针对新进入3G市场的运营商,诺基亚会提供包括服务器、内容和渠道在内的全套移动内容传递系统,把全球最好的内容提供商推荐给运营商,让运营商更快地展开移动应用业务。托管模式对于新运营商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会明显缩短业务推向市场的时间,有助于其赢得市场先机。诺基亚已经开始在欧洲与T-Mobile展开了PREMINET实验。

  3G建设时不我待

  中国政府对于3G牌照的发放无疑是持谨慎态度的。对此何庆源认为,中国政府的想法是希望尽量降低3G投资的风险,不希望有太多的重复建设,这个出发点是对的。但他同时也认为,在3G的问题上,也不宜拖太长的时间。

  何庆源用GSM在中国的成功举例。1995年,中国就开始商用了第一个GSM网络,从时间上看,基本上与欧洲甚至全球都是同步的。GSM与世界同步对中国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全球近一半的手机都在中国生产,中国GSM市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中国的移动产业包括制造产业都全球范围内取得很大的成功。

  而相比之下,中国3G发展比当时GSM的商用速度要慢得多。即便是今年年底发3G牌照,真正到商用要到明年年底,再加上网络优化的时间,和内容整合的时间,3G真正大规模商用也要到2007年年终才会实现,而2008年北京就要举办奥运会了,这个时间显然是比较晚了。人们知道,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人们已经体验到了3G的精彩了,而北京奥运会不应该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从制造产业看,以诺基亚为例,由于中国3G迟迟没有启动,对诺基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诺基亚4月27日之所以在香港发布三款新的3G终端,很大的原因就在于香港有3G网络和应用。这些还远远不止,虽然诺基亚已经在中国生产了第一款3G手机——诺基亚6630,但是因为中国根本没有3G网络,生产以后无法申请入网,而没有入网证就不能在中国卖,只能出口。

  何庆源说,从产业来讲,如果在中国生产3G手机不能供应中国市场,在中国生产缺乏规模经济,诺基亚的供应商就不大愿意到中国来建厂,就无法确保制造商在取得在中国生产的零配件,就也可能导致诺基亚等厂商的3G手机不能在中国生产。而这也将在某种程度上对制造商在中国的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何庆源希望国家能早一点从技术的导向和3G牌照发放上有一个确切的时间表,厂商们也好早一点为在中国进行3G设备生产以及出口做好准备。

  对于现有的运营商,以前人们认为3G的风险是技术上的不成熟,而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在应用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更新技术和更新设备。在台湾、在香港,没有运营商会再投资2G网络,而一定会投3G网络。对于他们,重要的问题已经不是投还是不投,而是每年投多少,是加快还是放缓的问题。在中国内地,3G目前还处于政策的层面,是何时启动3G的问题,这和包括台湾、香港运营商以及一些国外运营商已经不在一个起跑线了。国内的运营商还在等待3G牌照的发放,而且发给他们是什么牌照还不清楚,国外的运营商都已经考虑的是如何运营网络的问题了。从这个意义上,3G也该启动了。另外,何庆源认为,世界上已经有100多个3G网络,很快,全世界3G就会像GSM一样轰然而上,这是一个大产业,中国应该跟上世界是脚步。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与会者分析了诺基亚在日本、韩国、欧洲的一些成功的经验,从这些经验看,诺基亚认为中国3G牌照今年之内发放还是比较合适的。何庆源的这个观点是从整个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的。而对于诺基亚来说,中国的3G是机遇,同时也是很大的挑战。诺基亚在中国2G领域是成功的。应该说。即使在没有3G的情况下,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还是会往前发展的,每年也会有五六千万用户,新增用户和七八千万部手机的销售。作为诺基亚来说,2004年诺基亚中国的销售增长了44%,出口增长了56%,这些都是2G产品。虽然何庆源对2005年有更大增长一点都不怀疑,但如果中国3G早一点来,诺基亚将会在投资方面做好准备。之所以说3G是挑战,是因为3G也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很多原来在2G领域做得不够好的设备供应商也会通过3G来寻找更多的机会。而这样,整个产业将会更大。

  准备中国3G

  诺基亚在香港举行此次会议,之所以非常强调其在包括台湾和香港在内的亚太地区3G的成功,其意旨在中国内地的3G市场。据了解,虽然国内3G市场还没有启动,但诺基亚对国内3G市场的关注却从来没有松懈过。

  基于“3G重要的是应用”的理解,诺基亚已经开始在中国地区打造整个3G应用软件的产业链。据何庆源介绍,诺基亚已经在台北会建立一个应用创新中心,为了进一步帮助台湾运营商推出更多、更好的应用,诺基亚通过创新中心去帮助当地的软件企业进入移动应用开发的市场。另外,诺基亚还将在杭州建立一个和台湾创新中心一样的创新中心。目前,诺基亚在杭州已经有一个3G研发基地,这个基地已经发展了两年,大概有200多员工,预计到今年年底人数会翻一番。为了加强杭州的研发实力,前不久,诺基亚和浙省政府签署了一个投资协议,将在杭州建立一个诺基亚软件园,诺基亚将邀请当地的一些合作伙伴进住软件园。据了解,这个软件园里还要建立移动应用创新中心,诺基亚也希望有更多的移动应用开发商进入这个软件园。其实,诺基亚此举可谓用心良苦,杭州软件园将和北京星网(国际)工业园一样拉起移动通信的产业链,只不过一个是应用(软件),一个是设备(硬件)。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何庆源透露,诺基亚已经和四川省签订备忘录,将在四川成都建立一个核心网络的研发中心。核心网络的研发放在成都, 目的是要配合中国以后的3G发展。何庆源认为,运营商要开拓不同类型的业务,而诺基亚则要针对运营商的标准快速地去调整相关软件和平台,以支持新业务发展。成都研发中心将面对中国3G核心网络的发展、满足运营商个性发展的需求。在无线方面,诺基亚已经推出了针对中国市场的基站产品MetroSite 50。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3G新闻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