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产部电信研究院专家:NGN IP化是必然选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 17:35 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 |||||||||||||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专家何宝宏认为:NGN IP化是必然的选择 在昨天召开的2005全球NGN技术发展专题报告会上,业界知名厂家华为、中兴、UT斯达康、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爱立信、思科、北电网络、西门子和朗讯等纷纷展出了自己在NGN领域的最近技术成果,吸引了诸多专业人士参观。
本报讯昨天,在2005全球高峰论坛的全球NGN技术发展专题报告会上,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RTNet主任何宝宏就NGNIP化的有关专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他提出,NGNIP化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何宝宏认为,IP基本的设计思想是端到端透明的基本原理,在网络中尽量少地保存信息,把所有的与高层的业务和应用相关的状态都保留在终端上,这样会带来很多好处:第一是分组交换网络技术优于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第二是业务与承载分离,终端智能化而网络则变成傻瓜化了。这也是NGN所认可的。 关于Internet面临的环境的变化,何宝宏提出,首先,Internet的假设是用户是可信任的。Internet最初是由具有共同爱好的技术专家设计开发的,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协同工作;而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我们之间不再是相互信任,也不再是协同工作了。 再有,Internet是由科研团体和政府研究机构管理下的非商用的网络,在原来设计中没有考虑商业化、商用的问题,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ISP的出现才开始Internet商业化的。Internet从1969年开始到今天已有36年,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变化,还有商业、市场、政策的变化,这些都是影响Internet往前该怎么走的问题。最初,Internet还没有考虑PC和LAN的使用问题,光纤还在实验室里,最高速率仅56k,所要承载的仅仅是文本方式,没有大量计算的需求,通信只是管制和垄断环境下的话音通信;而今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技术来讲速率已经超过一百万倍以上了,另外还包括无线通信方式的繁荣和发展。当时设计的基础是Internet是在有线网工作,而不是在无线网。 另外,PC已经无处不在,而且在Internet商用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社会环境变了。Internet能够商用化是因为它提供了开放的接口,但不是对业务的开放接口,而是IP包的传输服务,如果要将Internet商用,能够提供的就是IP包的转发服务。 关于NGN IP化,何宝宏提出,NGNIP化是必然的选择。首先,市场的现实情况是:目前,基于IP的数据业务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实践已证明开发和部署IP业务是可行的。其次,业界已经存在一个支持IP业务的全球性的Internet网,已经在基于IP的数据业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大量的用户及业务开发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熟悉基于IP的数据业务。同时,IP已经实现了业务与承载的分离,具有一整套完善的、开放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用户编程接口(SOCKET),为不断创建新业务提供了自由空间。实践已表明,IP技术非常适合于数据业务,如www/E-mail/FTP/TELENEToverIP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没有必要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尝试诸如基于ATM或者基于PSTN,抑或是基于SDH/WDM的研究。另外,话音业务虽然目前主要承载在ATM/SDH上,但也可以承载在IP上,并且已经得到了大规模运营的VoIP网络的实践证明。只要处理得当,目前的IP技术就足以保证话音业务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而随着IP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出现性价比更好的IP网络服务质量和安全保证技术。由于业界已经基本上停止了在TDM和ATM技术方面的研发,加大了在IP技术上的研发投入,因此,何宝宏提出,需要辨证地看NGN的IP化。 关于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IPv6,何宝宏认为,IPv6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设计成形的协议体系,当时还没有商用化。因为当时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地址短缺问题,而不是安全、商用化、服务质量问题,所以IPv6以地址为核心,轻视了QoS安全以及商业化的考虑,仍然沿用了IPv4端到端透明性的设计理念。另外,设计的应用也是不统一的,任何IPv6上没有办法用语音,IPv6希望恢复端到端的透明性,但这可能不是NGN承载时所希望的,所以在这一方面需要进一步讨论。 何宝宏说,就网络融合的步调来说,从第一层的融合走向第二层的融合时,希望搞一个ATM或者是以太网,后来发现二层不够,网络融合从第一层、第二层到第三层一直在往前走,今天要搞的IMS或者是软交换是希望在第五层实现融合,我们从IMS到NGN似乎缺了一些东西。现在对IPv6的研究,是希望将电信业务控制、管理架构在IPv6之上,这是一种叠加的模型,不想对IP作任何的改造,只是想在里面增加一些安全性、移动性、QoS,而没有进行更大的先改后加,而是希望加上更多的东西,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在架构问题上,除了安全、QoS问题比较多以外,我们对IP面临的其他问题几乎没有关注。但是很多人仍然一直坚持的是IP端到端的透明性,这将导致IP对QoS问题的复杂化。 最后,何宝宏强调,从软交换、NGN和IMS的提出到真正商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孟伟松 人民邮电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