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2005全球NGN高峰论坛专题 > 正文

图文:思科中国VOIP首席技术顾问殷康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 16:14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思科中国VOIP首席技术顾问殷康演讲
图为:思科中国VOIP首席技术顾问殷康演讲(骆磊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新浪科技讯 2005全球NGN高峰论坛和“全球NGN最新设备和解决方案展示” 于2005年3月23日-2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会议由信产部电信研究院主办。会议将全面分析世界特别是中国NGN的引入和实施策略。新浪为特约支持门户。

  图为:思科中国VOIP首席技术顾问殷康演讲(骆磊 摄)

  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殷康:

  感谢周秘书长,各位专家、业界同行,非常高兴今天再次有机会来参加电信研究院举办的NGN的研讨会,我觉得是非常及时的研讨会,去年我也参加这个会,今天非常高兴再次有机会。我想讲三个方面的题目,电信业NGN梦想与现实。第二我国NGN认知三个阶段。最后谈谈从思科角度做NGN发展策略的看法。

  NGN讨论经过了五、六年的时间,从国内到国外有很多的共识,虽然ITU对这个定义花了很长时间,但在座各位都可以用一句话把它概括出来,采用统一IP分组网络为技术核心来搭建的适合所有电信业务的网络。我们基本上在考虑非常理想的网络,既要把原来所有PSTN网络搬到网络上来,也想把移动搬到这个网络上来。我们有必要看我们的观念和现实有多大的矛盾和多大的冲突。我个人感觉到经过五、六年的讨论,我们实践差不多有五年了,有关NGN观念也好、实践也好,思路有点儿矛盾。我们做NGN测试的人好,计划的人好,会有一些痛苦。业界关于NGN面临挑战的声音,也此起彼伏。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看一下,五、六年前大家提NGN是业务驱动的一个网络,非常强调,但到现在感觉到我们做的所有测试有PSTN业务之外,有鲜明的业务特色并没有出现。多数人做的NGN都是用软交换,设备仍然是一些封闭的,包括媒体网关都是用直接厂商。跟我们差距非常非常大,更有甚者大家认为,NGN很简单,节省很多的开支,但我们亲手摸过的人都知道,所谓的软交换的解决方案,从运营到经营到管理,都比PSTN更复杂。原来只有一个交换机,现在打了很多信令网关、新业务等等,组合在一起请想象一下,这是多么复杂的网络。请大家想象这个网络运营成本有多高?这里面带来很多很多的思考,通过我们的实践。大家最近听了很多新的理念,软交换是下一步的核心,显然今天很多专家谈的是IMS是不是核心,好象不是软交换。为什么?我们听到的各种名词NGI也好、NGN也好,智能终端也好,出发点都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矛盾和冲突呢?我们运营商也花了很大的精力,厂商也花了很大的精力,大家都做了一些试用的商用,但我们所期盼的规模经营、规模发展,大家都发现2004年没有出现,未来能不能出现,我们有责任审视自己,有责任看自己有那些错误的观念。

  我记得去年会议上我谈到NGN急迫的期待新的思维,我非常高兴今天听到部长说我们要解放思维,我还是要谈最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能不能从我们自身找一些问题的根源所在。因为做NGI的人会谈一些,做IT的人会谈一下他们的看法,做互联网的人也会谈,我们有必要检讨一下我们做电信的人,我们面临的挑战问题的根源,我个人一直认为,像刚才杨总所说的,这不单单是技术的问题,技术比我们想象的要快,比如P2P。我觉得这里面所有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比较正视审视NGN观念,如果没有好的清醒的认识我们会陷入更深的矛盾和痛苦、冲突之中。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我们讨论这么长的时间,几乎都是在讨论技术,电信谈NGN很大程度是沿着PSTN理念和观念阐述NGN功能和作用,这样矛盾就不可避免。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清楚谈一下,所谓NGN认知的三个阶段。

  我简单看成这么三个阶段。今天听了这么多的专家讨论,这好象不是我的创造,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点。

  第一,我们要建立初级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对NGN认知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是现实决定的,是PSTN型的NGN认知。你既希望所有NGN有些梦想,可能要落空。

  第二,我个人认为大家忽视中间的阶段,我们叫做NGN认知中级阶段,我认为恰恰是语音业务在IP网上的应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很多VoIP的理念。

  第三,是高级阶段。我认为是全新的通讯模式,我打你电话是打给你电话号码,个人真实的通信体系,其实是在第三个阶段,我们必须要有这样一个认知,跟我们现在做的通信认知完全不一样。这不是我们自愿不自愿,中国运营商90%的业务来源,就是语音业务。我们也非常成熟的经营概念、市场概念和业务控制概念。我们很自然会用这个概念来讨论NGN,这个模式是这样的,无论你自觉不自觉,有意识产生效果,在IP网是开放的网上,我们PSTN业务的定义全是在PDM封闭的网上,所以似乎有一个错位和观念上的冲突。好多人说NGN还不能那么大胆叫做下一代,可能是语音下一代的PSTN网。我们难以把它叫做真正的NGN。这反映我们对NGN理解和认知。

  这个认知不是没有它的价值,而是有它进步的积极作用。PSTN的网元替代是网络演进一种方法和策略,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合为一的策略。有助于电信网平台IP化和统一化,促进IP技术发展。尝试多网合一的经营,节约骨干核心网的固定投资。它业务平台、经营思想基本上是完全放在一样的理论体系之下,我觉得无可非议,特别是在现实情况下,但它面临的挑战和冲突是它有名无实,最大的概念就是我们原来期待业务驱动的概念,如果用软交换,基本上缺乏本质性的差异。电信打破垄断的经营也好,都需要差异化经营,PSTN替代的功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因为这个原因投资的价值和动力是不足的。我们鼓励和花所有的精力强调用软交换做NGN,很大程度上是维护PSTN所有的经营理念,我们对创新的意识自觉和不自觉是没有在意的。这是我最大的担心,世界已经变了,通信的技术已经使宽带到家,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大,如果还从我们位置出发考虑NGN认知的阶段和认知的发展,我觉得会有一定的负担,或者某种角度我们按住了自己的眼睛。

  中级阶段的特征和现象,话音是IP网的一个数据应用,话音业务实现愈来愈容易,替代性越来越明显。换句话说,语音业务的价值和重要性要重新的定位和思考,要给他恰如其份的定位。只有整个市场有这个需要,我们才会做。这一定要有市场条件的成熟,而不单单是技术条件的成熟。大家应该有一个思维,我们应该减少像PSTN业务观念和实现手段带来的复杂性和运营机制的复杂性,我们要互换新颖、简单、可拓展、合理成本的技术。这才达到电信运营商的根本目的,减少他的CAPEX和OPEX。完全换一个思维考虑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这个阶段,原来我们初级阶段的认知,初步阶段的方案会觉得有点儿过分,会觉得越来越它这个方案落伍和过时,这个阶段非常的重要,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尽管2004年我们做NGN大量的呼吁和试验,但在软交换诞生的国家,美国和欧洲很大运营商都在做其他的,语音相对还是比较重要的。

  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是比较符合我们理想的阶段,核心的根本是什么?通讯模式完全跟现在PSTN不一样,刚才有专家说了不仅有会话,还有消息等,这是非常非常复杂的技术要求和业务要求。这个角度来说,多媒体通信作为有价值的思考和动力,那时候网络智能、用户终端的形态可能跟现在认知完全不一样,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负担的起,业务终端,完全不像现在一样90%还是一个傻终端。如果那种情况出现以后,才是真正端到端统一多媒体协议才有可能。不是我们刚才许多人谈到的IMS或者SIP技术到没有到位,某种角度是观念,还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市场。技术跑的快一点儿,某种程度还受我们主观能动性的控制,所以我们应该退一步,审时度势考虑一下。今天讨论真的和以前不一样,我曾经对软交换,尽管我们自己做软交换做了很多实验,今天能不能把一些重要的信息传达出去,一个重要的就是软交换作为下一代核心,这个说法已经过时了。我们看到的NGN是刚刚开始,不能用我们理想中的东西炒作现实。我们市场、技术、业务、经营观念和电信认知发展还需要一个阶段,这很重要,我们不能说我们走在最前面,因为电信自身传统思维反而限制NGN自然走向认知的发展方向。比如P2P是现实当中发生的情况,我痛心的是电信运营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显然是落后了。我现在讲话可能已经抢走了我们五万个用户,我们还没有办法。IP网络给大家带来的可能性和多样性,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没有受到重视,我们还是习惯传统的以一概全,千篇一律的解决方案。完全没有促进我们电信业转型和发展,一个改革和创新、面向未来。这是我强调有必要对NGN认知有一个清醒、客观的理解。

  下面我们谈一下我们怎么看,显然这三个阶段都已经在现实当中存在的,包括IMS,最根本还不是技术,刚才大家谈到了有的专家预测,能不能完整把PSTN所有的业务接过去?我们真的需要重新审视我们下一代网下一阶段业务是什么,我们需不需要都把所有的业务转过去,或者在下一代网络的时候,什么才叫真正的业务?PSTN是用基本呼叫模型控制,我们需要都把它转移过去吗?我真的觉得非常不必要。 我们真的要重新定义什么叫做应用,什么叫做网络,什么叫做业务。从四个角度,我们认为NGN如果同意刚才的梦想,我们在三个层次上需要融合,包括网络层次,包括我们说的业务层次,这个业务可能是新的概念,包括应用层次,应用的融合可以说是IT在那儿追问,互联网业、IT制造商已经互换数据和语音结合在一起,他要综合的业务提高它的生产力,这种需求是市场需求,是客户追问。第二就是业务融合,实际上业务观点是全新的业务观点,表明业务的深层在这个平台,业务的延续也在这个平台,业务体系要重新考虑,我还是像传统的PSTN控制基本呼叫模型吗?我的回答是不是,绝对的不是。因为你注重这个就会放弃更多的可能性,这时候你要考虑用户所有的应用怎么连接在一起,怎么控制用户使用户的忠诚度跟你的业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紧密相关。第三当然是网络融合,网络融合单纯一点儿,就是降低网络的个数降低,主要减少CAPEX和OPEX。。所以我们建立了IPNGN架构,强调从应用开始,应用的融合非常的重要,这个动力在于我们最终的用户,而这种动力在于它有新的应用,要有新的应用,往往关联设备,要有革新性的革命,不是我们控制住的,用户用什么手机和业务,不是我们完全能够规定它的,这一点非常的重要,我们需要互换新的端点。

  第二个阶段是业务的融合,是业务控制的基本概念,这种做法和传统的软交换是有一定的区别,你要考虑这么几个主要的应用,它是谁,你的用户,他要做什么,你能给他提供什么,他怎么来要求这些业务。用户的ID,用户的身份,它业务的注册,刚才说了一次注册所有的东西都能实现。它要做什么?不是基本呼叫模型所定义的业务,对方电话显示叫一个业务,在这儿它不是一个业务,而是这个是用户自己设定。

  第三个阶段就是动态的会话管理,软交换设备可以起一定的PSTN接口的能力和功能,但绝对不是我们下一代网想的多媒体业务,这个我们看的越来越清楚,最后一个领域就是网络的融合,网络的融合大家都知道中国的IP网不断在采用新的技术,但总的来说中国IP网络也有一些矛盾和挑战,如果作为一个NGN,对IP技术有很高的高度,要求端到端,高可靠性,高可用性,甚至包括IPv6,这不是一个设备的问题,是从用户端设备开始解决,你的家庭网络,你用户端的设备,那些是应用融合的观点,同样也是网络融合的观点,电信运营商要接入网,或者做一些控制,根据接入网不同,在你的网络边缘要有网络字,在你网络核心要决定可靠。这些都是一些概念,所有的产品都要有机制和功能。我还是希望再提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也不是我提的,就是我们应该看到用户应用的需求才是真正NGN发展的驱动力,这是奚部长今天提到的。宽带到家以后就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宽带用户的应用是他来驱动的。我们以前设计理念是从里面到外面,围绕一类语音业务分成很多业务,但我们发现我们也做过,但真正可卖的不是太多,非常非常少,移动网其实就有点儿变化,某种程度丧失了固定网络的通话质量,宽带也是这样,宽带到家之后要有新的应用观念,再一个企业是我们做通信最重要的客户,他们的要求、专业化、行业化,走向网络的信息化,要求用IP统一的平台进行通信的要求,我们电信运营商能不能满足,我们IT业,他们走的是什么?业务提供商,而所有全世界认为电信运营商经过最后的转型也要走向业务提供商,我们能不能利用新的技术面向我们用户提供新的业务,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看到那边发生的事情,包括我这里面要讲到的宽带电话、IPTV、企业多媒体通信,要应用起来,不能被动以我为中心,从里向外的思考,我们要倡导新的思维,就是从外向里思考,我们访问我的客户它有什么需求,它有什么变化,跟它的行业结合。我对BT做了很多的思考,我觉得有独立思考利用IP技术的,是非常值得我们电信运营商所借鉴的,要再次强调我们要尽量的考虑开拓新的思维,尽量把我们传统的思维降到最低,现实的情况在这儿,不能全部的抛弃,何况传统电信里面有一些很好的东西,但我们要知道我们做未来的网,不能把不合理的全部照搬下来,我们做的网一定是合理经济、成本能够为运营商带来好处的网。这是我们走向NGN一步一步踏实的做法,这里面就牵扯到了解最终用户什么需求,设备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它能做什么。

  从思科的角度来讲,我们长期以IP技术作为立本的公司,经过20年IP技术的创新和实践,我们积极倡导往NGN方向走,特别是用新的技术。刚才有很多人都讲,NGI是最终,技术发展已经不是这样的,在全球有2500IP电话在跑,每天只会增加不会少,已经为一千万用户做了网络设计,我总有一个感觉,IP是一个技术,提供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但需要我们电信运营商要有针对性使用IP技术,来考虑我们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方向,这样NGN征途才会走的越来越踏实,才会不随风而走,才会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NGN技术使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在座各位专家、有创新理念的同仁,我们是可以创造未来的。谢谢大家!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