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屡次遭遇生存危机 靠改革旗号化险为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8日 19:57 新浪科技 | |||||||||||||
金朝 1月28日,联通被拆分的传言终有定论,国资委特意为此召开新闻发布会予以否认,但反观此次传言及国资委对联通的肯定,可看出电信业的方向仍是打破垄断,扶助新运营商。
仅存的新兴运营商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联通被拆分的可能性确实很小,联通是十年电信业改革中惟一幸存下来的新兴运营商,联通如果被拆分就将使电信业这么多年的改革失去意义。 1994年以来,我国电信改革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分别为政企分家、邮电分营、引入竞争机制。 中国联通的成立就是中国电信改革三步走的一部分,可以说,联通的成立,首次打破电信行业政府行政专营模式,是中国电信改革标志性的一个进步。联通成立的最大意义还是给中国电信业引入了竞争,竞争的结果都得中国联通甚至包括移动、电信、网通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得到了增强。 著名电信专家、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廷杰曾用日本一则关于“鲇鱼”的典故来比喻:日本很喜欢吃味道鲜美的鳗鱼,但是鳗鱼不好养活,很多从海上捕获的鳗鱼常常到不了岸边的集市就死掉了,但其中有一位渔民却除外,他的鳗鱼总是鲜活的。原来,他的秘诀是,在捕上来的鳗鱼群中,丢进几条鲇鱼,这些鲇鱼喜欢吸允鳗鱼身上的黏液,鳗鱼受到惊动就要躲它、防它、咬它,于是就在不断的激励中中存活了下来。中国联通就象这样的一条“鲇鱼”,激活了我国电信市场。 1994年以来,中国共有联通、吉通、小网通等多个白手起家的新兴运营商,这些运营商成立的初衷都是为了培养能与原中国电信竞争的对象。而且,联通一致被受到赞扬,被认为是打破垄断的典型代表,如果这个改革标杆消失,对整个电信业的改革其实是一种讽刺。吉通和小网通的消失尚且引起业内哗然,何况联通这样已经扎根、有立足之地的运营商。 多次生存危机 联通遭遇这种生存危机并非第一次,除了此次外,还有比较大的有两次,而且,原因各不相同。 第一次是联通刚诞生时由于启动资金过少造成的。1994年,为了学习英国电信业的双寡头体制,原电子部联合电力部、广电部、邮电部等成立了联通,但是,联通只有13.4亿元公司注册资金。在电信业高投入的环境下,这种资金对于联通来说可谓一成立就面临下马的危险。 所以,资金问题一直困扰联通多年。联通成立时获发的是全牌照,一开始想上马固话,但天津、成都、重庆等三地的固话试验使得联通转而投向移动通信。1994年,中国联通决定率先引入GSM。第一期联通GSM网络在4个城市建成,总共拥有8万门容量,然而,就是这样一张“小网”,便已使联通在资金方面感到捉襟见肘。而且,当时,国内GSM移动通信还未真正发展起来,手机还是奢侈品,回报也可想而知。在这种困境下,联通的生存是个严重的问题,后来,联通通过对外不断吸纳股东、募集资金才解决问题。 第二次是1999年,电信业酝酿第一次拆分,后来的结果虽然是邮电、电信分家,但对联通来说也不是没有考虑动刀。不过,1999年4月,国务院指示由国家计委、经贸委、体改委组成“三委”调查组,解决中国联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问题,明确了“联通公司是中国第二家经营电信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的全国性国有大型企业,联通公司的通信网络是国家公用通信网的有机组成部分”等涉及公司性质、通信资源分配、互联互通义务的问题,这样,不仅联通没有消失,反而被正式确定为中国电信业改革中打破垄断的生力军角色。 依靠改革旗号获生存空间 总结联通之所以会存活下来,不少人可能会归结为联通的运气,即联通正确地选择了移动通信这个领域。但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应该是联通依靠改革旗号使自己获得相当的生存空间。 联通一开始是想进军固话,但中国电信一直牢牢地对固话领域进行垄断,联通根本无法杀入进去。电信专家阚凯力曾说,市话在世界各国都具有共同的特点:第一,没有任何一项电信业务能够离开市话,因此被称为“电信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第二,它具有很强的天然垄断性。这种天然垄断性就像自来水一样,用户即使对自来水公司的服务不满意,也几乎没有用户愿意让另外一家公司在自己家里再铺设第二条自来水管道。市话与自来水完全相同,由交换机到千家万户的用户线,为市话公司牢牢地锁定了用户,一旦接通就很难转移到竞争者那里去,同样形成了很强的天然垄断性。更何况用户线是整个电信网中的最大投资,重复建设的成本太高,远远超出竞争者的财务能力。这些理由就决定了市话网的天然垄断性。 但是,作为新运营商,联通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其转而建GSM网,当联通GSM用户发展到100万户时,联通开始有资格叫板原中国电信了,这样的话,联通的地位开始真正确立,它成为了原中国电信的竞争者,政策环境也豁然开朗。 并且,作为竞争者,联通的作用开始明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联通开始建设GSM网比原中国电信早,正是在联通开建GSM网络的压力下,原中国电信立即结束了久拖不决的网络制式选型工作,在1995年开始建立了自己的GSM网络,弃用CDMA。否则的话,中国发展2G可能会像目前的3G牌照那样犹豫不决。 另外,也正是因为联通的竞争推动,原中国电信和联通一起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中国的移动通信步入高速发展,否则,比欧美晚建设了好几年的中国移动通信网络GSM不会反超欧美的规模。 联通的这种作用也使联通开始树立它正好需要的形象:打破垄断的新兴运营商。 1999年,联通获得其历史上最好的政策环境,国家开始帮助联通资产重组,以便海外上市。在610次艰苦谈判之后,中国联通如愿取得了项目资产的全部权益,并按政策偿还境外投资者130亿元。紧接着,属于电信的国信寻呼建制划入联通,联通的资本金增加到158.8亿元。之后,联通于2000年在海外成功上市。如果联通没有打破中国电信垄断这个概念,联通早就不存在了,更不用说国家一再地政策扶持。 需要应对不对称政策的变化 应该说,最近又不少人在股东或者看联通拆分传闻的笑话,这也反映了联通地位的一些变化。 最主要的是,联通在人们心目中已经逐渐淡出弱势运营商的概念,被认为是移动通信领域的双寡头之一。这样的思维延续下去,肯定对联通不利。之所以此次业内对拆分联通传闻同情性没有以前强烈正是因为如此。而且,这种概念会导致政府对于中国联通采取不对称管制的政策性扶持措施的不断淡化。 但是,电信行业最大的另一特点是有自然垄断性,而在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大者恒大,赢者通吃”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实际上是其边际成本远远小于平均成本的规模经济性所致。也就是说,电信业是老大通吃,谁的规模最大,它甚至可以把老二都灭掉。所以,其实,联通还没有到坐稳寡头垄断者位置那一步,对于联通的不对称扶持政策应该继续。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互连互通问题上,联通迄今照样受其它3个大运营商的卡脖子。这几年互连互通的问题层出不穷。 因此,联通现在需要冷静下来,一方面发展业务,一方面在对外形象上重新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