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
![]() |
|
![]()
|
当人们正热烈探讨网络经济是继炒房地产、炒股票之后的又一个发财机遇还是圈地圈钱的资本游戏抑或又一个经济泡沫时,当各网站总裁竞相致力在纳斯达克上市时,有一个异样的声音铿然而起,这就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当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发生之时,往往是该时代人心理失衡,苦苦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之日。这个时候,人们最需要的与其说是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物的福祉,毋宁说是具有当头棒喝性质的人文关怀。” 应该说,这个声音在时下对网络的鼓噪和喧嚣之中显得很有些不同凡响。这个话题的策划者聪明而精心地绕过了网络本身的诸多技术问题,以一个文化工作者的敏感对网络这一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一见解首先是基于一种怀疑精神,正如《怀疑论集》的著者--罗素大师指出的,任何求索都是源于怀疑,以便于真知的获得。我国近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大家章太炎先生也素以其怀疑精神及否定式的思维著称于世,即世人纷纷称是的,我偏说“不”,世人贬抑、折损的,我则要大打问号。他甚至因此不忌讳矫枉过正,偏颇偏激。章太炎先生平生常因此而遭世人不解、诟病、孤立,但他独行侠的风采、孤独的思考者气质却在本世纪之初的中国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然而,罗素的怀疑精神、章太炎的否定式思维在多元化思潮盛行的九十年代中国却不乏知音。这恰恰是历史进步的绝好证明。政治君临一切的时代的结束让人们逐步打破了精神禁锢,信息爆炸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更从根本上改变了曾经的传者--受者的关系,极大地加强了受众的参与意识。从这一角度来说网络确实是专制、权威的天敌,尽管它最初表现为一种技术革命,但却从经济--思想--政治多层面最终改变着固有的一切。网络给人们增添的自信是人本的、最为本质的,它让人们不再盲从、不再迷信,不再人云亦云。由此来看,《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节目的策划和产生,体现了网络自由开放的精神赋予我们的怀疑精神和勇气,同时也是网络的存在方式开启、调动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表现欲。它还允许人们可以随意言说网络本身,(这一点迥异于八十年代的启蒙者,这些曾经的精神领袖们在自己被成为反思、超越的对象时,总难免流露出那么一些扭捏作态和遮遮掩掩。)真正实现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意味着我们讨论任何事情都可以持相对主义的立场,世间真的无所谓是与非、可以彻底消解真理了。正如网上一度蔓延的为汉奸辩护的论调,毕竟还是让更多的人们口诛笔伐、义愤填膺。文化界流行的“说反话”、“灭名人”也不乏炒作、自我推销之嫌,像王朔不读金庸却可以破口大骂,对鲁迅亦是毫不留情。但我仍然愿意肯定他的怀疑精神和勇气。但,这种文化姿态只是一个起点。如果说仅仅停留在“说反话”上,就难免浅薄。毕竟,深入了解事实本相之后的穷究其理和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从来都是不能化等号的。 这种是与非的判断应该说除去知识的范畴,还存在道德和文化的标准。由此来看《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这档节目,在知识的标准上,存在一些以偏概全的地方。比如,“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过度夸大了电子战的力量,实际上各国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很多保存绝密资料的计算机系统从物理上根本就不与网络连接。而利用网络做手脚的黑客,只能对付那些接入网络的计算机,而对那些没有连接的计算机则只能望洋兴叹。国际上许多敏感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正是处于这一状况。恐怕只有在好莱坞大片中黑客才被说得神乎其神,那是一种故事化的夸张手法,而并非事实本身。而一旦用一种严肃科学的态度去探讨它,就不那么禁得起推敲了。再如,节目中关于“网上言情”的不可靠、虚假性、网络社区给人际带来的隔阂、孤独等议论,也都有以特例代替全体的倾向。从逻辑上来看,特称否定判断并不一定能够推断全称否定判断,某某人在网上被骗或被愚弄,并不能得出网上谈情说爱都不能成功的论断。实际生活中,某些人际接触面较窄的人们似乎颇为青睐网上交友这一方式,而由友到爱、由虚拟到真实的情况也不乏例证,只是这些正面例子的主人公并不会主动张扬个人的隐私,而那些反面的例子却会作为笑话不胫而走,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而网络社区对很多人来说仅仅是改变了人们交往的方式,而并不一定让人们产生孤独感、隔膜感。相反,网络的丰富多彩、人本精神对那些本来就很孤独的人们不啻是最富于温情的朋友。而人们所需要的人文关怀这一现代性话题原本就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历史宿命。本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高度发展,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甚嚣尘上,让二十世纪的人们普遍感受到被忽略被异化等困扰,而那些被捆绑在高速飞奔的经济战车上的人们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尤为强烈。这些问题并不是网络时代所特有的,也很难说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剧了这一问题。相反在很多时候网络的平等交互本质大大缓解了人们内心的挣扎与焦虑,甚至帮助人们释放发泄了它。当然网络时代必定会带来诸多并不积极的副产品,但问题似乎并不是或并不主要是一个人文关怀的问题,而更多的是信息爆炸、自由言说给人们带来的在认知、道德上的混乱、知识产权的维护(这一问题《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有所论及)以及西方强势文化渗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 因此,如果从认知的角度去分析《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是不乏漏洞、牵强之处的。我们毋宁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姿态,一种历史上无数先哲所推崇并实践并由网络发扬光大的自由民主精神的延续,正是在这一点上,这种以现代性为基础的人文关怀才富于启示意义。 戴清
|
||||||||||||||||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浪科技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