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
![]() |
|
![]()
|
互联网的诞生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无疑是20世纪最流行的事物之一。 90年代中前期,只有22个国家接入了互联网,而到了1999年底,217个国家和地区已经上网。1996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有4000万,而到了1999年底,已猛增至2.59亿。据有关机构预测,全球互联网人口2002年将达到4.9亿,2005年将达到10亿。 流行即最广泛的盛行——最大部分的人心甘情愿地投身其中,乐在其中,挡都挡不住。 但流行往往以市场和商业利益为推动力,在热闹的喧嚣和鼓动声中,往往使人们找不着北,对事物的本质很难认识到位。在这个时候,发出不同声音是至关重要的。多种声音可以让人们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认识和把握事物。 以对互联网进行批判为例,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就有很多一针见血的言论。如加拿大蒙特利尔康科迪亚大学副教授罗娜·荛斯博士(Dr·LornaRoth)写有《对互联网“颜色”的反思》一文(北京广播学院教授郭镇之译,即将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刊出),她指出:在北美和其他“北—西”(North—West,“南北”的“北”,即发达国家,加上“东西”的“西”,即西方国家——译者注)国家,互联网被一再欢呼为无所不在的和肤色性别中立的技术,是所有人都可用的民主工具。这一概念不仅通过许多网上讨论一再加强,也被其他媒介一再散布。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人们经常引用的一个MCI(美国的一家电话)的广告,它说:这里没有种族。这里没有性别。这里没有年龄。这里没有身体。这里只有精神。是乌托邦吗?不,是互联网。人们很难躲避对互联网的宣传。广告暗示,那些没有上网的人将被后现代社会所抛弃,最终将被“拽着脚后跟”带进新世纪。这种宣传往往强大而有说服力。据说,在网络空间,最终可能使人及其肤色完全彻底地消失。长期以来,我一直怀疑这种大肆吹嘘的互联网将消除限定性的种族、性别标志的“自由”是幻想。我怀疑,事实上,它俺盖了更为令人担忧的现象——电子空间的“白色化”趋势。在网上,人及其肤色的隐匿导致白人控制和按白人意义理解的信息大量流传……这不过是掩饰种族问题的存在而已。罗娜·荛斯博士的结论是,互联网确实更多地体现了“数字的鸿沟”而不是“民主的动力”,虽然互联网不是“北—西”社会的真实缩影,但它复制和散布了植根于当前经济、社会文化、种族和政治机器的观念和实践,而这些观念和实践都是从西半球的来源产生的。 象罗娜·荛斯博士这样的观察思考,作用正在于引起人们对互联网负面效应的警觉,促进人们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之道。 可喜的是,伴随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从人文的角度,以理性的目光对互联网的方方面面进行审视的文章、节目正开始涌现出来。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中国教育电视台每周一次的《电脑之夜》特别节目《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 从节目定位看,与大多数网络类节目不同的是,它开诚布公地申明:在对网络的一片“莺歌燕舞”声中发出冷峻的但却是负责任的“盛世危言”,因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当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发生之时,往往就是该时代人心理失衡,苦苦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之日。这个时候,人们最需要的与其说是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物的福祉,毋宁说是具有当头棒喝性质的人文关怀。该节目从1999年11月制作播出第一期以来,内容涉及人际交流、隐私、黑客、网盲、平等、虚拟新闻主播等网络传播的热点问题,也涉及猎头、域名抢注、邮件使用、网络广告等网络业界中的焦点问题,毫不回避地在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从节目形态看,这是谈话类节目,除主持人外,每期都要邀请两位嘉宾到场,基本上是国内一流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及相关领域中的著名学者,从而保证了谈话内容的专业性、理论性,保证了节目具有相当的深度。嘉宾通常都会引经据典,包括对一个词汇的追根溯源,进而对现实进行鞭辟入里地分析。如在近期播出的《阿娜诺娃:挑战并不虚拟》一期中,嘉宾从“Anchor”(新闻节目主持人)切入,导出英国制造的虚拟女主播阿娜诺瓦(作者注:4月19日已正式开播,www.ananova.com)的新闻,进而分析了阿娜诺娃具有二重属性,并着重指出:在真实的物理时空中,任何一个大牌主持人,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班子为其服务,作为人创造出来的“主持人”尽管是虚拟的,更需要一个庞大的班子为她服务,这个班子包括节目制作人员、新闻编辑、程序应用开发人员等,没有这些人撑着,阿娜诺娃绝对是腹中空空。嘉宾最后谈及这样一种可能性:如果说阿娜诺瓦尚未问世之前,主持人的竞争主要是在人类之间进行的话,那么,阿氏上岗之后主持人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很快进入人机之间的竞争。象这样一个新闻性的话题,嘉宾做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不仅给观众更多的知识比信息高一层次 ,而且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启发和理论思考。 从媒体运作来看,它较好地实现了多种媒体联动,以获得不同覆盖取得最佳传播效果。具体说,除电视台播出外,每期内容还在《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和《中华新闻报》上刊出,形成了报刊上的固定专栏,今年4月又与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新浪网”合作,开辟了专栏。网络节目内容从此搭上了网络传播快车,不仅无远弗届,而且使受众(用户)获得了随时调看全部内容或感兴趣的若干期的“异步性”,对收看电视的“同步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补充和便利。 《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毕竟还有不足,它的改进提高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其原创是电视谈话节目,因此它如何通过电视手段使这一节目丰满起来更具可视性是关键。目前看来现场比较呆板,气氛比较拘谨,也缺乏技术手段如大屏幕演示 使谈话内容得到生动展现,而有时这是必不可少的。 2.目前来看,一个主题只做一次节目,由于时间限制,有时很难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得到拓展,今后也可考虑一个主题做多次节目,不仅可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考察,同时也可让多种不同声音得到表达。 3.网络的一大特性是互动,因此以网络为内容的节目包括所有传统媒体 都应注意互动性,尽管不可能如在网络上实时般地互动,但也要尽可能体现。如观众对这一期的看法、意见,就应在下一期节目中有所反映;内容在报刊或网站上刊出的同时,也可提供受众(用户)的评论专栏或论坛。在互动这一点上有着大作文章的空间。 互联网的发展,决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它一问世一投入使用就包括了人文层面。没有人文的批判,互联网就不可能得到健康发展。《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的问世,体现了节目编导对网络认识的敏感和深刻,它的独特定位正在引起更多观众的关注,它的价值和影响力将伴随节目质量的不断提高而日益体现出来,并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闵大洪
|
||||||||||||||||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浪科技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