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闻报道 |
张志君/策划 张志君 陈 颖/撰稿 (片头,主题歌"回家",约15秒)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我们的特别节目"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两位现 场嘉宾,他们一位是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博士生导师谭霈生教授,另一位是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方位津老师,谭教 授,您好,方教授,您好。 (片头、主题歌,起间隔作用,亦可直接) 主持人:我有一位专门从事"猎头"工作-帮别人挖人才-的朋友,最近在一起聊天,他说,现在除了继续以前的业 务之外,还加了一项新内容,为形形色色的网络公司"猎头"--延揽各种人才。网络"猎头",成了最近人才市场的一个新 亮点。今天,想请两位老师谈一谈网络"猎头"的问题。 谭:"猎头"是一个借自港台的术语,意思是指"网罗高级人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传统的用人机制的 限制,人才的培养和发现以及调配主要是政府和单位行为,个人只是所在单位的一盘棋中的一个"棋子",所谓"革命战士一 块砖,哪里需要任党搬"。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最近这些年,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启动和深化,以及多 种经济所有制形式并存局面的形成,人才流动开始浮出水面,并基本上成为个人行为,换一句话,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 心愿去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假如他有这个自信并具备一定能力的话。这样,促进人才流动的"猎头"行动便开始在中国大 面积铺开,各种各样的猎头公司如雨后春笋,此伏彼起,蔚为壮观。 方:中国的"猎头"行动大致经历过这样几个阶段:①以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做号召力的阶段。这一阶段,"猎头" 公司们主要从事的是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某些次发达部门(如当时的各级各类学校)延揽人才的工作,由于 他们的努力,使得不少"孔雀""东南飞";②以所有制经济的新鲜感和相对较高的薪酬作号召力的阶段。这一时期,"猎头" 公司们主要从事的是为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延揽人才的工作;③从1998年末至今,是以"新兴行业网络概念股+高额 薪酬"为号召力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以虚拟加现实的亦幻亦真的方式进行鼓动和宣传。 主持人:亦幻亦真? 方:对,所谓变幻,是说这些挖人的新兴网络公司他们的业绩和市场赢利都是比较飘渺的东西,至少在有限的时间内 ,人们尚看不出网络公司界有什么赚钱的可能,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均是如此。但是,由于媒体的炒作,和股民们的追捧,上司 公司中竟造就了一批所谓的"网络概念股",这些炒作"概念"的公司一旦上市以后,不愁找不到资金,这就使得网络公司在 延揽人才时可以"软硬兼施",双管齐下。 谭:我手头有一张发行量很大的报纸,据该报介绍,国内一个并不十分有名的网站,为了延揽人才,开出了以下的" 猎头"价码: 普通编辑:月薪3000至4000元;责任编辑:月薪5000到6000元;部门负责人:月薪1万元左右;总 编、副总编:年薪30至40万元。这样的价码,在目前的中国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的。 主持人:正因为这样,才使得许多传统媒体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威胁-据《北京青年报》载,今年春节过后,在中 国出版界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国图书商报》竟有三分之二的骨干被"猎"走,"猎获"他们的几乎全是网络公司。有一位传 统媒体的老总把网络公司的不择手段的"猎头"行为称为"不正当竞争",主张应在中国传播界尽快制订一部有关人才竞争的 《反不正当竞争法》。 方:人才竞争是确实存在的,有许多人认为二十一世纪传播媒介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不正当的竞争也是存在的 ,问题是怎么看。我们知道,人类的大众传播基本上经历了书面语言代替口耳相传,电子平面与纸介平面媒体并驾齐驱和国际 互联网的出现这么几次大的历史性变革,当年书面语言代替口耳相传的传播时,书面语言掌控在少数精英人士的手里,电子媒 体的广播、电视出现时纸介媒体已有了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加上当时的经济、科学等条件的限制,电子媒体虽然也到纸介媒 体里面去挖人,但是那也只是到长江大河里去打水,对主流媒体根本构不成什么威胁。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却打乱了传统 三种媒体的"游戏规划",因而很令传统的三种媒体的忠诚守望者们感到气愤,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传统媒体之间也在相 互"猎头",国内的我就不去说了,国外的比如美国四大无线电视网ABC、CBS、NBC、FOX之间就屡屡为争夺人才 而挖空心思,原在CBS供职的著名美籍华人女主持宗毓华前不久就被ABC以近乎天价的薪水"挖"了过去,并被安排主播 《黄金时间新闻报道》,美国人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前几年,当网络在美国方兴未艾如我们今天之情形的时候,美国也 有传媒讨论过网络"猎头"问题,但是,在商业主导一切的美国,人们关心的只是网络到其他媒体"猎头"的利与弊,而没有 涉及到不正当竞争的话题。 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面对网络"猎头",传统媒体既不应掉以轻心,也不应垂头丧气 ,要知道,竞争场上没有永远的赢家,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应对自己的既有资源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定下心来潜心思索一下怎 样扬长避短,将自己的资源用好、用活、用足,留人先留心,给那些积极进取又有一定才能的员工创造一个能使其自我价值可 以原地实现的发展空间,并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这一点非常有必要。 谭:从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看,网络公司到传统媒体中去"猎头",是一种多、快、省的"抄近路"的恶补之道、表面 上看似乎是损害了传统媒体的具像层面上的一时利益,实际上它却是为了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是为了在更高的层面与传统媒 体进行"双赢",传统媒体中的被"猎头"者对网络媒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会使得一直担心总有一天会被网络媒体挤兑得 寿终正寝的传统传媒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可以在抽象的层面高枕无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猎头,并非什么坏事。 主持人:关键是猎人头者,被猎头者,都不要昏了头!这样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处于不败之地。好,感谢 两位教授的参与,也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再见。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网上3.15--谁来维权?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阿娜诺娃:挑战并不虚拟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长"网"连短"网",何处是归程 相关连接: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一"e"就灵? 相关专题: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
||||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报刊评论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