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产业和IT消费者是IT业这枚硬币的两面,不能割裂,但是两者利益取向不尽相同。降低关税,是直接降低IT产品的成本,消费者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对于中国信息化也是积极的促进。但是,对消费者有利与对产业发展有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时两者甚至是对立的。中国有着巨大的信息产品市场,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能否利用这个市场发展出自己有竞争力的IT产业,却是另一个问题。
今天,中国IT业的规模已经巍为壮观,各种数据颇为喜人。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数据与其说是反映了我们产业的成绩,不如说它仅仅是市场规模的体现而已,容易产生很大的误导和混淆。与中国自己产业的真正实力和规模之间,根本是两回事。因为,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甚至是真正的IT服务,主要的市场“内核”还是国外厂商构成。中国软件市场中,前5位全是国外厂商,前10位只有用友和金蝶;硬件市场,英特尔、HP、IBM、Cisco等都已经早早跨越10亿美元的大关,而国内规模企业屈指可数。即使是PC业,国产品牌份额很高,但是每一台国产机器的销售额与利润大部分是由国外公司获取的。
中国IT业最大的“内伤”就是:一直缺乏足够的利润空间!这么多年来,中国IT市场规模增长了许多倍,但是我们的IT企业却越来越脆弱,连最成功的联想也令人担忧起来。市场已经起来了,许多领先的企业今天还活着,却被无情地边缘化了,如同创、海星、四通、实达等等,新的领导者却没有出现。中国IT业的发展规律依然与保健品等传统行业一样,甚至还没有家电业来得稳健。
关税的最后取消,也就意味着多年来我们产业依靠政策的积累阶段,已经成为历史。这么多年来,中国IT业的积累到底体现在哪里?到底培育出多少真正有竞争力、能稳立产业中央的企业?在这个问题面前,我们是如此的心虚!因为答案是如此沉重。有些现在也还不错的企业,谁能够保证他们的明天?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的IT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也没有足够的融资支持,一直没有余力去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走向良性循环。我们看到,利润率如此之高的英特尔、Cisco、Lucent、Sun、HP等公司,在产业形势变化时,居然也会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有的股票跌幅超过90%,比互联网公司还悲惨。但是,这些企业早有积蓄,“粮草”充足,比如微软有350亿美元现金,Cisco有190亿美元,Amazon也有10多亿美元,连从事Linux的Red Hat也有3亿美元在银行稳稳呆着。这是他们有信心度过任何灾年的根本保障。而中国的IT企业,将如何挺过同样恶劣的形势?“质优价廉”是国产品牌生存的第一手段,也是我们产业界最值得骄傲的成绩,但是,是不是也可以说,以牺牲利润空间来赢得用户的政策和手段也是我们的一种悲哀。如果无法实现积累、无法持续发展,那么我们过去所有的努力不就仅仅是前期的市场培育和推广而已!
WTO之后,意味着中国IT产业的利润空间,尤其是高端产品的利润,还得进一步挤压。其后果将会如何?我们无法乐观。在低端产品方面,我们有一定的竞争力,而高端方面,却不敢丝毫乐观。而我们必须看到,许多国内企业不是真正靠低端市场生存,而是靠高端产品的高利润来补贴低端,才能够活着。如今,高端利润的迅速消退,对许多国内企业来说,可能会致命的。任何产业都必须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才能生存和发展,我们不能继续比试我们忍耐极限的能力,更不能陷入空间窒息的慢性自杀的境地之中。我也看到过柳传志对前景乐观的说法。我倒很希望柳总说的只是场面话。的确,IT业最早与国际接轨,早就与国际巨头同场竞技。而且,关税本来不高,走私等回避关税的措施早就如鱼得水。但是,这里有着一个很大的误区。虽然,关税造成的实际差异不会多高,但是,WTO之后,国外巨头市场竞争的投入力度和决心却可能大大提高。这才是更可怕的!以前,他们多少还是有顾忌,不敢太把国内厂商打得太悲惨,要温柔一点。但是,在WTO之后,心理障碍逐渐消除。为了占领这个市场,该多狰狞就得多狰狞了。而且对他们来说,中国市场毕竟是小部分,即使作为前期的市场推广投入也可作暂时的利润牺牲,而对于国内的弟兄们来说,这个市场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就是他们的身家性命!因此,真要放开架势肉搏,对联想这样的国内企业,我们怎么也不敢像柳总说的那么乐观!
当然,前景也不可能一片黑暗,比如IT制造业的机会、国外资金进入的机会、与国外巨头合作的机会、为国外产品销售和服务的机会等等,机会很可能大于挑战。但是,我们应该有更冷峻的判断。“惶者生存”,英特尔主席格罗夫的成功哲学几年前曾经流行一时,而现在才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时候。中国IT业目前弥漫的盲目乐观和好大喜功,将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