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大众科技 > 正文
新闻回放:永别了和平号 永别了我们的年代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25日 09:24 北京青年报

  新闻回放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是历史上的第9座空间站,“和平”号的设计工作始于1976年。1986年2月,由工作舱、过渡舱、服务舱组成的“和平”号空间站基础构件进入太空。1987年,“和平”号空间站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15年来,“和平”号先后接待了包括阿富汗、保加利亚、叙利亚、法、德、日、奥、英、美等十几个国家24个乘务组的62位科学家,取得了一大批空间科研成果。

  “和平”号的设计工作寿命只有5年,而今年2月20日,“和平”号已经度过了自己在太空的第15个生日。近年来,进入“老年”的“和平”号开始显出力不从心的颓态,接连发生泄漏事件和起火事件。虽然太空悲剧并没有发生,但“和平”号却让不少人丧失了信心。美国方面一再向俄罗斯施加压力,要求俄罗斯放弃“和平”号,将有限的资金投进更为雄心勃勃的“阿尔法”国际空间站计划。

  1999年8月28日,对于俄罗斯航天事业来说是伤心的一天:经过13年的轨道飞行之后,“和平”号空间站送走了最后一位地球来客,最终变成了悬浮在太空中的一粒尘埃。2001年3月23日,“和平”号带着最后的光辉沉落在太平洋上。“阿尔法”国际空间站将成为“和平”号的后继者,继续人类在浩瀚宇宙中奥德赛式的漫游……

  3月23日下午2时,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从太空坠落地球,结束了其15年饱经风霜的辉煌历史。15年来,“和平”号接待过108名来自12个国家的宇航员。这些宇航员共完成20多项科研计划,以及2万多项科学实验。“和平”号的终结就如她的一生那样辉煌壮丽,令人铭记。3月23日前“和平”号宇航员和一些科学家前往太平洋观看“和平”号坠毁。在斐济的小岛上,这些难舍“和平”号的科学家们也成了一道风景,他们共同回忆在“和平”号的日子,也为“和平”号的陨落落泪,“和平”号是他们记忆甚至生活的一部分。

  -“和平”号最忠实的朋友

  为了一睹“和平”号坠毁的壮观场面,有不少人包机前往太平洋,还有不少人聚集在斐济海岸,而且他们的确亲眼见到了“和平”号这一枝绽开的花朵,飞速吻向地球。有些人激动地打开了香槟,庆祝自己的幸运。也有一些人品着烈性伏特加,黯然伤神,他们就是曾经与“和平”号朝夕相处过的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宇航员。然而,目睹“和平”号坠落太平洋,只有一个人有资格放声大哭,他就是俄罗斯王牌宇航员谢尔盖.阿弗迪耶夫,因为他在“和平”号上度过的时光远远超过其他宇航员,“和平”号是他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二个家”。

  “和平”号是我的第二个家

  “和平”号在太空漫游了整整15年,而阿弗迪耶夫出众的心理条件、心理素质和学识使他成为“和平”号最忠实的朋友,更先后三次进驻“和平”号,创下了迄今人类在太空逗留时间的最长纪录,为日后人类进行长途太空旅行提供了重要经验。

  阿弗迪耶夫现在的家在莫斯科,他是亲往坠区为“和平”号送行的少数几个俄罗斯宇航员之一。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在‘和平’号上生活了两年,它是我的第二个家。所以,现在看到它坠向地球,心里真的非常难过。作为一名宇航员,我要说的是,在它没有坠落之前,如果想拯救的话,仍然有可能,因为‘和平’号上的每一件设备同时出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是某些部件出了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修复它嘛。但生命终归是生命,总有结束的那一天,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手套上的“和平”号味道

  阿弗迪耶夫介绍,他首先通过了长达两年的医学测试,接着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训练,其中,离心机训练是在莫斯科郊外的“明星城”进行的,离心机产生的离心力甚至比他乘坐火箭实际升空时产生的离心力还要大。旋转一圈后,再看镜子里的自己,会发现一下子苍老了20年。

  阿弗迪耶夫并不是第一个进驻“和平”号的宇航员,其他进入“和平”号曾多次向有关部门汇报过空间站里的难闻气味,这些气味都是人体排出来的,但“和平”号在设计时并未考虑如何创造一个清新的环境。所以,阿弗迪耶夫至今仍对空间站里的气味记忆犹新,他保存着自己在“和平”号上戴过的一副手套,仍透出一股浓浓的橡胶味和汗臭味。

  阿弗迪耶夫今年42岁,由于在航天方面功勋卓著,政府奖给了他一套在莫斯科北郊的带有一个院落的宽敞的房子,家里摆放着一套蓝色真皮沙发,客厅里有壁炉。阿弗迪耶夫的妻子玛丽娅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阿弗迪耶夫就幸福地生活在这里。住在这里的都是宇航员,大院仍有卫兵把守。

  -“和平”号最大的例外

  由于技术和身体的原因,太空旅游仍是男人的天下,女宇航员如凤毛麟角,而登上“和平”号的女宇航员就更屈指可数了,但香农.露西德是个例外。

  出生上海“和平”号上创纪录

  香农.露西德是美国资历最老的女宇航员,1943年1月14日出生在中国的上海,1960年毕业于俄克拉荷马的贝特尼高中,后来获得俄克拉荷马大学化学学士学位、俄克拉荷马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96年6月,露西德乘坐“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顺利抵达“和平”号,并在这个空间站上生活了188天,创造了美国宇航员逗留太空持续时间最长的纪录。所以,她对“和平”号有着和俄罗斯宇航员一样的感情,对“和平”号坠毁同样十分关注,心情复杂。

  周而复始的“和平”号生活

  露西德的工作是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做各项实验,而她的俄罗斯同事则负责维护和维修空间站。工作之余,他们每天还得坚持锻炼,防止肌肉在失重状态下萎缩。俄罗斯生理学家为宇航员制定了3套分别长达45分钟的健身方案,宇航员们每天做一套,周而复始。

  每天下午,露西德还能和俄罗斯宇航员忙里偷闲,聚在一起喝喝茶。完成所有工作和健身计划后,我们才能享用晚餐。晚餐后,还得收拾“房间”,把这一天的生活垃圾堆积在一起,转移到进步号货舱中,并把第二天的食物准备好。在“和平”号的日子里,露西德把这里当做了家,这种家的感觉至今也难以忘怀。

  碎片就像砸在我的心上

  对这次“和平”号坠毁,露西德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她表示:“虽然我只在‘和平’号上呆了半年,但对‘和平’号还是很有感情的。我做了那么多太空实验,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一切都与‘和平’号密不可分。那次离开‘和平’号,我在走出舱门时,曾向‘和平’号挥手告别,心里默念着‘再见’。我说‘再见’是发自内心,我真的希望有一天再访‘和平’号。然而,那一次竟然是与‘和平’号的永诀。从电话画面上看到‘和平’号因与大气磨擦而四分五裂,我眼泪都流下来了,那些碎片真像砸在我的心上。我虽然是一个美国人,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俄罗斯在航天领域确实有独到之处,我希望美国和俄罗斯今后能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良好的合作。”

  -我们的时代并没有结束

  曾在“和平”号上居住6个月的拉祖特金是在莫斯科的控制中心目睹“和平”号坠毁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千。拉祖特金说,作为一个在“和平”号上生活过的宇航员,看到老朋友就这样走了,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他回忆1985年3月13日,“和平”号进入轨道三星期,首批宇航员才登上“和平”号。“首次踏入空间站时,我们高兴得不得了,为前面极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到雀跃。”

  就在“和平”号坠毁的前一天,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发表社论:“‘和平’号被埋葬,我们国家被视为超级大国的时代也正式画上了句号,‘和平’号将四分五裂,就像我们的伟大祖国!”俄罗斯《总结》周刊的封面标题是:“‘和平’号坠毁象征苏联时代迈向宇宙的梦想破灭!”乐观的拉祖特金认为,这样的评论太悲观了。“和平”号坠毁迟早都要来,而且它的设计寿命是5年,却在太空飞行了整整15年,这充分说明俄罗斯的航天技术水平之高超。

  -“和平”号的毁灭犹如丧妻之痛

  在“和平”号空间站结束生命的前夕,拉祖特金的同行俄罗斯宇航员斯特拉卡诺夫在他莫斯科的家里静静地等待着这沉痛的一刻。来自亲友的问候不断从电话传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和平”号的终结对于他来说犹如 丧妻之痛 ,他的家中还放满了运送“和平”号升空的火箭模型以及有关“和平”号的旧照片。

  其实斯特拉卡诺夫在“和平”号上的最后日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修理空间站,根本无法做试验。可是他至今仍然坚称“和平”号残而不废,总有它的用处,无法挽救“和平”号是他一生的痛。曾经在“和平”号上呆了198天的前宇航员维诺格拉多夫就对当局放弃“和平”号的决策愤愤不平,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凡事都有开始与结束。”

  正如宇航员们所说,每个人都会记住“和平”号,记住那美丽的实验室,温馨的队友情。“和平”号最后的陨落就像是给这些“和平”号居民们的最后一次精彩谢幕。这些宇航员里有人已经离开了宇航事业,有人仍在宇宙中探索,“和平”号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段最美的记忆,也是一个美丽的时代。

  -文/明夷

  人语

  -“我当然不愿让它下来,我很难过。不过我们必须让它下来,趁它还听话。在目前俄航天研究囊中羞涩的窘况下,甩掉‘和平’号这个沉重的包袱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俄负责指挥“和平”号坠毁的机械师伊万诺夫2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掩伤感之情。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航天人,15年前,目送“和平”号上天,15年来,在地面控制中心与“和平”号遥遥相伴。然而现在,他却要亲手让“和平”号坠入大洋。

  -“坠毁‘和平’号是不合适的,这是非常好的空间站。如果把它毁了,而国家又长时间地拿不出钱造‘和平-2’号,那怎么办?我认为应该给‘和平’号更换装备,让它继续飞。如果没有‘和平’号,我们一半的航天事业就化为乌有了,我们去哪儿进行载人航天研究呢?”

  ———俄罗斯第8届“走向未来”青少年科技竞赛获奖选手,18岁的古列耶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假思索地表示反对坠毁“和平”号。俄罗斯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反对坠毁“和平”号的俄罗斯人多为18至25岁的年轻人。

  -“当然,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我确实很难过,就像你亲手为自己造了一所房子,又去把它毁掉。”

  ———在“和平”号坠落的使命顺利完成后,俄罗斯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神态不一。宇航员维诺格拉多夫表现得非常沮丧。

  -“‘和平’号经过斐济上空时,它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南太平洋上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和平号’的坠落在太空中画出了一道长长的、桔黄色的弧线。”

  ———跟踪报道“和平”号空间站坠落的美国有线新闻网记者休斯.威廉姆斯在斐济现场目击了“和平”号的坠毁过程。

  -“共有104人在‘和平’号上生活、工作过,每个人多少都会把她看做是自己的家”。

  ———谢尔盖.阿弗迪耶夫,这位曾在“和平”号上3次累计生活了747天的俄罗斯宇航员,也要赶到南太平洋上空向自己曾经住过的“家”道别。这位创下人类在太空居住时间最长纪录的宇航员无法忘怀那数百个日日夜夜。

  -“我会感到遗憾、骄傲、快乐,我不知道还会有什么其他感受。当我看到她在空中燃烧时,那会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

  ———列昂尼德.戈尔什科夫,空间站的设计者之一,也被问及看到自己20多年的心血最终结束时会有什么感受。


发表评论】【论坛首页】【科技聊天】【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深圳展出“和平号”空间站遗物(图)(2001/03/24 17:41)
美国科学家指出“和平”号的坠落并不值得大惊小怪(2001/03/24 17:34)
专家称“和平”号的残骸没有利用价值(2001/03/24 17:08)
中国航天专家谈“和平”号坠落(2001/03/24 14:54)
“和平”号空间站坠毁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世纪盛典倒计时--2001奥斯卡奖完全接触
新浪汽车频道改版:汽车新闻 用车修车…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男人女人频道倾力推出爱情小说连载
组图:超级名模王海珍展示世界足坛经典队服
时尚组图:人体艺术写真获奖作品展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