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手机内设“私密防火墙”引起隐私权非议 | |
![]() | |
2003年08月27日 中华工商时报 隐私权和知情权向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日前,由于海尔推出一款新手机拥有一项全新功能———能够对100条短信息、300组通话记录及电话簿等内容全部进行加密的功能,再次触发了家庭内部个人隐私和知情权的社会问题的大辩论。有人提出:“手机本身就是私人物品,外人不能翻查其隐私内容,那么手机中的隐私到底要向谁保密?这种保密是不是意味着剥夺了亲人应有的知情权?” 产品新技术引发素有争议的家庭社会问题,这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有人提出,目前社会上婚外恋、第三者插足等问题呈不断上升趋势,许多受害者因难以找到有力的相关证据而处于两难之中,备受煎熬。如果赋予有过错一方更多、更宽泛而且更加行之有效的隐私权,这就等于剥夺了受害者应有的知情权。所以这款为商务人士量身打造的海尔手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助纣为虐。 对此,主持会议的海尔手机本部部长宋春光解释说:“海尔彩智星系列手机一向以鲜明的特点、精准的定位引领时尚、满足众多消费者的要求。 这款彩智星1000B的全新推出,就是要满足众多消费者对保护个人隐私的普遍需求。任何代表新事物的出现,多多少少会带来一些负作用,手机技术的进步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对于海尔手机引发的这场关于隐私权和知情权的争议,法律界人士指出,去年年底,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首部民法典,以立法的形式将个人隐私权确定下来。民法草案在人格权法一编中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规定的隐私范围包括私人信息。究竟隐私权与知情权谁更重要、如何界定是合法取证还是侵犯隐私,目前法律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 因此,这次海尔手机新技术功能问题引发的争论是可以理解的。应当说这项技术功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正面作用是主流,连带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并未直接涉及法律问题。但有关法律专家同时指出,虽然海尔手机的保密功能不涉及法律问题,但还是希望大家能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善用保密功能。(晓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