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数字和产业化年:数字电视大幕初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7日 09:57 eNet硅谷动力 | |||||||||
文/陆悦 面对今日数字电视缤纷繁杂的局面,面对行业极不明朗的发展态势,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光线传媒CEO王长田、北京广播学院教授黄升民,以及创维集团负责高清电视业务的副总戴青松,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这一新兴产业的未来进行了梳理与预测 2004年,是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我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年和产业化年”。据广电总局的计划,2003年我国将发展数字机顶盒用户100万户;到2004年底,推出30个左右的付费影
3月12日,备受业内关注的数字电视标准有了实质性进展,作为三大数字电视标准之一的接收器标准已经制定,并提交到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最后审批。数字电视的三大标准包括编码标准、接收器标准和地面传输标准。创维集团研制的高清晰电视显示器也已于近日通过了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验,从而诞生了国内第一台数字电视。 问:2003年,数字电视的推广工作进展不利,原定发展100万机顶盒用户,而实际只发展了40多万户,今年是“数字电视推广年”,当时定的计划是推出30个左右的付费频道,今年能够完成预定计划吗? 王效杰:去年底我们广电总局就批准了38套数字频道,年初又批准了几个,现在已经在40套以上了,我们在2003年时确定了发展数字机顶盒用户100万户,年底时发展了40多万户,虽然数字没有达到我们的预定要求,但我们认为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远比单纯盯着数量重要。 黄升民:2003年数字电视的推广工作有些迟缓,是因为当时的宣传使各个参与方预期很高,但是具体的执行政策还是存在不少模糊的地方。不同层次的媒体有不同的打算。广电总局虽然制定了发展计划,但那只是一个导向性的计划,不是一个强制性的执行计划。广电总局只是提供了政策引导,并不参与相关的实施,具体实施还主要由各个地方的区域媒体来做,比如北京方面,内容要依靠北京电视台,网络方面要依靠歌华网。 另外,去年进展迟缓还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初始启动资金不到位,机顶盒定价低了网络要吃亏,高了又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另一个是厂商及电视台都面临着如何收回投资的问题。我国长期形成的综合性频道在节目内容上都具有很强的优势,收费频道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吸引人,而专业频道的规划、投资则存在严重不足。 戴青松:去年没有完成预定计划,主要也是当时的情况比较复杂,相关标准不统一,大的企业很难参与进来,在机顶盒市场主要是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在做。 问:2004年初到现在,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中有什么新的突破吗? 王效杰:2004年初到现在,数字电视产业发展中最大的突破是我们发现了青岛模式。青岛模式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以较小成本、较短时间跨越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化的途径。在青岛模式推广一个月就发展了2万多户,我们的目标是年底达到15万户。对于2005年发展3000万机顶盒用户的目标,只要我们的模式正确,是能够实现的。本周广电总局在青岛市召开了“全国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会”后,将向全国推广青岛模式。 其实很多人对数字电视的发展一直都抱有偏见,认为数字电视就是内容付费电视,这是不对的。付费收看只是数字电视业务的一部分。数字电视应该是一个平台,可以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公众可以通过廉价的方式得到收视设备,成本可以由广告客户来承担,同时,信息服务的提供,也成了我们在青岛推广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报纸甚至惊叹,如果数字电视这样发展下去,有可能将挤占他们的大部分广告市场。 我国的数字电视产业现状与国外是不一样的,国外的数字频道中有很多是成人节目、境外节目,而这是我国国情所不允许的。我国目前缺少的是各种各样的服务信息,服务信息的匮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很多信息的索取是不方便的,公众有时也面临着机构迷宫、流程迷宫等问题。如何摆脱这种不便,青岛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王长田:青岛模式其实就是一种并网的模式,就是在有线上强制推行数字电视,具体情况我们不是很了解。至于突破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最主要的突破是政策的放宽,虽然频道还不能私人拥有,但国家已经承认了内容制作公司的合法性,2004年3月3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这是我国广播影视行业深化改革的又一个重大举措。《意见》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另一个突破则是整个市场环境变好了,这和国家的大力推动分不开,正是多方厂商的参与,推动了这个市场,每一个参与方都在积极的宣传数字电视的好处,使民众对数字电视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民众接纳数字电视的阻力减小了。 黄升民:我认为,2004年数字电视产业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青岛模式的诞生,探索出了一条不以收费频道为主的推广模式,它把数字电视构建成一个巨大的多频道资讯平台。通过在数字电视频道中提供分类广告等方式很好地解决了成本回收的问题,这是我国广电业长期忽略的一个问题—资讯深度开发,大多数主要媒体都是通过提供分类广告的方式获得利润。目前大媒体的资讯信息是相对过剩的,但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媒体还严重不足。 另一个突破来自地面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方面,虽然时间表是2008年实施,但是现在上海、广州、佛山、长沙都在热衷于搞地面移动电视,这不是针对个人用户的,而是针对公共汽车等市政交通机构,播放的内容主要以广告和新闻为主。这种移动数字电视的通讯标准因为规模小,完全可以自己定制,也不会受到国家标准的影响,他们通常是以广告机构身份注册而不是新闻机构,这样可以使他们避免更多的约束,这也是实践过程的创新。新成立的这些机构也需要生存、盈利。可以做一个大致估计,一个中小规模的城市公车保有量为2000到5000辆左右,每辆车可以安装2~4台数字电视,如果每月每台收入以1000元计,这个数字也是相当惊人的。这种移动电视的经营模式我认为也算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突破吧。 戴青松:我对青岛模式并不是很清楚,大的突破也并不十分了解。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创维的首台数字电视应该算是终端制造厂商的一个突破吧。 问:那么各位专家认为青岛模式能够带来哪些好处呢? 王效杰:目前青岛市的家庭PC拥有量是24%,而电视的家庭拥有量是150%,很多人都不会使用电脑,他们如何查阅信息?传统的方式并不方便,但现在他们通过数字电视就可以了。 青岛模式也为广电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电视不再仅仅是一种宣传工具,它更成为一种信息工具、服务工具(银行缴费、水电缴费)、生活工具(航班查询、车次查询、机构查询)、娱乐工具(游戏频道)。我们的目的就是建造一个文化超市,目前机顶盒是实现这种目标的主要手段。同时,数字电视的发展也带动了数字广播的发展,可以不用开电视,把机顶盒连上音箱,就可以直接听广播了,以前由于受到频段的限制,只有那么几个电台,现在则可以提供很多频道了,基于数字电视电台也可以开发出很多付费的内容,这也体现了融合吧。这将是一种趋势,而数字电视将是这种融合的工具。 黄升民:我认为好处有四方面,首先,在数字电视中依然可以看到有线电视中的频道,而且还能够看到新增加的收费频道;第二,它为政府提供了一个与民众沟通的资讯平台,保证政府的各项政令畅通,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了解和把握政府的政策动向,数字电视已成为地方政府信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电视的性质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质变,开始得到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扶持;第三,这个资讯平台能够满足一般群众的需求,急老百姓之所急,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生活资讯平台,能够得到公众的广泛欢迎;最后,青岛模式中的机顶盒成本比较低,功能相对简单,容易收回成本,这种模式的出现,调动了厂家的积极性,他们乐意为这个市场进行长久的战略投资。有政府支持,群众欢迎,厂家参与,机顶盒的整体平移就有了成功的保证。 问:目前数字电视产业面临着哪些主要的发展瓶颈? 王效杰:我认为目前的发展并不存在什么瓶颈,青岛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内容匮乏和价格的瓶颈。而对于标准的不统一,我们并不认为像有些媒体报道的那样严重,在有线和卫星传输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国际电联制定的统一标准,而这些并不需要付费,地面标准目前还存在争议,主要存在美国、欧洲、日本等三大标准,如果采用确实面临付费的可能,目前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 王长田:目前数字电视产业面临的主要瓶颈还是内容的匮乏,主要有两个原因造成这种结果,首先是市场规模小,所谓规模小是指愿意付费收看的用户少,用户愿意承担的收视费用低,造成了内容厂商没有利润;二是频道掌握在少数电视台手中,电视台控制了内容提供商,其实在模拟时代,频道资源就算不上匮乏,但由于很多电视台并不愿意安排内容厂商的节目而造成了目前内容的匮乏。 黄升民:我认为标准的瓶颈并不是最重要的,主要还是资金到位的问题和内容的匮乏。节目内容推动着机顶盒市场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数字电视整体普及。可以说节目和内容是数字电视产业的主要推动力,但现在这种动力源是很不足的。 戴青松:数字电视产业目前发展的最主要瓶颈还是标准的不统一,从我们这里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标准很重要,传输标准、显示标准、接口标准。目前传输标准涉及到数据传输格式等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创维的首台数字电视目前是满足显示标准和正在审批当中的接口标准的,机卡分离的规则也正在讨论中。 作为机顶盒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条件接收(CA)加密模块(机顶盒需要通过特定的CA模块认证,达到控制免费频道与付费频道,未授权频道与授权频道正常收看、收听的功能),因为各个厂商采用的版本不同,也造成了各个地区的机顶盒互不兼容。这里面也牵涉到一些广电运营商和终端厂商的利益。我们很希望能够有所突破,国家尽快统一并制定机顶盒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