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铮
本报讯 昨天下午,上海市微创软件有限公司宣布正式开业,会上微软大中华区总裁黄存义、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唐骏与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握手言欢。虽然双方投资额各只有200万美元,但这间微软与上海市政府合资成立的软件公司,基于微软对它“发展中国软件外包业务”的定位,与上海市政府“发展软件业”的思路正正切合。
微创将一方面外包大型跨国企业的软件支持外包服务,另一方面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国内外企业的客户管理应用软件产品。微创获得了微软全球Windows和Office客户的所有软件支持外包服务合同,昨天还签署了多个合作备忘录,与常州市的一揽子项目,总预算达7亿元。
一家“小”公司,却由大名鼎鼎的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唐骏来兼任总裁首席执行官,按唐骏本人的说法,是“微软从微创中能赚的钱,远远比不上我同样的精力能为微软创造的效益”的“亏本”生意。一向精明的微软,何出此举?“为了搞好与政府的关系”,唐骏毫不讳言:“这也是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他透露,微软现在还在同时与几个地方的政府接洽,“一年以内,肯定还会有好几家这样的(合资)公司”。
通过树立一个外包公司的典范,来带动整个国内外包市场的拓展,对迫切希望启动软件开发业的中国政府而言,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但作为微软,他们能得到什么?除了“搞好与政府的关系”外,还有几大好处。
首先是使微软又成为中国外包的规范“制造者”。中国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却缺乏将技术人员集结为规模庞大、管理科学的公司。如果微创在这方面成功了,它就是典范,它的规则就是行业“游戏规则”。
其次是做大了整个中国市场的“蛋糕”。唐骏承认,微软在中国的业务量,据IDC报道是5%,微软要增长到6%都很难,因为这需要去抢别人嘴里的肉。但如果推行一个新的策略后,把整个市场蛋糕做大了,微软作为“蛋糕”的发现者,当然容易抢到最肥的部分。
再次,如果外包以微创为首,用的还是微软的平台,“自然我的产品跟着就卖出去了”。同样,开发软件还是用的我们的开发工具,这样微软的业务也就进去了。“后台管理又是卖微软的后台产品。所以从整体上来说,微软还是受益的。”
6月26日,国家计委与微软公司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加强软件产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微软公司将与国内开展一揽子合作计划,涉及金额7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在软件领域最大的一个对外合作项目。但对于如何实现这一涉及款项巨大的计划,微软至今没有确切答复,他们表示,具体还没有规划到这一步,需要花几年的时间来实施。不过,上海微创将涉及到其中一小部分业务。
唐骏与记者一席谈
本报记者 蒋铮
昨天,唐骏专门约见记者,回答了有关问题。
看市场:国内软件“蛋糕”巨大
中国有38个重大行业,只有电讯现在称得上信息化,其它根本就没有做到信息化。石油、化工、制造业、电子政务……任何一个行业的电子信息化,都至少可以培养出10家大型的企业。此外,31个省市自治区,每个省里面有10个二级城市,20个三级城市,1个企业提供五六个省的信息化,就不得了。这对未来微软中国的发展是个机会,对国内企业也是。但现在,就拿电讯行业为例,每一个省、县里面的交换机里面,都需要一整套的软件,却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做得了,因为对这个行业不了解。今年“大热”的是电子政务,比如说刚与微创签下备忘录的“数字常州”项目,像这样的二级城市都有可能花7亿元来做电子政务,可以看到,这块市场大有可为。中国的企业都应该赶紧加入到电子政务的行列中来。
看外包:由微创创建外包服务的良好记录
微创目前拿外包业务,靠的是微软背景。很多国外的业务,之所以不敢拿给中国做,因为他们担心中国人英语不好。服务是要讲究质量的,质量要记录在案,你没有做过,怎么知道你做得好呢?微创想创造这个记录:让别人来看,中国的企业、中国的管理团队、中国的员工(能做好)。毕竟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较低,技术力量又不弱,所以我们又能保证质量,在价格合理的情况下,一定会采取外包。
中国的外包业务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
做外包要达到几个要求:第一,这个企业必须要有规模,比如印度的外包企业。只有二三十人的企业,别人不会给你业务,因为没有规模就不会有规范。纯粹的软件从业人员人数初具规模是在100人以上。第二要有规范,管理团队必须要规范,其它公司只有对你的团队非常信任,才会交给你做外包。
但是,今后的外包市场,三五年内改不了印度是主流的局面。现在中国是零,希望三五年内,中国的外包能占到全球的5-10%的时候,就算进入“外包”的中标名单里面。再过三到五年,总共6-10年,中国的外包业务才可能达到现在印度的30%的规模。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