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开森
“中科健内部像铁桶”
5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报道“联想欲入主中科健”。半年之后,向本报提供内线报料的H先生,再次与记者面对面。
“实际上,联想入主中科健一事,当时在中关村一些圈内人士看来,根本不是什么秘密。没想到,被你们首先捅出来以后,在二级市场上有如此激烈的反应;后来各大媒体就此事的真实性大加怀疑,更是没有想到。”
“现在联想的主意已经变了。因为问题很多———第一,联想是不是真的想入主中科健;第二,联想是不是真的能如愿入主中科健;第三,联想能否把中科健的手机业务拿过来。这些都值得怀疑。”问题的复杂化,使得这位老IT人皱起了眉头。“联想当初的确希望通过科健来做手机项目,但现在看来这种业务上的整合已几乎不可能了。”
“中科健内部如铁桶一般,郝建学与外面的资本运作高手的关系也非同寻常。联想要强行趟这滩浑水的话,结果可能很狼狈。回想几年前的四通高科事件,联想目前的处境与当年的四通有点类似。加上中科健一直存在的关联交易、担保交易过多、财务不明晰等等这些,都是科学院转让科健的国家股给联想的过程中出现变化的原因。”H先生分析。
几乎在同一时间,联想集团财务总监马雪征女士在香港向本报记者承认,他们的“检查”显示中科健的确存在财务方面的问题。关于股权转让一事,目前还在进行中,但短时间内不太可能有结果出来。
悄悄的来悄悄的走
本报报道“联想欲入主中科健”之后,据中科健内部人士透露,中科健第二大股东郝建学一段时间来亲自到北京做“公关”工作,并亲自起草了一封长达10页的“万言书”,中心思想是以品牌和企业文化冲突为理由,建议科学院慎重考虑“联想入主”一事。
郝建学多次公开表示,自己从1998年始苦心经营的中科健目前已经成为国产手机第一品牌,目前科健与三星合作开发CDMA手机的项目更是潜力巨大;每年向国家贡献数亿税收的科健若被联想这一强势品牌收购,相互之间的整合非常困难;中科院要实现有“行政色彩”的国有股转让,其实可以通过中科健管理层收购的办法实现等等。
郝建学的说法,自有其道理。但H先生透露了一些信息,却展示了事情的另外一面。
第一,早在今年3月,中国高科与深圳智雄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就联合组建了科健销售有限公司。2001年10月12日,中科健第二届董事会第十次会议正式通过决议,与上海科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署科健手机总经销协议的议案;后者实际上是以1.5亿人民币的价格买走了科健手机未来10年的销售网络。换句话说,科健手机中最值钱的部分,已经被悄悄转移。
第二,8月16日,中科健发布风险提示性公告,正式承认第一大股东深圳科健集团与联想集团正在就股权转让一事谈判,虽然谈判最后的结果未知,但联想已派出检查团来深圳检查中科健的业务和财务等情况。在联想刘志军带队考察中科健期间,郝建学采取了“出差在外”的回避方式。
国内的资本市场并不是联想擅长的舞台。但是,既然收购中科健国有股一事已到这一步,联想仍然不得不继续下去。
H先生透露,郝建学提议了一个折衷方案:股权转让过程中出现一个神秘的第三方股东,联想将经过至少2次以上的转手,将手中中科健的股权逐步稀释出去。据透露,这个第三方股东,与郝建学有密切关系。
“虽然中科院的法人股转让价钱会很低,但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事情都不要乐观。”H先生总结,联想很可能悄无声息地进来,然后再悄无声息地出去。
不是结局的结局
在整个“联想欲入主中科健”事件中,另一个主角———神州数码的郭为静观其变。今年年初开始,神州数码曾早于老大哥联想与科健接触,谈判已进入股权转让层面。但由于中科院的力量,神州数码最初想借中科健进入手机制造业的思路只好作罢。
但是,郭为仍然可以在自己最擅长的分销领域,与中科健合作。7月23日,中科健和神州数码签订代理销售协议,中科健宣布以此为基础其手机销售将进入一类城市。为此,科健这个月同时推出了5款新产品。
神州数码负责手机分销的总经理秦湘军向记者表示,神州数码代理科健的手机与上海科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并不矛盾。
这个上海科健销售公司,实际上可以视作郝建学为自己留的一条后路。一是因为在联想入主一旦成功后,郝建学还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阵地。二则不排除该企业另行借壳上市的可能。
“郭为与中科健高层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也不排除神州数码与该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的可能。”H先生分析走势,“联想关于收购手机业务的谈判一直没有停,和日本NEC的联系就很紧密。只是现在看起来,联想并不急,因为手机牌照现在已逐步放开,而要在国内上市,中科健也不一定是理想的壳资源。”
本报报道实录
联想欲入主中科健杨元庆郭为争夺 2001.5.28
锁定联想中科健董事长实话实说2001.6.4
联想考察团“突击检查”中科健 2001.8.20
第二大股东郝建学另有想法科健与联想密谋折中方案2001.9.10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