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9月4日,惠普公司(HP,加利福尼亚州)收购康柏公司(得克萨斯州)。美国计算机企业这一两大巨人的握手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
可是,尽管诞生了一个拥有14万员工的超级企业,9月7日当天惠普的股价却只有18.08美元,比8月31日宣布收购前下跌了5美元(约600日元)。
合并后执掌经营大权的惠普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arly Fiorina在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新公司)将成为从计算机产品到服务均能满足客户要求的全球IT领导企业”,康柏首席执行官Michael Capellas(新公司总裁)则充满自信地表示,“将通过个人电脑的直销方式,使惠普和康柏的产品销售追赶美国戴尔计算机(目前市场份额第一)”。
确实,新公司的销售额为870亿美元(约10万亿日元),基本能与最大的美国IBM(900亿美元,约合10万8000亿日元)持平。占销售额约30%的个人电脑业务市场份额达到19%,超过了戴尔(13%)。
那么,为什么尽管管理者信誓旦旦、经营规模也的确在扩大,而股市却对此次合并表现得如此失望呢?
原因就在于两家公司此前也曾有过一面将公司未来说得天花乱坠、一面公司实绩却在节节下滑的灰暗记录。在最近一个季度的最终损益方面,惠普为1亿1100万美元(约133亿日元)的赤字,与上一财年相比,减益89%,而康柏甚至出现了2亿8000万美元(约336亿日元)的赤字。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康柏于1997年收购了美国Tandem Computers,98年收购了美国DEC。当时的Eckhard Pfeiffer总裁兼CEO声称“将通过强化产品与服务业务成为IT界的第一强”,但结果却与市场预测的一样,不但公司利润没有增加,股价也下跌了。1999年4月该总裁辞职,其后继者Capellas也没能成为“第一强”。
第二个原因便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在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Capellas讲到,“两家公司拥有难以置信的知识财产,结合在一起将生产出优秀的产品”。但是,这番道白也与99年Fiorina就任惠普CEO时“将开发划时代的新产品”的宣言如出一辙。但是耗费了2亿美元(约240亿日元)宣传费、打出“invent(发明)”口号的电视CM,到现在也没有生产出真正引人注意的产品。
第三个原因就是个人电脑业务的未来。
实际上,Fiorina总裁与Capellas如此声势浩大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去年5月两家公司共同建立通过因特网购买个人电脑零件的网站时,两人就曾说过“将降低购买成本,扩展商机”。但事实是在那以后的一年里,个人电脑市场份额有所增长的只有戴尔一家。
其实,与其炫耀规模,还不如多花点功夫修正新公司的经营基点。强化惠普的主打产品打印机业务,以及有效调动总公司之外的康柏职员的积极性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一方面,面对本刊记者的提问,可以看出惠普经营层的自信,“打印机业务方面,将强化商用印刷领域”(Fiorina总裁),Capellas则称“两家公司能在每一项业务上很好地整合”。
10月份“Windows XP”的发售与圣诞节假期是极佳的商战时期,也将是我们见识新惠普实力的大好机会。(记者∶日经BP社纽约支局长酒井耕一)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