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学历教育到各种职业培训,网络教育市场空间之大,使之成为包括科利华在内的“先知先觉者”们争相角逐的一块肥肉。那么,在网络大潮中两度失手之后,携宽带网络教育而来的科利华将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全新的盈利模式,还是另一场“炒作的革命”?
互联网周刊记者 李丽娜/文
6月15日,在市场上沉寂了一段时间几乎被人淡忘的科利华,在北京嘉里中心启动了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一条新航线”的“卫星宽频互动教育平台”。深谙炒作之道以致到了乐此不疲地步的宋朝弟这一回也没有令人感到意外—时下,宽频(宽带)、互动、(网络)教育,无一不是最热门最时髦最吸引眼球的关键词。在互联网上热潮中曾经两度失手的科利华,这次会如愿以偿吗?
宽频互动教育:馅饼有多大?
目下,网络教育正处在疯狂的预热阶段,指望从远程教育市场圈钱的商家比比皆是。虽然无论是从社会的认知程度、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教育内容的提供上来看,国内网络教育都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另一方面,这个行业尚未开发的市场空间却也是非常之大。据统计,在基础教育领域,目前我国有60多万所中小学校,而其中建成了校园网的仅5000所左右。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包括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在内的各种远程教育可谓前景广阔。在美国,有44%的高等学校向社会提供各种远程教育,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学生约占全日制在校学生的32%,美国高校远程教育的注册学生达163.2万人。而在我国,远程教育招生总数也不过上万人。
推动网络教育市场的因素之一是政策性鼓励措施的不断出台。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并提出“校校通”的目标是要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5月21日的“新世纪现代远程教育北京论坛”上有消息表示,“十五”期间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将有大发展,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将在5年内完成300门左右基础性、示范性的网络课程。按照“十五”计划,到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将全部建立校园网,并全部接入教育和研究计算机网;届时全部普通高校学生上网率将达到100%,同时,部分高校通过举办网络教育学院,将使通过网络教育方式学习的注册人数达到500万人。在6月20日举行的新世纪全国网络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为加强网络教育的规模化、加强与国际接轨,政府又公布了首批网络教育技术试用标准。
宽带:瓶颈尚待突破
带宽,作为网络教育乃至中国互联网产业最大的瓶颈,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国内IT企业无法回避但又难以跨越的坎儿。网络教育需要传输的主要是多媒体教学内容,而传统的Internet拨号上网方式根本无法提供可以满足视频传送的带宽,网络互动教学更无从谈起。无法实现多媒体播放的网上教学内容显得过于枯燥无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在科利华建立的教育资源网站上,教师和学生只能浏览一些文字信息,而更多的音频、视频信息需要做成教学光盘再发放到各个学校。与人民大学合作成立人大网校的中华学习网也采取了同样的方法。耗资近万元制作的课件更多地还是通过传统渠道在进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带宽成为了阻碍网络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
而宽带网眼下的建设进展似乎并未解决这个问题。宽带网络的覆盖率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虽然有DSL、以太网接入和有线电视接入几种方式齐头并进,但真正的宽带市场仍处于启动阶段。各省市的校校通工程也只不过刚刚开始启动。今年2月,长城集团承担了成都市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据悉该项目总投资将达到7.6亿元人民币,将在5年之内基本覆盖全市的中小学校。6月,南宁市的教育信息化工程也正式启动,将投资1.6亿元,并在2003年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校通。
短期来看,依靠宽带网的接入实现网络互动教育还尚待时日。因此,开发老技术与利用新技术,以便跨越宽带有线网络的难题,成了另外一种思路。目前,美国休斯公司的DirecPc技术,以及一些建立在有线电视单向网络上的视频点播技术,正在网络教育领域担当类似角色。
科利华卫星宽频互动教育技术平台就是基于双威卫星通讯公司的Turbo163技术开发出来的。一般说来,其安装还是比较快速和方便的,也不受地域限制。作为宽带接入技术之一种,其技术核心是将地面的宽带网以卫星的空中传输来代替,由网络运营中心、7M直径卫星发射天线、24M卫星频宽构成上行主站,透过专用宽带专线上连互联网,获取用户指定存取的卫星资源,再通过卫星广播下传给用户,从而实现快速的宽带接入,据说其下行速率可达到3M。
如果深究起来,这并不是一种完整的宽带双向接入方法。因为它解决的主要问题还在于数据的下行,而上行数据则需要通过拨号或专线TCP/IP网络进行上传。而卫星这种大下行功率的广播式特征,在很多情况下就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网络教育的特色就是这样——大量的网上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以及相关资源的下载,是最主要的应用,而体现互动的点播数据量却往往小到几K。
据悉,在国内60多万所中小学校中,科利华拥有近2万所用户。科利华的目标是先发展其中的1万所为其第一批用户。如果按照董事长宋朝弟的说法,每个学校收费5000元,就是5000万的收入。这样的前景也引起了美国休斯公司的热情,休斯公司董事长Pradman Kaul专程出席了此次发布会,足见对此次合作的关注。
看起来前景确乎广阔。但作为科利华来说,此次是将自己和双威一起定位于“平台”提供者的角色,因此主要收费来源仅仅是每个学校每年5000元的服务费用。鉴于从本质上来看,“卫星宽频互动平台”对每个学校来说还只是接入方式的多种选择中的一个,学校是否愿意接受这种服务,还需要凭上面的内容来说话,所以科利华的“钱景”目前还得打个问号。当然,接入服务费用而外,科利华所设想的真正的收入来源还包括了每年的内容,但内容提供显然还不是科利华眼下的强项和定位所在。
内容决定成败
对网络教育来说,一方面是宽带网络的建设还尚需时日,另一方面是内容的补充已经提上日程。宽带的发展不断向前,人们对于宽带热点的关注也在改变。早些时候的宽带经营者关心接入,关心圈多大的地,修多宽的路,而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更多地关心起路上跑的车来。比起宽带骨干网建设和眼下谈论最多的宽带内容来说,宽带接入对企业来说似乎拥有更多的机会。环境更为宽松,政策限制少、技术门槛低、赢利前景似乎也比较明晰——只要我手里有用户,收钱是迟早的事。但内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做的:钱是一个问题,政策限制是另一个问题——视频点播要有广电颁发的资质。此外,从在日、韩大受欢迎的游戏在眼下的国内并没有多大的市场这一点,也足证内容提供远没有人们想的那么简单。目前人们几乎看不到大型的宽带内容平台,更多的用户还主要是从小区的接入商得到一些少得可怜的服务,而大多数接入商除了几部可以点播的电影之外,再无其它有意义的服务。
目前能够提供宽带内容的还主要局限于社区的接入商,大规模的、全国范围的内容服务商还很少。究其根源,除了市场不尽成熟之外,巨大的投入是一个主要的门槛。对网络教育来说同样如此。发展网络远程教育市场需要大的投入,没有资金,没有大的资本投入,无论是开发平台还是制作课件,或者是开拓市场,都将是一句空话。据科利华介绍,仅一个多媒体课件的投入即在8000元左右。如果要将中小学的全部课程包含进来,其数量和资金投入可想而知。
于是内容与基础建设的整合,内容与服务的整合,尤其是联盟,也就显得必要了。有例为证:6月5日,由哈尔滨六中发起的全国基础教育远程教育联盟成立,将于今年建成全国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全国名校权威资源共享,并最终实现网上招生、网上教学、网上考试;6月7日,合肥市开通了教育信息平台,该平台将成为全市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而科利华的卫星宽频互动平台也同样以整合更多的教育教学内容为主。
宽带ASP
当前,中国的网络远程教育市场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缺乏可借鉴的成熟商业模式与成功经验。虽然已出台了首批网络教育技术试用标准,但网络远程教育技术尚有待进一步突破,包括数据的压缩、传输技术、多媒体视像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网络教学平台技术以及课件制作系统技术等。此时,以提供技术平台为主并整合了多种教育资源的网络教育ASP出现了。对于更多的中小学校以及要发展远程职业培训的企业和部门来说,他们更需要的可能是技术与内容的整合,因此提供整体的网络教育解决方案将成为下一步企业的发展方向。科利华之所以将自己的定位变成“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无疑也是看到了这一尚处在预热阶段的市场契机。
与单纯卖内容相比,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无疑具有了更为保险的收入来源—只要内容够好,服务总会有人用。而为网络付费,至少眼下看来还是天经地义的事,毕竟高带宽还离我们有一段距离。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面对的考验还是蛮大的,比如在服务水平和内容提供方面。对网络教育来说,企业的优势更多地在于资金投入和市场运作,而企业教育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则需要以学校和研究机构为依托。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利华在教育领域多年积累的资源也许能找到用武之地,如果其“卫星宽频互动教育平台”的推出不只是一种炒作的话。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科技短信第一时间掌握IT业界动态
点击此处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