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29日凌晨2时历经曲折的“L模式”服务将正式亮相。这是为装有液晶显示屏的家用固定电话机提供的类似于i模式手机的上网环境。可以以全角显示每行8个文字共6行的信息内容。根据终端的设计情况,还可以看到更大的显示画面。
在“L模式”的记者招待会上,NTT东日本营业部部长古贺夫深有感触地说:“L模式的开发整整经历了两个年头”。“本来的开发理念是‘向不熟悉个人电脑的人提供上网服务’ 。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不少已经通过个人电脑或手机接入因特网的用户表示‘这是一项很好的服务’,这更加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是不是有点逆潮流而动?
但实际上在电话机上操作时发现易用性不佳,而且蜗牛般的速度使人无法立即直接访问所感兴趣的信息,这不能不令人沮丧。
的确电话机接入因特网时只使用操作方向键和数字键,这似乎是简单易懂。但是当出现条目增多或需要经过多级路径才能找到信息的情况时,会花费用户相当长的时间。不仅画面切换耽误时间,而且按下方向键进行滚屏时也相当麻烦。固定电话机的通信速度也只有9.6~33.6kbps,实在没办法让人顺利地看下去。
操作应尽可能简便易懂、而且电话机也要尽量降低价格,要满足这两个条件现阶段L模式恐怕也只能是这个程度了。不过对于不懂IT设备的人而言,这些操作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因此,今后L模式如果不能显示更清晰的图像、不能变得像触摸面板那样可以直接找到目标信息的话,一般用户恐怕不会抢着使用L模式。仅仅依靠把手机上能浏览的信息照搬到固定电话上来,在信息如此丰富的时代,L模式将不会为用户所接受。
因为使用的是放在家里的电话机,所以家庭主妇们就可能会上网查一下食品和菜谱。但是现在显示的只是一些极其简略的文本和轮廓一样的单色图像。因此对于这类信息的显示,图像必须是彩色而且必须是高清晰度的。更不用说那些没有有关专业知识的用户肯定会纳闷:怎么不能显示动态图像?反正在L模式的各种功能还没有超过i模式手机之前,用户们是不愿意再买一部L模式专用电话来代替现在的电话的。
对于那些精通技术的人来说,仅仅在小小的屏幕上出现一个小小的动态图像就会使他们激动地直喊。而且要是这些图像还能没有延迟地流畅变动的话,他们就会拍手喝彩。然而对普通人而言那只不过是很正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当通过ADSL收看影片首映预告时,我们这些已经用熟个人电脑的人会非常激动,而上了年纪的人看后的反应只是“这没什么呀”。因为对他们来说,画面小不说,还断断续续的,就连字幕也看不清楚,实在无法与电视相提并论。
是否还要特别为L模式拉条线路?
更让人担心的是L模式要专门占用1条电话线。这样,使用L模式时就无法使用电话功能。因为在信息交流繁忙时,L模式必须得占用1条电话线。如果这种时候电话功能不能使用了,那么电话公司提供的服务岂不泡汤了?!
为了在全日本普及L模式服务还必须在日本各地电话局的每条用户线路上设置调制解调器。这样一来,就得在未来5年的时间内设置1200万台既占用电话线又落后于时代的模拟调制解调器。如此庞大的投资将来能收回来吗?
而且如果不能尽早开发出使提供这种L模式服务的铜线来作为以太网的延伸,如果不能解决适配器占用线路的问题的话,L模式很快就会为被时代淘汰。
当然,对于因电脑无法启动而发愁的用户而言,L模式还是一种提供信息的好手段。目前各制造商的网站都在大量提供各种详尽的有关个人电脑的技术信息,如果可以通过L模式同时向家庭用户提供这些信息和动态图像,而且简单到谁都能够使用的话,上述厂家一定非常乐意立即提供有关信息。
L模式能否实现“Dynabook”的梦想?
1971年美国施乐Palo Alto研究所的阿伦·凯(Alan Kay)率先提出了可以像笔记本一样轻松自如地读写信息的“Dynabook(现代笔记本电脑的先驱)”的构想。第二年基于这种构想的试制机“Alto”亮相。而受这种构想影响最大的个人电脑是Macintosh。
美国苹果计算机公司于1984年推出了Macintosh,阿伦·凯对此所做的评价是“这是第一台值得评价的个人电脑”。
从Dynabook构想提出到现在已经整整过去了30年,现在实现“Dynabook”理想所必须的所有技术要素终于真正准备就绪了。当然将这种梦想放在L模式身上会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但家庭信息终端则给人以希望。
或许,最接近这一梦想的是比尔·盖茨倡导的“手写板PC”。(IT Pro)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科技短信第一时间掌握IT业界动态
点击此处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