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用多么积极的词语来形容“裁员”,还是会让人产生一丝“凉意”。大幅裁员的公司虽然都举起了节约成本的大旗,但股价却受到重挫,因为信心受到了伤害。难道在关键时刻,以人为“本”就变成了以人为“成本”吗?
本报实习记者闫荣伟 新千年进入三月,笼罩全球的信息技术产业“裁员”风暴愈刮愈烈,称之为“黑色三月”似乎并不为过。先是3月15日,康柏电脑宣布,公司削减全球雇员 7%,即5000名;一周后,宝洁公司宣布将从其11万员工中裁减9600人;第二天,摩托罗拉公司也宣布再次裁员4000名,至此摩托罗拉公司已经削减了其雇员总数的15%,共22000名;3月27日爱立信宣布裁员3300人的消息后,北电网络在公司先前宣布裁员1万名的基础之上,再裁员5000名。据来自ChallengerGray的统计,3月份与互联网有关的技术职位裁员比2月份增加66%,而去年同期裁员数仅为458名。美劳工部日前公布的数字也表明,今年头3个月,美高科技行业共裁员3.8万人,裁员的企业不仅有网络公司,还有英特尔公司、思科公司这样的芯片、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制造业的领头企业。这充分说明了目前这股裁员风的严重程度。在这股裁员风暴的席卷之下,人们不禁要问,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新经济产业到底怎么了?他们此起彼伏接二连三的疯狂裁员到底为哪般?
裁员能裁出效益?
以往很多企业都是拖到实在撑不下去了才裁员,如今,裁员似乎成了众多企业节约成本保证收益的手法。爱立信裁员的目的是“以便在年底前达成金额达19.6亿美元的节流目标”,据该公司2001年第一财务季度亏损报告显示,亏损额达到4亿美元至5亿美元,其股票也随之降至一年来的新低5美元 ;摩托罗拉公司也一次又一次发布赢利警告,该公司本季度每股收入预期值为14美分,比去年的84美分下降了83%;北电网络称,由于美国经济疲软影响到公司营收成长,公司第一财季亏损有可能增至先前预期的三倍;康柏电脑公司称,公司预期第一财季每股盈余处于12美分至14美元之间,营收处于90亿美元至92亿美元之间,分别低于每股盈余18美分、营业收入96亿美元的预期,而裁员举措将为康柏电脑公司每年节省5亿至6亿美元的开支。透过裁员表面可以看出,这种裁员预亏的手法被众多企业频繁使用,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其主要原因归结于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企业管理阶层可以同步掌握销售和库存资讯,及时了解公司的营运状况,很快地做出各种应变措施,以便保证预期收益的如期实现。据了解,目前美国大众已逐渐习惯于企业以裁员作为提高管理绩效的手段,现在有更多美国人投资股市,他们更关心公司的整体表现和它对股价的影响。甚至很多人认为,虽然进行了大幅度的裁员,但好的人才仍会被留住,因而不至于动摇公司发展的根本。
裁员能裁出新模式?
“裁员是公司运营体制调整的需要,这实际上是一种业务的整合。”朗讯中国公司公关部总监孔庆堂在谈及朗讯公司裁员问题时这样认为。当公司业务的发展对客户来说很不方便,而对公司同样也不经济时,公司自然要作出调整,在此基础上,公司要对业务重合的部门进行重组,裁员是其中的一项措施。
回顾过去,制造业裁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需求下降的趋势,并力求保持适当的库存销售比例,而采取“裁员”的办法达到同步节约成本之目的。在新经济环境下,经济周期与以前不同,大量投资涌向信息技术领域,带来控制销售和产出的控制能力不断提升,使经济周期变得平稳,已经不需要借助“削减员工”来低消“需求下降”的影响。但是与此同时,企业对新技术新思维的需求却与日俱增,尤其是在今天新老技术交替的关口,宽带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正猛烈地冲击着由旧技术搭建的体系,加之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这种新旧观念、模式及势力之间的冲突对企业的冲击显得格外地凶猛和激烈。而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生机与活力,必须尝试改变旧模式与旧格局,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这一切的实现首当其冲的突破口便是“人”的问题。
摩托罗拉电子中国 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就表示,这次公司并不是想通过裁员来节省开支,而是公司必须继续在成本结构、职员以及生产层面进一步进行调整。因此许多公司在大幅裁员的同时,还在大规模地扩展业务,便是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必然选择。而企业也只有在不断的调整中,才能求得动态的发展,找到新的前进模式。
裁员是为了增员?
我们不妨从正面来看待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裁员风潮。首先,企业宣布裁员表明公司想大刀阔斧地解决问题,而且在美国这种每年换血10%是很正常的,业界认为裁员风潮有助于企业“改良不好的体质”、挤出“泡沫”成分,这对整个产业来说将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产业朝着稳健、持续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众多企业仍面临着求贤若渴的困扰。据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最新调查,硅谷一带人才短缺比例高达10%,估计有34.6万个职位空缺,短缺的主要是高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人才。因此,众多企业纷纷制定措施,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培养、吸引人才,在裁员的同时又招聘新人,其目的是为了优化人员结构。
其实不单在美国,如今在国内的某些企业也在如此效仿。笔者的一位朋友供职的某国企总部便在不久前让五名职工提前退休,同时又补充进五名高学历青年人才,一进一出,人力资源总成本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但公司的活力与效率大增。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在经过调整与重组之后,企业将会重新获得人才与资金的支持,并且产生新的发展动力,在新的基础上企业将继续向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