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的IT行业发展迅速一批知名品牌已经形成,一批实力与能力兼具的IT公司已然矗立在中国知识经济的潮头。人们在体会着日益丰富的IT市场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着中国IT行业的信心。
但是,敏锐的人们、尤其是IT从业者们却日益感受着压力。IT行业是我国与国际经济接轨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直接面对着国际巨头先进技术和管理、营销模式的挤压。尤其在 技术领域,国际巨头依靠多年经验积累、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本优势等等,几乎处处占先;以至于不少国内著名IT公司虽然在国内风光一时,实质上却只不过操作着将别人的技术包装之后、加价卖出的买卖。
当我们的著名国产品牌的计算机安装着英特尔的芯片、预装着微软的操作系统时,我们不禁心存畏惧地问自己:这种跟随着别人的步伐还要走多久?我们的IT行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吗?我们具备竞争力吗?
必须承认,目前我们的IT行业是缺乏核心技术的。
信息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型的时候,我们才迈出自己的脚步。到我们初步壮大的时候,这个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蕴涵着种种行业标准的、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的构成中,几乎所有的产权都被西方IT巨头们所掌握。我们只能适应这样一个现实;暂时被动的跟随是必须的。
我们已经深刻地体会到缺乏核心技术的痛楚:在技术变为价值的链条中,最重要的利益是由技术持有方占取;技术,是竞争力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现在,我们已经初步拥有了自己的各方面积累,虽然还比较弱、但是已经可以有所作为;IT行业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行业,只要我们能够创新,就有机会。
中国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市场。全球所有的巨头公司无不对中国市场寄予着巨大的期望值。在这一场竞争中,国内的IT企业无论从对需求的理解程度还是对市场心态的把握程度都占有先天的优势。在针对性开发、个性化定制以及服务等领域,我们则不仅可以创造出我们的核心技术,更可打造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论文把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推向了世界: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作者布罗哈德和哈默的眼中,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能为企业提供进入不同市场的潜力;其次,核心竞争力对最终产品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其三,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复制。
核心竞争力绝不只限于核心技术。
也许我们在技术领先性上还处于被动局面,但是市场是认同核心竞争力的。良好的品质控制、顺畅的销售渠道、完善的售后服务,都可以凝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国内市场,本土企业已经在诸多方面天然地占据了先机;如果能发展出自身的核心技术,我们何惧之有?张滇
聚焦核“芯”改变命运
国内IT产业迈向核心技术领域或者核心产业的脚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然而遗憾的是,近来的情况似乎并不令人乐观。特别是在芯片产业,刚刚过去的2001年被称为世界芯片产业“最难熬的一年”,上半年的阴跌加上下半年的“9·11事件”,全球芯片产业的产值比2000年下降了30%。刚刚起步的国内芯片产业也颇受连累,华虹NEC、上海贝岭、首钢等几家均纷纷告急,一时间显得风声鹤唳。然而就在相当多的人对国内IT企业进军核心产业抱着怀疑态度的时候,日前宏盛科技却明确提出了“聚焦IT核芯”的战略理念,向外界表达了宏盛要为消除中国IT业“空心现象”而奋斗的决心和部署。这不由得让人为之一振。
从低端产品和代工起家,逐步发展壮大直至掌握核心产业,参与国际范围的竞争,这是世界上后起国家发展自己IT产业的一个通用的模式。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国内的IT产业似乎在低端停留得太久。尽管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奋斗和积累,目前中国IT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仍少之又少,而核心技术就显得更加凤毛麟角。与此情况相比显得更可怕的则是,相当多的人甚至认为现在国内还不到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的时候,现在我们还应该“踏踏实实做代工”,否则必然“欲速则不达”。一些人常常会以芯片产业的国家908工程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1990年开始国家集中投入了20多亿元,目标是在无锡建成月产1.2万片的6英寸芯片生产线。然而从立项到投产竟费时8年之久,验收完毕时,6英寸设备已经过时。而且产量很小,月投片不超过800片。到1997年建成的两条生产线已亏损2.4亿元。1999年8月,一家香港公司接手了对这两条生产线的管理,两条生产线转变成了纯粹的代工线。于是“踏踏实实做代工”取代了当初的豪言壮语。因此,一些人认为现在还不能急着上核心产业和核心技术,还是先在低端做着稳当,离国内IT产业向核心进发时机尚不成熟。
那么国内的IT产业真的不能进军核心技术领域吗?答案显然应该是否定的。908工程虽然没有取得预期成功,但不要忘记那是在90年代初,很大程度上是在时机尚不成熟、资金和技术积累不足、仓促立项、仓促上马的情况下开工的,而经过新一轮的发展,目前国内的IT产业无论是在实力还是经验上都已经今非昔比,向核心的进军条件已经成熟。而且更重要的是,当前的形势已经不仅仅是有条件上核心产业,更重要的是竞争已经逼得我们国内的IT产业必须上核心产业的问题。
一方面,目前国内IT产业进军核心领域的时机确实已经成熟,宏盛科技的举措正是印证了这一点。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国内IT企业的资金规模和运作经验都已经达到了核心产业的门槛;我国每年十万名以上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尤其是人数不断增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海归派”,为核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力量(二十年前全国每年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到一千人);更重要的是国内庞大的芯片市场提供了强劲的需求,我国将成为最大的IC消耗区和制造基地,另外,政策支持、市场环境、人们意识变化等等无不为核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宏盛科技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潜心立足半导体制造业,并制定了由代工、封装测试、芯片设计直到晶元制造的产业策略,以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制造基地为目标,所有资源围绕这一产业策略逐步集中,形成一个“聚焦”的趋势,我们希望它成为国内IT核心产业发展的一个成功模式。
另一方面,加入WTO和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核心产业也是形势的必然,否则我们的IT产业也无法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只能继续像现在一样,大部分企业所做的只是产品组装加工,完全靠低劳动力成本赚取少量的附加利润,而高额的利润则被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上游企业所夺走。例如英特尔的CPU的利润率不会低于60%,而现在国内PC厂商的利润已经降到了6%。两下相比,孰优孰劣?孰劳孰逸?这样下去,在马太效应的挤压下,如何保证我国IT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空心、无心”的这种情况不改变,我们将永远落后于世界的脚步。
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的邻居。日本从70年代初开始发展芯片产业,90年代初就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优势,以至于没有日本的芯片美国就难以打赢海湾战争——爱国者导弹上的核心元器件就来自东芝公司;韩国从70年代末开始发展IT产业,现在韩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芯片、液晶显示面板、存储器件的制造国和技术研发源地之一;台湾同样70年代末以代工起家,现在也已经拥有了能够在芯片组领域和英特尔叫板的威盛等一批实力厂商,主板产量更是雄踞世界第一……
由此可见,从低端、从代工起步是应该的,但这只是一个国家IT产业的摇篮,而永远呆在摇篮里是没有出息的,甚至会被淘汰、饿死。日、韩、中国台湾都是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后一个“跃升”起来的,我们的IT产业算来也发展了二十年了,是不是也该来这么一下子呢?余子
驰名与“持”名
曾经在电视广告中打得很响的秦池、爱多,都宣称他们是国家驰名商标,他们没有说谎,但是只“驰名”了两三年,就从媒体上消失。而很少说自己是驰名商标的海尔、联想等,却每年保持百分之几十的增长率,并把产品打到了国外,是事实上的驰名加“持”名商标。
对企业来说,要驰名,更要“持”名,前者可以靠广告造势,后者则要在管理上下深功。
要“持”名,首先要惜名,不能盲目扩张,滥用品牌。现在一些企业为了在规模上取得突破,把战线拉得过长,很多是采用贴牌生产、管理文化输出方式组织生产。如果管理跟不上,就会冲淡品牌,给消费者留下什么都去搞,什么都搞不好的坏印象。如果协作方出现管理问题,势必危及整个品牌。不如把现有的产品做大,做强。在家电行业,有一个主张要“将厨房革命进行到底”的方太,这么多年都在厨具专业化道路上求发展,已成为同业中的老大,他们认为,自己虽然在规模实力上与大企业不可同日而语,但做好一件事至少是可能的。其产品开发、质量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均由总部直接控制。
要不断开拓新的增长空间。要把品牌做成“持”名品牌,必须不断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如果坐享其成,不考虑产品的更新换代,不寻找替代产品和新的增长点的话,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昔日的驰名商标,在消费者的眼里什么都不是了。苹果电脑曾经风靡全球,但因为不愿学习后来者的长处,结果被后起之秀抛在后头。而微软的操作系统之所以能独霸鳌头,就在于他们能够自我扬弃,每隔两三年更新换代一次。世界上最大的门户网站雅虎,为了保持领先地位,也在不断发展新的内容。除了搜索引擎,现在还增加了媒体新闻、电子贸易、网上拍卖和E-mail,不断满足互联网用户的需求。联想是国内众多电脑厂商中公认的老大,一直坚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的创新思路,去年,集团一分为二,电脑公司继续做电脑,神州数码则拓展电子商务。这是有远见的。
海尔负责人张瑞敏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增长不等于发展,有利润的增长才叫发展。有的企业不顾生产成本地降价,一下子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没有利润,卖得越多,亏空越大。没有利润支持,本应该用于开发市场、开发产品的钱都拿来打价格战,这样的企业是得不到发展的。正因为如此,海尔一直坚持打价值战,而非价格战,去年,海尔全球销售收入600亿元,基本上没有坏账。品牌知名度和信誉度大增。
要掌握核心技术。对制造企业来说,要想“持”名,必须掌握核心技术,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素。不要满足于争第一、第二,要力争在核心技术上比第一还要领先。过去,国产彩电是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生产技术,虽然打败了国外名牌,但靠的不是技术手段,而是依托国内廉价的劳动力,用低档产品打价格战,在核心技术上并没有自己的专利。这使我们中国家电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下端,只能赚取辛苦的加工钱。随着国外彩电厂商纷纷进驻中国,搞本土化生产,这种优势早已消失。国产家电企业与国外厂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要想求生存,必须掌握世界上最新的高端技术。我们惊喜地看到,长虹生产的精显王背投影彩电问世,其核心技术基本上是自主知识产权,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家电企业能够掌握核心生产技术,靠科技进步固名牌。廖仲毛
一首歌声,两份祝福,万张贺卡免费送母亲!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