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背景成进入门槛 VC难享生物大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 13:40 《数字商业时代》杂志 | ||
生物产业的美好前景吸引了VC的目光,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这一领域的投资仍未正式起步 采访·撰文=于莉娟 9月11日,当陈连勇作为主投基金的负责人与凯赛生物工程签下投资协议时,他信心十 从首轮投资到为上市做准备,仅仅一个月,毫不逊色于互联网投资领域的奇迹。难怪关于生物技术投资热的说法甚嚣尘上。众多囿于互联网领域好项目少价格高的VC们纷纷将目光投注过来。 事实上,生物产业取代 化工产业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有数据显示:在未来10~15年,化工产业有20%~30%将被生物产业替代。这意味着上百亿的市场。美国杜邦、ADM等很多上百亿市值的公司都在大力开发生物技术,因此目前几乎在中国的所有风险投资商,尤其是原本专注于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商们纷纷表示,会考虑投资生物技术领域。然而,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国内投资生物领域的企业只有6家,而且多半集中在生物流通环节,真正高精尖的生物技术研发生产领域投资难见。 “这个行业技术性太强,门槛太高,没有专业背景的VC投资进来,丢钱极容易,尤其在互联网的成功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生命科学行业!”陈连勇如此评价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特点。 投资前的专业判断 “生物领域涵盖太广,各种技术截然不同,对他的判断必须要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陈连勇指出。事实上,百奥维达投资凯赛之前,也有些人关注过这个企业,但是生物工程是个太专业的领域,有些投资人不太懂,可能会将他与某些化工企业相比,自然会觉得化工企业价格较低,因此没投。不懂就不能准确估值。 “我觉得比较关键的判断是在我们投资伊始,”陈介绍,当时凯赛最关键的国际著名大客户刚刚开始少量使用凯赛的产品,大部分产品还是从另外一家美国公司采购。虽然价格都是不公开的,但是百奥以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判断出那家公司的价格和成本比凯赛要高,而且他的产品是用化工方法生产的,“我们知道凯赛的国际客户要往生物科技方面转型,所以非常肯定它不单是买凯赛的产品,而且要成为凯赛的战略伙伴,现在看来,事情确实是往这个方向发展”。陈说。事实上,国际著名大客户对凯赛非常重要,得到它凯赛就算成功了一大半。但是不了解市场的人,是不敢贸然投资的,因为无法判断客户当时只是暂时购买凯赛的产品,还是会长期大批量购买,风险还是很大的。 “现在对凯赛感兴趣的投资人很多, 也不在乎价格”。陈显然很满意这样的成绩:“事实上他们的决定是对的,现在凯赛的业务有了新的增长点,而且客户都是大公司,回款有保障。基本上不会有很大的风险了,所以现在这轮投资虽然有溢价我觉得也是值得”。 另外,“凯赛所做的事情,在全球是领先的。这也是我们要投凯赛的另一个原因”。陈介绍说。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凯赛的生物技术是一种平台技术,这种技术的产品或应用范围可以覆盖很多领域,诸如医药、农业、环保、食品、化工和 能源等,每一个技术是很特别的,投资者要有完全的了解。外行很难判断。比如中国生物制药方面,对一些基础科学的研究发现,比国外还是有些距离的。生物技术这种宽广性让没有专业背景的VC无法速成。“从技术到整个产业链我们都不懂,所以很难判断一个项目的价值”。IDG合伙人李建光坦言:“虽然我们也有投资生物技术的意向,但是不会是投资重点,我们还是会坚持以前的投资领域”。美商中经合集团董事总经理张颖也表示。“在国内与生物技术有关的领域里,目前我们只关注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行业。” 为被投资方提供专业帮助 “我们在这个行业都工作了很长时间,在国外都认识了很多人,投资不光是投钱,我们还帮公司搭了很多桥,解决很多问题。”陈连勇表示。而一位业内人士也认为:“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讲,融资时光拿到钱,这个公司并没有上到一个更高的台阶,钱只能让你做以前想做的事,而能给公司带来新的思路,新的商业机会,奠定更好的基础,得到这样的专业的VC的投资时,钱有时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了,更像是一个附加品”。 显然百奥之于凯赛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惊喜的基金。“现在凯赛再有新的项目,我们会帮他看这个项目将来发展的方向,我们也考虑将来在海外上市要搭起一个什么架子,融资的话,让什么样的资本进来,谁在哪方面有什么优势我们都要综合考虑的。我们给公司会出很多主意,帮助领导层做计划等,这些都是没有专业背景的VC给不了的。 “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在国内、最起码在专门投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团队,现在我们没有很强的竞争对手,有国际经验的人目前还不是很多,所以,等于开发了一个蓝海。一年投10家不成问题。”陈连勇十分肯定。 目前在中国像百奥这种有专业背景且有国际投资经验的投资团队确实凤毛麟角,“不管你怎么算,绝对不超过五家”。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虽然美国有几百家有生物专业背景的基金,只是现在都没下定决心进入中国,他们没有中国的团队,不讲中文,也不懂中国的国情,想投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所以,陈连勇感觉百奥在中国的投资得心应手:“就像有时我跟被投资方开玩笑说的那样:我们的特点就是:看完你的公司,当我决定要投的时候,我写支票的手不会打哆嗦,而缺少专业知识的VC开始讲的都会很好,谈到最后会有很多人跑掉。他们对包括整个技术在内的各方面不是很了解,到最后肯定要动摇,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这虽然是一句笑谈。但是也是实情。 陈连勇自己是从国内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学习药物化学,后到麻省理工读生物化学博士后,毕业后在美国的生物企业工作,自己也创办过生物公司,因此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国外资源,还是对国外大公司及领域市场的了解和判断都少有人能及。其他两位百奥合伙人的专业背景也与陈连勇不相上下。 据了解,百奥在成立不过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已经投资了四家公司,大都成绩不菲。其中章江NOD是百奥在今年10月投资的。“他们是将当前的如胰岛素等针剂变成口服药的公司,前景非常好,估计将来市值达10亿美元。这家属于早期投资,一旦成功回报会非常丰厚”。陈介绍。另一家百奥投的美国公司是生产植物药的,用于抗 病毒,抗爱滋病等药物,才投资了两三个月就上市了,市值已经翻了三倍。第三家公司是一家医药流通领域公司,总投资额将达2000万,目前已经投了600万美元。对于目前的生物投资热,陈认为有些人会投的很成功,但有些人会丢很多钱:“尤其你要是把投互联网上的成功经验放在生命科学领域,有可能你会输的很快,因为完全不一样,有些基本原理是可以用的,但是有些东西是不能照搬的”。陈举例说,比如做生命科学的人比较扎实,不愿意夸张,不愿去跟别人讲我两年以后做到什么规模,只要还没做到的事他们都不愿意去讲,这与某些互联网企业炒概念、拉流量的作风截然不同。所以互联网界VC看生物技术总觉得有点别扭,这也造成为什么有人一看凯赛就掉头了。“我知道很多投IT领域的VC,现在都说要投生物技术领域,应该还是有一些真投了。但是有些VC投资的项目我并不看好”。陈认为:“这个领域还是有特殊性,不会马上像互联网那样迅速风靡。目前的生物技术领域严格来讲是眼热的多,真正的投资热还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会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