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科技博客宽频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新闻搜索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商用网络铺开 运营商欲借IMS成大器(1)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 14:43 赛迪网

  【赛迪网讯】

  ■主持人 丁峰

  运营商引入IMS的价值体现

  ■大量的创新IP多媒体应用,将为运营商创造更多的利润来源。

  ■融合的网络架构,大大降低运营商对网络和业务的CAPEX和OPEX。

  ■标准和开放的业务层架构,更有利于新业务的引入,业务和应用的开发周期大大缩短。

  ■电信级的性能和可靠性,具有安全和QoS控制的业务提供。

  ■实现网络互通以保护现网投资,保证现网向下一代融合网络的平滑演进。

  ■对最终用户而言,IMS的价值体现在全新的业务体验:不同于传统网络语音和其他数据业务相互独立的使用体验,得益于SIP信令对多媒体会话的强大和灵活的控制能力,IMS用户将获得丰富的智能、交互式多媒体业务。

  如何看待IMS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吴斌 作为一种与接入技术无关的核心网络和业务控制架构,IMS将为运营商提供一个可运营、可管理、可赢利的基于IP技术的多媒体融合业务网络。IMS的发展本质上将是接入技术的宽带化、业务的IP化和多媒体化以及业务控制的融合趋势的直接体现。

  在未来几年中,IMS将逐渐得到部署,同时在技术标准方面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各大标准组织在IMS核心的标准化和一致性方面将加深合作,并最终实现涵盖所有接入技术和基于IMS核心的新一代网络架构。

  伴随着IMS标准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技术和产品的成熟,IMS的实际部署正逐步展开,除了美国的几大运营商外,目前全球运营商正在进行IMS实验和测试的就多达数十个,包括英国电信、西班牙Telefonica和法国电信等国际一流运营商都积极开展了IMS的试验和商用。相信随着未来几年IMS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用户对的多媒体通信业务需求的进一步增长,IMS将会得到大规模的部署。

  在中国,软交换技术在固网已经得到了大规模应用,3G网络即将部署,网络融合的需求和用户对多媒体业务的需求将加快IMS的部署计划,一方面IMS可以解决目前软交换技术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如IP多媒体业务的提供和固定移动融合;另一方面,为业务相对单一的移动网络增加高ARPU值的IP多媒体业务。IMS的部署将以叠加网的方式开展,与同样基于IP技术的软交换网络实现互通。对移动网络来说,语音业务将长期依赖于电路域,因此IMS与软交换网络将有较长时间的共存。

  何其锐 从当前的情况看,全球各大运营商,包括有线和无线运营商都已经开始IMS的商用或者测试。仅朗讯就已经与10家运营商签订IMS商用合同,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88个IMS试验网。

  中国的四大运营商均已公开宣布,IMS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对软交换来说,IMS有着无法比拟的技术和发展优势。3G的部署和发展,以及HSDPA,HSUPA的广泛应用将带来IMS发展的高潮。对于全业务运营商而言,IMS是实现有线无线融合(FMC)的利器。

  陈丹 全球主流的设备提供商目前都已经可以提供IMS方案和产品,而且IMS相应的实验、测试都已经在进行当中,相对成熟的产品包括CSCF,HSS、MGCF和媒体服务器等等。在IMS标准相关方面,还存在不完善和正在完善的地方。比如服务质量、安全,IMS用于固网方面标准制定还在操作当中。对于应用来讲,IMS是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开放性业务平台,IMS里面考虑了多种应用服务器,一种是已有的传统智能网的业务,还有基于SIP的应用。还有考虑基于卡类的应用。这些应用可以使大量的应用

开发商进来,我们预计这个产业链会越来越丰富。终端也是运营商很关注的一点,这也影响应用感受和业务的生成推广。

  作者:丁峰发布时间:

  中国的运营商对IMS存在哪些需求?

  吴斌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通信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基本上满足了电话通信的需求。移动通信则是飞速发展,对固定业务的替换日趋明显。互联网、P2P以及VoIP技术对传统电信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对当前电信业的整体环境和运营商的网络状况分析的将可以看到,中国运营商存在建设IMS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是应对竞争的需要。VoIP以及P2P等技术对传统电信业务的冲击,迫使电信运营商应对新的颠覆性技术,如Skype的竞争。目前,基于P2P的VoIP开始明显分流传统电信网的业务量,分流量超过10亿元。

  其次是现有网络不利于业务的开发和部署。运营商的现网中,各个业务网络之间独立分割,极大地增加了运营商对业务和网络的投资和管理维护成本。运营商需要新的技术减少网络投资和管理维护成本。

  第三,现有网络技术还无法满足运营商和最终用户的需求。尽管软交换网络日趋成熟,但其本质上没有突破传统PSTN网络的整体架构,也没有解决固定移动融合和IP多媒体业务提供等问题,其他如QoS以及安全等问题,也是造成软交换技术无法大规模用于融合网络的并提供多媒体业务的关键所在。SHLR的引入主要是针对号码类业务和被叫触发业务等窄带语音增值业务进行的有限的改造,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多媒体业务提供,更没有开放的业务平台。

  第四是最终用户的期望。Internet的大量普及,培养了用户新的通信习惯,如IM,呈现业务,VoIP等,他们更希望同样的应用或更多新颖丰富的业务快速出现,并能够无论何时、采用任何终端都能得到一致的业务。

  事实上,国内运营商已经对IMS投入了相当多的关注。各大运营商都已经开始IMS的测试和试验,并为IMS的商用作积极的准备。

  何其锐 根据我国的“十一五”规划,四大运营商都积极实施由传统电信业向信息服务业的转型,而IMS为转型提供了最佳的平台和技术保障。首先,IMS能提供高增值多媒体业务,增加收入,提高效率。其次,IMS是实现三网融合,并提供全业务的最佳选择,IMS平台的引入大大降低了运营商的运维成本。

  陈丹 总体来看,对于固网电信运营商来讲,他们还是想拓展业务空间,从竞争的角度讲新业务的开展是重要的。互联网上服务提供商就是借助控制和承载分离,希望把网络运营和业务运营分离开来。移动通讯以前觉得互联网分流不是特别明显,但随着全IP化的发展,很有可能步固网运营商的后尘,变成增量不增收,尤其终端

操作系统越来越智能化以后,运营商对终端控制能力会越来越弱。另外受威胁不光是语音业务,因为当前电信网络可扩展的业务都会被互联网上所谓的业务提供商所抢占,对后续运营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而在国内,IMS还需要很长的过程,我们要看到运营商提供传统窄带语音业务在整个系统中的比例还很大,比如国外有的全业务运营商,PTSN用户本身就少,而且用户数在下降,未来的增长点是多媒体业务,而这是IMS的长项,选择这个时机上IMS,可解决未来显著增长的多媒体问题。对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目前仍然靠传统语音为主要收入的运营商来说,短期内完全采用IMS的技术来实现PES,是不明智的选择。

  近期国内运营商引入IMS系统平台有无合适的切入点?

  吴斌 从网络层次看,IMS的引入将影响到包括终端、接入、承载、业务控制、应用和支撑系统等不同层面。目前国内固网运营商的网络比较复杂,包括PSTN、软交换网络、PHS网络和宽带接入网络等。对固网运营商而言,近期引入IMS应以叠加网的方式,应首先在宽带渗透率较高的地区部署,首先提供多媒体业务以加强宽带接入应用。语音业务(VoIP)可以作为第二线业务方式提供。针对语音业务还有一定增长和PSTN替换市场,考虑到未来网络的融合趋势,可以考虑用IMS-PES实现传统语音业务。

  固网运营商获得移动牌照后,可首先部署3GPP R4 CS域解决语音业务的需求,同时针对高端客户对IP多媒体业务的需求,部署IMS提供IP多媒体业务。在此阶段可以借助CSI技术实现组合业务,提升用户的业务体验;在移动接入的带宽达到一定程度后,如HSDPA/HSUPA,EVDO,LTE或Wimax等技术成熟和商用后,进而实现VOIP over IMS,从而开始部署CS域到IMS的迁移,进而正真实现一个核心网络为所有接入技术提供业务控制的全IP网络。

  移动运营商的网络相对简单,网络演进的思路也简单:一方面,针对语音业务首先部署基于3GPP R4的移动软交换网络;同时针对日益增长的数据应用,以叠加网方式部署IMS网络,结合3G PS域提供IP多媒体业务,在此阶段可以借助CSI技术实现组合业务,提升用户的业务体验。

  另一方面,为应对未来之传统固网运营商FMC策略,积极开展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部署(WiFi,Wimax等),并在企业市场首先开始固定移动融合的IMS应用。在移动接入的带宽达到一定程度后,最终实现VoIP over IMS,开始实现CS域到IMS域的迁移,最终实现全IP网。

  何其锐 朗讯认为,不同的运营商根据自己的网络现状应采取不同的步骤,针对移动运营商来说,应该以企业大客户的FMC为初期部署,进而向消费用户的融合多媒体业务转变,最后部署可提供多种接入融合,全业务网络。

  针对固网运营商来说,可以以企业大客户的多媒体业务为主线并向消费用户融合多媒体以及企业大客户融合多媒体转变,最终实现多种接入融合的全业务网络。

  近期看来,IMS系统平台的切入点包括大客户融合多媒体通信服务,C5替换,新增用户通信服务;无疑,即将到来的3G也将是IMS最大的一个切入点。

  陈丹 看一下当前国内大规模开展的软交换和IMS的对比,从设计理念来讲两者是非常相似的,都是基于控制和媒体业务的分离,业务和网络分离有一个开放的业务环境,两者的设计理念非常相似的。从价格来看,软交换核心网是IP架构,而IMS是端到端的架构。从业务提供,国内软交换既提供窄带业务又提供宽带业务。IMS侧重宽带业务,同时定义了有规则的出发机制,这些机制有助于实现更好的业务组合。对于固网软交换和IMS关系,中兴通讯认为可以通过固网软交换升级到IMS,以增强原有宽带业务处理能力,同时也具备更好的移动性支持。

  作者:丁峰发布时间:

  中兴通讯认为,由软交换向IMS演进的考虑原则首先是不影响现网用户。演进技术应该是平滑的,不需要引入新的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通过软交换的平滑升级,使它具备标准IMS的相关功能,包括CSCF等。后续我们则考虑以前的固网智能化模块可以和HSS很好的融合,升级软交换后的设备可以做到独立配置,可以实现多种组网的可能性,这些都是依赖于用户业务发展的需求。

  怎样看待引入IMS平台的投资回报?

  吴斌 尽管很难估计回报对于投资的比例(因为回报的大部分来自大量的IMS应用),但可以肯定的是,IMS的整体投资回报肯定高于传统网络的投资回报,因为融合的网络将原本在不同网络中实现的应用集成在一个网络中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创新业务越多,投资回报就越高。另外由于IMS提供了大量的通用功能模块可以重新用于网络中所有业务,如组群/列表管理、呈现管理、配置、运营管理、目录、计费和业务部署,新业务的开发周期将大大缩短。投资回报的周期随之缩短。

  何其锐 目前看来,IMS所能带给运营商的有利之处在于以下几点:其带来的多媒体应用与FMC为企业大客户提高生产力,降低通信成本;为3G用户带来更多多媒体业务;方便结合各种信息载体,为客户提供更多,更方便的信息服务;帮助建立丰富和多样化的产业链和健康的商业模式;带来更高的用户忠诚度和更高的业务收入;对安全和QoS的全面考虑为电信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运营商的投资回报根据项目的情况有很大的变化,我们通过对北美的某个项目的商业建模分析表明,IMS在5年内将带来70%的净现值的增加,朗讯认为实际上中国的情况应该更好。

  国外IMS的商用情况及其商用驱动力?

  吴斌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IMS的商用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尤其是美国,其各大电信运营商均已经部署或计划部署IMS网络,包括Cingular、Sprint、AT&T和南方贝尔。

  欧美国家运营商引入IMS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竞争压力是最主要的推动力:一方面电信业内部的竞争已经非常充分,移动替代固定的现象日趋显著;另一方面由于管制政策的宽松,大量的有线电视运营商进入电信领域,通过Cable提供电话、Internet接入以及宽带视频业务,这对电信运营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二、通信需求的变化和网络的演进:欧美国家的电信市场已经非常成熟,单一的通话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通信需求呈现多样化,电话用户数正在快速下降,电话网络的利用率也越来越低,同时由于电话网络的建设时间较早,目前大多已经到了设备周期的晚期,需要进行更新换代。

  这两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迫使欧美的电信运营商必须进行转型,通过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并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自然就成为了运营转型的选择方向。而IMS在多媒体在业务提供方面的强大能力,以及全IP架构的特性都很好地满足了运营商的多业务需求并符合网络长期发展的趋势,从而成为运营商的主要选择。

  何其锐 朗讯为全球10大运营商提供了商用IMS解决方案,另外作为逐步迈向IMS的解决方案,部署了部分IMS网元设备的案例则更多。

  我们感觉北美的运营商由于竞争的压力和推出更多增值服务的需求,他们在IMS商用方面更加紧迫。目前,我们观察到亚太的多数运营商正在加紧对IMS的测试和跟踪。

  IMS商用设备准备情况如何?

  吴斌 IMS是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总体而言,IMS是将电信网络、IP技术以及因特网业务模式进行融合的创新性架构。它以全IP为特征,侧重于多媒体业务的提供,并具备了固定移动融合的核心网络架构特性。IMS已经得到通信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各大标准组织、运营商、设备商等各方面的大力推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基本上所有的主流设备供应商均已经推出了自己的IMS解决方案。

  阿尔卡特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提供商,在IMS领域也进行了巨大的研发投入,目前公司的IMS计划在全球多个研发中心正在进行同步研发。阿尔卡特的IMS解决方案具备端到端的业务整合能力,可提供从终端、接入、核心控制到业务发布平台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并具有以下特点:

  符合3GPP、TISPAN、OMA、ITU-T等国际标准规范;兼顾固定移动融合;可提供大量新颖的多媒体业务,如多媒体协同会议、IP Centrex、Presence、即时消息、Push-to-Talk/Picture/Video等;设备基于开放的电信级平台,模块化架构。具备高性能、高稳定性、扩展能力强的特点;开放的业务发布环境,第三方业务开发者可以利用它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新型IMS业务;支持基于现网的演进,阿尔卡特的NGN网络可以平滑演进至IMS。

  阿尔卡特迄今已经进行了20多个IMS系统的商用和测试项目以及70多个Pre-IMS的商用项目。我们已和澳大利亚Telestra签署了全网向IP网络转型项目(包括IMS)合同;作为法国电信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正在共同规划和开发下一代网络(包括IMS)架构;其他客户包括Telefonica、BT、Phone Systems&Network等。

  何其锐 朗讯IMS融合解决方案及产品系列涵盖了业务应用、会话及呼叫控制、传送与接入等层面,提供完整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控制层产品包括朗讯会话管理器LSM(实现IMS标准中CSCF、BGCF等功能);应用层产品有朗讯功能服务器(FS5000)、朗讯通信管理器(LCM)、朗讯MiLife应用服务器、智能业务网关(ISG)等;接入层有朗讯网关(LNG)、朗讯会话边界控制器(SBC)、媒体资源服务器等产品。

  朗讯IMS融合解决方案及产品支持有线或无线接入方式、具有统一的会话管理、网络控制及媒体网关和可统一的电信级硬件平台,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配置,通过软件升级就能实现系统平滑过渡,有效保护运营商的初期投资、拥有统一的网络管理和运营支撑系统。

  作者:丁峰发布时间:

  目前为止,全球各大运营商,包括有线和无线运营商都已经开始IMS的商用或者测试。朗讯已经与10个运营商签订IMS商用合同,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88个IMS试验网建设。尤其是北美五大运营商(Cingular、Sprint、at&t、BellSouth、Verizon)中有4个已经与朗讯签定了IMS商用合同,而且朗讯目前正积极配合Verizon进行IMS网络测试。另外,在欧洲和南美洲,朗讯也有多个IMS商用合同和试验合同。

  陈丹 中兴通讯的IMS解决方案可以提供系列化的IMS网元,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网络建设需求。这些网元包括ZXWN-CSCF:完成IMS系统中的P-CSCF、I-CSCF、S-CSCF、BGCF、MRFC网元的功能,通过配置,可以完成不同角色的转换,方便组网;ZXWN-HSS:完成IMS系统中的HSS网元的功能;ZXWN-MRS:完成IMS系统中的MRFP/MRFC网元的功能,提供媒体转换、会议资源、录音通知、媒体服务器的功能;ZXWN-MSCS:完成IMS系统中的MGCF网元的功能,完成IMS域与传统的PSTN/ISDN/PLMN网络的信令互联互通,同时控制MGW;ZXWN-MGW:完成IMS系统中的MGW网元的功能,完成用户面与传统的PSTN/ISDN/PLMN网络的互联互通。

  ZXWNIMS系统基于中兴通讯V3统一硬件平台,该IP硬件平台可以全面支持R5 IMS子系统的功能需求,可实现R4到R5的平滑演进。只需通过硬件单板的调整和软件升级,现有中兴R4 MGW即可平滑升级到R5 IM-MGW/MRFP。同时该平台为中兴通讯的WCDMA产品、CDMA2000产品、TD-SCDMA产品和SoftSwitch产品共用,并在全球60多个国家得到了商用验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稳定性和成熟度。

  针对中国运营商,IMS平台近期能展开的业务有哪些?

  吴斌 IMS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控制网络,可以实现在统一网络架构下为固定、移动、无线接入用户提供统一的多媒体业务。IMS的优势在于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统一核心网络和业务发布平台,并在此平台上提供了一系列标准的业务能力集合,如Presence,IM,POC,Group Management等。运营商则可以基于这些基本业务能力进行相互间的组合来提供诸如Presence+IM,Presence+POC,Push等全新的多媒体业务。

  对于中国国内的运营商而言,近期在IMS上开展的业务将应以企业通信综合解决方案为切入点,如融合的IP Centrex,VPN等业务将是他们主要的选择;而在大众用户市场,除了PS域上的IM、Presence、GLMS以及POC业务外,基于CSI的组合类业务也有很大可能得以推广;鉴于固网运营商已经部署软交换网络,IMS应以宽带多媒体业务为主,而VoIP则以第二线业务方式提供;考虑到网络融合的趋势,针对仍有增长和替换需求的语音业务市场,IMS-PES实现窄带业务也是一种选择。

  陈丹 中兴通讯针对移动运营商最近提出了多媒体集成应用环境的概念,这样一个应用的环境是基于IMS网络的,它包含了终端、业务平台、业务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可以利用多种引擎,如呈现引擎、主管理引擎、搜索引擎并提供的其他功能,如广告、电子产品、社区公告板等。还可以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所有的业务可以以集成方式向用户打提供。如何让用户更方便的享受到业务,而且把电信的业务和互联网业务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提出的移动集成多媒体应用环境的最基本概念,其目的是为了增强运营商对于业务的控制能力,提供更多的业务保持住用户,同时避免用户离网。(n101)

  作者:丁峰发布时间:

爱问(iAsk.com)



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