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正文

跨国企业牵手中国高校的幕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 15:42 中国计算机报

  【赛迪网讯】为了探寻校企合作的真谛,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中国计算机报协办的“2006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于6月15日在京举办,首次触及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与交流这一热门话题。

  在高校与大型企业的合作中,跨国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是最为引人瞩目的。

  据联合国发布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3年~2002年期间,全球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支出总额从300亿美元增加到670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支出的比重从10%增加到16%。2001年以前,跨国公司在国内设立的各类研发机构不超过200家,截至2005年,跨国公司已经在华设立了750家研发机构。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高校与跨国企业设立联合研发机构的整体特征是什么?设立联合研发机构对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会不会有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这些都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需要了解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在“2006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上,首次发布了关于中国大学与跨国公司联合研发机构的研究分析。

  据薛澜院长介绍,从2005年3月开始,他就率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研究组”开展相关方面的调研,共获得全国范围内202个联合研发机构的基本信息,其中正式投入运营且信息比较完备的样本190个。从他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可以一探跨国企业与中国高校合作的究竟。

  北京、上海占据研发大半江山

  根据调查,到2005年底为止,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97家跨国公司与我国36所“211”工程重点高校成立了202家联合研发机构,其中2005年底前已投入运行的有190家。这些研发机构分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等17个城市。其中,设在北京、上海的一共占了研发机构总数的一半以上。

  跨国企业搞研发偏爱理工高校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跨国企业倾向于在理工科大学设立联合研发机构,在理工科大学设立联合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样本总数的66%。跟学校的合作也比较集中:越是实力雄厚的高校,拥有的联合研发机构就越多。在对其中98家联合研发机构的调查中,发现设立联合研发机构的企业国别也比较集中,其中,来自美国企业的数量最多,其次是日本、欧盟等。

  高校跨国企业合作50%以上为IT

  与国内高校进行联合研发的跨国企业所处的行业分布也很集中。从产业来看,主要集中在IT领域,而从设立的研发中心的领域分布来看,有一半多是在电子信息领域(见图2)。

  研发经费规模不大

  从联合研发的协议经费规模来看,占多数的是100万元到500万元这个区间。年均经费规模比较多的是10万元到50万元,年经费为500万元以上的研发机构只有一家。关于联合研发的经费来源,有超过一半是由外方出资,还有一些是双方按比例承担,另外一部分则是由第三方委托(见图3)。

  联合研发的心态

  高校为什么要成立研发机构?经过对高校成立研发机构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约有40%的联合研发机构属于资源知识型,即通过合作获得跨国公司的物质支持、前沿信息和技术知识。

  20%的联合研发机构属于资源利用型,即通过合作获得跨国公司的物质支持。

  约15%的联合研发机构属于社会资产型,即通过合作获得社会无形资产和商业机会。

  约25%的机构战略属于综合型。

  联合研发中高校的自主权多大

  经过对49家联合研发机构的调研发现,联合研发机构的科研经费数量、科研经费分担比例和组织结构调整等,基本由机构负责人决定,或者由机构的中方主管部门和外方主管部门共同决定。

  从人员、经费、项目规模和成果产出等指标来看,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联合研发机构的整体规模还相对有限。但其联合技术研发已经在研究人员科研能力的提升、大学知识网络的扩展、促进学科平台和研究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对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直接的推动和明显的催化作用。

  联合研发有负面影响吗

  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会给高校带来负面影响吗?国外的研究表明,东道国大学通过合作,研究产生的

知识产权可能被跨国公司低价占有,研究人员也有可能从本地大学和研究机构向外资研发机构流动。

  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研究组的研究表明,由于联合研发机构主要以基础研究为主,因此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而由于双方合作造成的大学研究人员外流现象几乎不存在。

  目前,我国高校与跨国企业的合作依然处在初级阶段。而且,西部地区联合研发机构与跨国公司知识交流程度总体偏低,中部地区的联合研发机构的交流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东部地区的联合研发机构知识交流程度较深入。

  随着跨国企业与高校联合研发的深入,问题也不断产生。高校是否有必要将此类联合研发机构进一步纳入科研管理体系,加强管理,更好地促进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对跨国公司与中国大学技术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对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低价获得研究成果等应当怎样认识和应对?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需要做出哪些调整以适应此类联合机构的运作?

  这些都需要我们的教育部门和高校思考得更多。

  嘉宾观点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陈文申

  北京大学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合作形式。一些科研成果转给了跨国企业,还有一些成果,利用跨国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了产业化。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林忠钦

  通过与跨国企业合作,上海交大得以跟踪国际研究动态,积累国际合作经验,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培养汽车研究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

  院长 徐晓飞

  软件学院应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确定对合作的跨国IT公司的选取及合作重点。要考虑与跨国IT公司的合作方式,以及与大型跨国IT公司资源共享的问题。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

  无线研究部主任 郦辉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的理念可以用

象棋里面的三个棋子来表达:车、马、炮。车就是勇往直前,马是与时俱进,炮就是跨越发展。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和中国高校一起探索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跨国公司搭建桥梁,促进国际技术交流;第二种模式是联合培养创新人才,促进校企资源互补;第三种模式是提供市场创新平台,提升市场研发能力。(n101)

  作者:汪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