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竞购IBM PC业务 杨元庆是否在背水一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3日 09:16 财经时报 | ||||||||||||
收购IBM PC事业部是联想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冒险,在一次次小试牛刀的加法、减法都难以取得突破进展的情况下,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终于祭起资本大旗。 本报记者 董长虹 “联想已经和IBM总部签署了收购IBM台式PC业务的框架性协议,而整个合作过程和
随后《财经时报》致电香港几家投资投行分析员,得到的答复均是,由于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的规则不同,在进行大的资本动作之前,联想并不会事前征询投行和基金经理的意见,目前几家持有联想股票的投行对于“联想收购IBM台式PC业务”均保持谨慎和观望的态度。不过一位合资投行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员表示,如果本周联想公布财务报告时对此事没有持完全否定态度,说明此项收购事宜“存在较大可能性”。如果真有此事存在,收购价格和收购后的运作模式将直接决定投行对联想股票的态度。 自10月以来,联想股价一路上涨,和年初最低1.9元港报相比,目前联想的股价已经一路攀升至2.8元,升幅高达50%。“不过这和收购传言无关。”中银国际分析员对《财经时报》表示。 和香港媒体一贯抢新闻作风不同的是,目前几乎没有一家香港媒体确切地报道过有关联想收购IBM台式PC业务的内容。截至到11月10日,也只有《南华早报》一家转述过内地媒体对此的报道,香港市场出奇地冷静。 这位分析员认为,目前联想股价已经基本上反映了它实际的价值。最近一段时间股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其第一财季报告增长势头良好,手机业务停止了亏损,给投资人以良好的信心;二是以1.9元的价格来看确实低估了联想的价值,在股价探底的情况下出现了本次股价的回升乃至大幅上扬。 不过该分析员同时表示,由于联想的“持续增长性”一直是投资者所担心的问题,所以股价反弹至3元以上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除非联想找到了一个最新的发展亮点,能把联想目前的业绩持续发展下去。 背水一战的选择 从接手联想CEO职务开始,杨元庆就一直在为联想布局。作为战略制定者,他不仅要为联想今天的业绩负责,更为要紧的是如何为5年甚至10年后联想的业绩负责,把联想带上一个销售100亿美元的新台阶。 现在看来2001年联想提出的“三年规划”是不太成功的一次战略转型,把一个硬件厂商向IBM一样转型成为服务厂商,从企业文化、公司资源到管理经验,联想都面临巨大挑战,用了三年的时间甚至没有完成一年的目标,杨元庆只得尴尬面对媒体和投资者的质疑。 一家台湾IT公司大陆营销总经理曾经这样对《财经时报》评价联想的转型战略:联想的想法虽然很好,但是没有结合自己的情况,对硬件厂商向软件和服务的转型风险考虑不充分,太过自信。现在则比较看好他现在重回PC主业的战略,而且这一战略应该继续向IT硬件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才能做大做强。 中银国际一位分析员认为,虽然联想三年规划的转型不成功,不过联想的保守谨慎的作风此时却救了联想。三年内PC主业一直没有丢,而且稳中有升,继续领跑国内PC业务,为及时的战略收缩准备了条件。 按照联想以PC突围业绩瓶颈的思路,其收购IBM的PC事业部尽在情理之中。多年来联想一直稳定拥有国内30%左右的PC份额,这是联想安身立命之本,但除此之外联想很难再有任何突破。 联想副总裁李岚曾经在一次采访中对《财经时报》表示,联想不是不能继续扩大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而是不愿意这么去做。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是以牺牲产品毛利率为代价的,作为上市公司联想更看重公司整体盈利而不是市场占有量。 所以突围海外市场是联想PC战略中不得不做的功课。 华人电脑第一品牌宏基,耗费几十亿美元不成功的海外战略,给联想上了很好的一课。柳传志曾多次和宏基创始人施振荣探讨海外发展自由品牌的问题,得到的经验是必需拿“金子当银子卖”,以强大的现金流作为支撑,而目前联想手上一共只有20多亿港币的现金储备,根本禁不起“当银子卖”,海外战略怎么发展? 大象的烦恼 同样,IBM也面临着和联想一样的战略烦恼——台式PC业务已经不是战略重点,而且屡屡拖了业绩后腿。2003年,IBM的全球营收为891.31亿美元,硬件只占282.39亿美元,而在硬件设备中大型机、服务器才是营收的主要部分。 由于美国会计政策和国内不同,无法从财报上准确获知其某一部分的具体营收数据,不过以其消费者系统集团(包括PC、笔记本、打印机)的描述,就能准确看出台式PC在IBM整个业务中的地位:2003财年消费者系统集团的收入为113.8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1%。其中,Personal Computers(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上升了3.5%。 笔记本销售额提升强劲,但是这个增幅被下降了的台式机销售额拖了后腿。尽管台式机的出货量上升,但是仍无法弥补降价带来的差距。虽然整个消费者系统集团的销售额是上升的,但却依旧亏损了1.18亿元。 虽然IBM早就开始关掉其在世界各地的PC工厂,但是以前大量的出货量所带来的维修成本,让IBM一直无法彻底停止其台式PC业务。而由于台式机的保修成本上升,以及整个台式机行业价格的下跌,2003年消费者系统集团的毛利下降了3%。 “联想+IBM”疑问 联想海外策略需要强劲的品牌优势,而IBM关掉PC业务更需要有好的下家买单。两个强者的结合虽然有点突兀,但却是一件不乏想像力的杰作。但是,市场上也有不少疑问:联想的规模要远远小于IBM的PC业务,这场蛇吞象的游戏怎么玩? 一种猜测是联想以真金白银的形式现金收购,估计价格应该在30亿美元左右,而联想手上只有20多亿港币的现金,一向施行稳妥的财务政策的联想显然不会用这种方式; 第二种猜测是联想以股票的形式支付,IBM成为联想的战略股东,但目前联想股价低迷,这种形式于联想并不十分有力; 第三种方式就是双方组建合资公司来共同运营PC业务,双方以工厂、设备、人员、现金储备等折合成资本金,以联合品牌的面目出现,这种形式的问题在于老联想人是否能在感情上接收,尤其是一直希望以自有品牌开拓海外业务的柳传志等创始者的感受。 而第三种方案无疑又是最廉价、风险最小的方案。 中银国际分析员对《财经时报》表示,收购或者合资本身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采用现金收购的方式,花多少钱,能够取得怎样的权益等细节的公布才能真正判断出这宗交易可能带给的联想的影响,只有那时才能判断是抛还是买。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联想今年初最近一次组织结构调整之后,原先冲在业务第一线的三位高级副总裁刘军、俞兵和乔松,除了俞兵继续做自己的主业到联想亚信担任总裁职务之外,刘军实际上已经成为联想国内业务的COO(首席运营官),乔松负责海外市场开拓,而陈绍鹏、吕岩两位新提拔的高级副总裁目前更多地担负起PC产品规划和销售的重任。杨元庆更多的时候是退居幕后思考战略和合作。而这种结构的调整,客观上为吸纳新的资源做好了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