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电脑节平淡开局 市场化之路漫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5日 14:10 电脑商情报 | ||||
作者:郑凯 9月8日,第七届中关村电脑节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本来提前一个半月就开始预热的本届电脑节身上承载着太多中关村文化的希望,中关村的企业们也期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把自己推向全国,甚至世界。 不过,在电脑节开幕前不久。北京超群电脑,这家在第六届中关村电脑节上荣登中关村十大品牌的公司突然人间蒸发。这让业界对电脑节的权威性和市场指导性产生了一丝怀疑。但是,通过电脑节这种办法对中关村乃至中国IT的品牌进行推广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形式。 本届电脑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幕了,希望和质疑并存。 市场化之路漫漫 据了解,本次电脑节开始尝试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组委会将展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权出让给协办方,而由协办方引入全新的展览理念和投入部分资金进行操作。 按照常理,9月10日,电脑节开幕的第三天应该是为期5天的中关村电脑节最为高峰的时期。但记者在电脑节主展会--海淀展览馆看到的观众人数却并不多。而且,此次市场化的运作被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买10元钱的门票可以换取价值20元的纪念品。看来真正的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地理位置处于北京城西北角的海淀展览馆会场门口,除了一小堆正在填表以图能够抽取奖品的观众外,见到最多的就是口中喊着“门票5折,每张5块钱的门票要不要”的黄牛。 但是,展会收取门票还是让参会的一些观众大惑不解。 “本来我是想来买东西的,但是没有想到还要买门票”,一位观众没有进门就先打了退堂鼓。而另一位陈姓的观众则直接告诉记者说,“我听说是购物满多少后送扫描仪,所以跑了过来,只是不知道还需要买门票”。显然,市场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被大众接受。 而海淀区区长周良洛在电脑节开幕式上就提出,“今年中关村电脑节要抓住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管委会成立这一新的历史机遇,以扩大中关村品牌和影响力为中心,活动主要实现四个中心,即电子产品交易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研发中心、软件制造中心”。 这样的构想无疑是前瞻性的。因此,尽管市场化的路走得并不十分顺畅,但为了把中关村建设成为真正的电子产品交易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研发中心、软件制造中心,一切尝试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卖场文化需反思 虽然中关村电脑节不能算作是对中关村的展示,但也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关村文化的缩影。 然而,电脑节在中关村卖场中所展示出来的一些特点还是没有摆脱传统“电子一条街”的旧貌。本报记者在电脑节开幕当天下午也赶到了中关村最为热闹的海龙--科贸--鼎好这一卖场集中区。 和往常一样,这个三角地带永远是那么热闹非凡。电脑节的大量展示牌和横幅,空中漂浮的气球都渲染了一份中关村过节了的气氛。这个时候,一个曾经的影子又回到了记者眼中,那就是没有改造之前的白颐路,中关村最早的电子一条街。 这个时候,科贸的楼下已经有四五家商户搭起了帐篷,隐约间让人有了一种沿街叫卖的感觉。而海龙和鼎好前面的空旷地都被帐篷、展台密密麻麻地占领了。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给了IT厂商直接面对客户的机会,直接展示产品的机会。但这个场所这个文化本该随着北京、中关村的不断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变化,而不是墨守成规。一位外地赶来参加电脑节的青岛经销商看到这一切后感到略有失望,在他心中电脑节是高尚的,甚至是与众不同的。 而在他看到这一场景后,他觉得这里与青岛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最为普通的卖场群落。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的大量堆积也让他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他也有了同样的质疑,中关村卖场文化是否该到辞旧迎新的时候了? 发展是个老话题 在电脑节上,相对于中关村卖场文化和市场化运作,中国 信息化才是大家更为看好的话题。在开幕式之后的信息化论坛上,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指出,“2003年信息产业增加总值约610亿元,占北京市GDP的16.9%。信息服务业实现产值653.4亿元,增加值约为254亿元。”对于这样的成绩,中关村的贡献不可忽视。 但是,范伯元仍然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国际大都市和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要求相比,北京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而中关村一直以来是中国信息产业的骄傲,其发展对中国信息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反之,中国的信息化发展也体现着中关村的未来和趋势。中关村电脑节组委会秘书长于军介绍说,今年的电脑节将致力塑造“国际化”形象,并且参加展会的国外知名IT厂家占有全部参展厂家中不小的比例。 但举行到第三天的本届电脑节至今还没有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喜,虽然中关村持续发展是一个陈旧的话题。电脑节究竟能给中关村带来什么积极的变化,答案可能还要静候下一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