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国际 > 正文
《商业周刊》:“互联网圈钱运动”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4月15日 11:51 天极网

  广大的网络公司投资者们亏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美国几家顶级的金融证券公司却赢得了大把的美元。它们是怎么圈钱的?

  最近出版的一个商业性周刊中,美林证券公司(Merrill Lynch & Co.)花了整整两大版广告篇幅,对华尔街那些能干的中间力量――股市分析员们大加赞扬――从它的100名担任着500家公司股票分析任务的股市分析员,到它的王牌分析家,赢得了“股市导航员”称号的
分析师亨利.M.布罗杰(Henry M. Blodget)。美林当然还不忘了给自己抹点金,称它的整个技术队伍,都是全行业中的顶尖人才。

  事实上,你千万不要相信这些。根据汤姆生(Thomson)金融证?数据公司提供的数据,美林从1997年开始,先后提携了20家网络公司上市,然而到了现在,它们的当中有15家的股价低于上市价,2家已经关门大吉。在美林提拔的公司中有8家,包括网络零售的Buy.com和网络广告商24/7media,相比于它们的历史高位足足跌了90%的市值。其中最惨不忍睹的当数网上宠物商店Pets.com公司。在短短10个月工夫里,它就从刚上市的6千6百万资产沦落到现在的公司被迫关闭。一位家住旧金山的商人由于这家公司的股票亏了2000美元。事后,他大惑不解:“真不知道,美林证券怎么会认为这是一家好公司,要帮助它上市。”

  贪婪的投机者

  他当然不明白。他不知道仅仅从代理这家公司的股票买卖,美林就赚取了460万美元。根据汤姆生公司的数据,这还仅仅是美林公司1997年以来通过网络公司上市赚取的一小部分。美林的王牌分析师布罗杰却解释说:“广大投资者们期待这些股票。在投资者们大叫‘上市’的时候,我们怎能告诉CEO们,‘你们的股票不要上市’呢?”

  许多美国顶级金融财务公司确实从互联网泡沫中赚取了几千上百万的佣金。当广大的投资者们亏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他们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赚到钱了?一般投资者只是依靠IPO以后,股票升幅赚钱。但金融公司则不同。比如投资银行家,他们在IPO以前就可以赚钱。他们能从IPO筹集到的资金中分到一杯羹。风险投资商也一样,作为拉动公司上市的回报,他们只用很低的价钱,(大大低于IPO的价格)就能拥有大量股票,就算股价以后怎么升跌,也无损他们的利益。

  当然,这是他们的经营方式。数十年以来,一直都这样,无可厚非。然而,在网络经济时代,这些金融公司们的工作原则发生了一些改变。以前,他们会投入数百万的种子资金,他们扶持的公司中有10家有两家能最后成功,他们就能得到相当丰厚的回报了。而现在,当网络热潮升温时,他们开始疯狂的催公司上市。依照惯例,只有连续三季度赢利的公司才有资格上市,如今这些惯例都被人抛在一边了,由于风险投资商不断施加压力,许多公司开业不到三个月,商业计划书墨迹未干便被安排上市了。

  贪欲破坏了制度,股价一升,许多美国金融财务公司就把各种规条统统抛于脑后,用双手拚命地圈那数十亿计的钱。连佛罗利达大学的金融教授也感慨的说:“他们已经是忘记了所有的伦理道德了。”

  试问一下,造成网络股泡沫破灭,只应这些金融公司受到指责吗?其实不然,普通投资者也有一部分责任。只要一间公司短期内利润大幅增长,投资者们纷纷抢购他们的股票,不会详细分析其长远的经营情况,其实一些招股说明书里早以提醒当中有许多没有妥善准备和未经详细考虑的项目了。投资者置若罔闻。

  绝望的投资者

  造成网络泡沫经济破灭的恶果,真正的危险在于,由于对股市失去信心,很多投资者很长时间不会再回股市了。近几年来的科技投资极大的刺激了美国经济增长与不断创新。但现在如果投资者对投资专家失去信心,他们就会远离市场,接着,越来越少公司上市筹资,形成恶性循环。Van Wangner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Garrett Van Wagoner也提到:“这是前所未有的,人们被套牢得那样深,可能他们永远也不会有翻身的机会。”上一次的暴跌教训还历历在目。在1983和1984年的13个月里,纳斯达克指数狂泄31%,1995年开始公司上市变得缓慢,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才让投资者恢复信心。但是这次投资者的心伤的更厉害,恐怕三年也不知道能否抚平创伤?”

  更糟的是,科技股大跌,一些风险投资者沮丧不已。《风险经济》杂志提到,风险投资者们在第四季把投资金额降低到190.6亿,比起前三季平均的270亿,足足少了27%。这令许多有潜力的科技公司由于资金的不到位而不得不关闭,实在令人惋惜。

  惨痛的结局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顶尖金融公司在网络经济狂潮中的业绩都如此惨不忍睹。一些对上市比较谨慎的金融公司最后成功的创造了一些好公司。例如,摩根史坦利证?公司。尽管很多通过它上市的公司业绩不佳,但它从1997以来通过承销上市公司股票赚取了3.5亿美元。而且由于它提携的两家公司,网络安全系统公司Verisign公司和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公司Broadcade通讯系统公司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它帮助上市的公司平均回报率达到20%。风险投资商方面,Breyer's Sccel Partners公司投资30家公司,平均赢利高达55%。

  但是华尔街取得这样好成绩的金融公司实在不多。1997年以来,众多投资银行推动了了几百家网络公司上市,尽管事实证明,这些公司中很多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投资银行们还是从股票承销中获得了21亿美元的利润。华尔街最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从1997年以来,先后让47家网络公司上市,从中获利3.6亿美元,而现在36家上市公司的股价跌破发行价。两家公司倒闭。普通投资者的平均回报率只有-16%。而这还不算最坏的,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美林、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等公司的平均回报率只有-45%,甚至更低。位于芝加哥的威廉.布莱尔(William Blair & Co.)是一家有65年历史的老投资银行。在此次网络狂潮中,它基本上没有插足。这家公司CEO大卫.科兰基说:“很多投资银行都没有严格遵守行业规矩,这使得很多高风险的公司得以上市。”

  金融公司的理由

  结局是惨痛的。投资银行们称,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他们遇到了同普通投资者一样的问题。高盛一个分析家说:“上市的公司太多,华尔街的金融公司们根本无法对每家公司作出客观的评判。而整个市场到处充斥着要求更多公司上市的声音,我们不得不在一个公司表现出应有的业绩以前,提前作出决定。当时市场的投资热情如此之高,很多公司还没有显示出它的能力,人们都兴趣昂然的开始投资下注。”

  事实也似乎如此。一些投资银行自己对他们吹捧的公司的认识也不比普通投资者多多少。比如,通过雷曼兄弟公司上市的网络咨询公司互动公司,1999年8月上市的时候股价为10美元,然后一路飙升,去年1月达到76.5美元。去年2月到9月之间,雷曼兄弟公司的股评师卡尔.克尔斯帝发布了7次相同的股评,就在该股票缩水92%,达到仅仅6.5美元的时候,他都还坚持初衷。一直到9月20日互动公司自己宣布无法实现三财季目标,这位“证券专家”才肯降低对该公司股票的评级。互动公司在今年一月的时候股价降到50美分,最后宣布破产。股民威尔生在这支股票73.5美元的时候花了13000美元买下5000股,由于一直听信股评师的分析,他一直坚持,直到最后亏掉1万美元。他气愤的说:“很多股民都恨不得杀了那些股评师。”

  当然,不管怎么样,雷曼公司是永远的赢家。雷曼从互动公司的上市中获得了200万美元的佣金。而那位“高明”的股评师克尔斯帝则对记者的电话拒而不答。玩这种把戏的大牌投资银行还远远不止雷曼一个。

  风险投资公司也象广大的股民兜售那些不值钱的公司。风险投资业务一向都是勇敢者的游戏。风险投资10家公司,至少三家会亏得一无所有,另外三、四家勉强维持,只有不超过三家能赢利。在网络经济狂潮中,风险投资家们获得了一个特别的机会,把风险转嫁到广大投资者身上。因为单个的股民一般都单单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所有的赌注都压在一家公司上,这家公司股价滑落,他就被套住,而风险投资公司还有其它的投资可以依靠,在上市公司多如牛毛的网络狂潮中,他更有选择的机会。另外,风险投资家们深深知道投资的风险所在,而一般的股民则不一定都懂。因此大多数风险都是广大股民(小投资者)在承担。

  还有很多激进的风险投资企业,比如科技公司的孵化器公司。他们为新兴企业提供一切的支持。除了充裕的资金以外,他们还提供工作场所、行政管理等等所有服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这些科技公司早日上市,来个一夜暴富。但是孵化方式并不能成为令公司成功的有效手段,网络资本集团(Internet Capital Group)和疯狂烧钱的Idealab等孵化器一手提携的公司股票早已分别下跌了79%和84%。他们往往是赚钱心切,在一个商业模式还没有真正成熟之前就匆忙把公司催生上市。不仅自己亏得惨不忍睹,也损害了其它投资人的利益。

  反思?

  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引起了一些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的反思。一些公司发誓说还是要回归原来的运行方式,踏实投资,建立起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公司。比如去年Crossover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实施了一项制度,即它的合伙人不能同时在八个公司以上进行投资。这样可让投资方多花一点时间在企业的运行和管理上,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新的合作伙伴,最后顾此失彼。对于胡乱让某些公司上市的指责,一部分投资银行虽然没有公开承认,私底下他们也认为是过早地将一些公司推上市了。但大多数投资银行认为他们一直在仔细评审过各公司IPO的条件,但他们现在开始更严格的控制这个条件。比如Salomon Smith Barney公司的科技投资负责人麦克尔就说,现在,他们对要上市的公司的要求是:季度营业额必须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不能有两个季度以上没有赢利。

  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公司就要改过自新了呢?也不尽然。老练的投资家都说,从网络经济崩溃中,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不要亲信所谓专家的意见,要自己拿主意。所以,一方面他们会说,“我们已经有了更严格的原则”,而另一方面,他们还是能找到种种理由让公司上市。

  3月份,股票市场经过新一轮暴跌,美林证?公司再度在《纽约时报》上登上整版的广告。这次它一改风格,用深沉的笔调写到:“我们该走向何方?”经过这次网络泡沫破灭之后,广大的投资者们也许已经意识到,许多所谓的顶级金融证?投资公司并不适合解答“走向何方”这样的问题了。(gzfaifai编译)


发表评论】【IT业界论坛】【科技聊天】【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经济学家认为互联网终将能走出困境实现赢利 (2001/04/14 09:40)
评论:互联网收费时代来临? (2001/04/13 11:53)
评论:互联网需要试错精神 (2001/04/12 10:34)
评论:互联网不一定要靠烧钱 (2001/02/13 13:27)
张树新作客人民网:继续给中国互联网圈钱 (2001/01/25 05:13)
调查称84%的互联网上市公司赔了钱 (2001/01/11 15:09)
网友评论:互联网圈钱的目的与手段 (2000/04/07 13:35)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都市生活全新改版
美军侦察机撞毁中国战机事件
同学们在等你呢! 快来新浪同学会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乐坛群星闪耀5-1工体 新浪网与你同申奥
独家连载中国第一部足球小说《假球》
GlobalEnglish 三个月练就流利口语
第一届新浪全国妈妈宝宝五一大聚会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