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的互联网自然很棒,用户可以连续数小时挂在网上,聊天,收集信息,等等。最初购进网络股的投资者也曾在当初科技股飙升的时候,从免费的互联网上赚了不少钱。
现在,免费冲浪的时代结束了,纳斯达克的崩溃已经永远地改变了互联网。网络公司被迫要“赢利”,它们挣扎着找寻收费的路数,想对以往免费的服务项目里收钱。微软.NET服务部门的负责人称:“dot-com领域衰颓了,如今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无疑需要来个reboot。 ”
微软的bCentral已经开始收费了,而且曾一直往外扔钱的MSN也正在计划开展收费的“额外服务”。不过,微软的收费主餐可能会在明年推出,那是一个叫作‘冰雹’的平台――据说,它会把用户所有重要的个人信息储存在微软的计算机里,在使用一些服务项目或设备时,用户就不需要进行累赘的输入了。
当然,微软不是唯一挖掘新的收入来源的找矿者。已经用广告“轰炸”注册用户并在一些电视和电话服务项目上收费的AOL,不久还会对移动电话的服务项目收费。提供免费互联网访问的Juno正在推动自己的收费计划,希望能有大批用户每月缴付14.95美元的费用,它最近还要求注册者能用他们的个人电脑用于其大型分布计算计划。互联网上提供音频和视频内容的RealNetworks上周宣称,它将对用户收取观看全国棒球协会比赛的费用4.95美元,如果再付5美元,则还可看到NBA篮球赛的播出。此外,有的媒体也正在寻找经费支撑以维持网站运转,它们会仿照《纽约时报》的做法,对过期文章的查阅收取费用,娱乐出版物Variety最近就开始对网站访问进行收费。
那么,信息应当免费难道已经不是互联网的核心理念了?电视曾经也是免费的,完全以广告为基础,学究们当初的判断是,没人会为它付费,而今天的PPV(pay-per-view)和电缆月度收费早已相当广泛。许多人认为,互联网很快就要走上这种路子了。Giba信息集团的分析家Rob Enderle认为:“就像我们父母告诫我们的那样:没有免费的午餐。不久,这一市场就会脱颖而出。”
不过,在线服务目前收取“午餐费”还不那么容易。比如,信用卡公司还不能处理“microcharges”――为少量信息访问所支付的几角或几元的费用。在线零售商也受到双重压力:一是收费会使感到沮丧的客户对在线购物望而却步,二是在线购物易比较的特性会使价格受到持续的挤压。为适应Pay-to-play的趋势,Amazon最近为某些项目提供免费配送,开展“周五热卖”,一个在线批发商场。Prudential有价证券公司分析家Mark Rowen指出:“很显然,必须得让用户为某种服务付费,否则公司们就活不成了。”
Rob Enderle说,对用户来说,收费也不全然意味着是坏消息,一些无法赢利的网站在关张之后正在开始出售用户的个人信息,这样,如上述的微软模式――用户预先付费存储个人信息,同时对这些信息有更多的控制权――就对关心安全的人们很有吸引力。Nielsen Norman公司的Jakob Nielsen认为,如果用户付费,网站还可以更精心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不是更专注于广告商的需求。目前,许多网站上的内容都要服务于广告的呈现,而且广告正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张扬――收费可以改变这种情况。
Nielsen有个说法:“去年的商业模式――我们怎样才能从投资商那里弄到钱?今年的商业模式――我们如何从用户那里赚到钱?后者是一个更健康的商业模式。”(眼界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