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ina.com.cn |
| |||||||
![]() |
|
![]() |
|
|
从1995年到2000年的5年期间,Internet商业市场的以62.4%的年增长率发展;Internet的用户数从3000万增加到5.5亿;通过Internet实现的商业市场交易量将从1.5亿美元增加到25亿美元。因此这种高速的增长对Internet数据传输线路和传输带宽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使宽带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必然方向。同时带宽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使众多新兴的网络业务出现,为互联网的发展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到目前为止,宽带互联网尚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出现。一般而言主要是指为使用户实现传输速率超过1M,24小时连接的非拨号接入而存在的网络基础设施及其服务。其主要可分为宽带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 今年以来,中国网通、长城宽带等新兴宽带运营商在骨干网、接入网领域相继开始运作,给国内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新的竞争因素,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宽带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宽带网络建设和发展的热潮。 在宽带骨干网方面主要采用的技术包括IP Over ATM、IP Over SDH和IP Over DWDM。美国主要的宽带骨干网络运营商包括AT&T、WorldCOM、Sprint、Qwest、Williams等。其中AT&T、WolrdCom是传统的骨干数据网络运营商,其线路往往由于需要承载多种不同需求的服务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而采用ATM的技术。而Qwest、Williams是在传统的运输、能源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参与者,其采用的技术先进,传输能力强,成为这一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中国在宽带骨干网络方面的发展状况与美国相似。中国电信凭借已有的线路资源和近几年的线路改造,已经建立起以"八纵八横"为代表的遍布全国的骨干光缆网络工程,大部份区域的传输速度达到2.5G,部分线路达到10G甚至40G。而新兴的网通公司和联通公司也积极投身骨干网络建设,并且都采用了更先进的传输技术。网通在原有铁道部部分线路的基础上通过新建和改造,完成了连接东部17个城市的骨干网络,并且在国际上率先采用了IP Over DWDM技术,传输速度达到40G。这些全国性骨干网络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宽带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宽带互联网的发展。 在具体投入运营的全国性骨干互联网方面,目前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联通公用互联网(UNI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CNCNET)、中国移动互联网等(CMNET)5个经营性的互联网络以及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长城网(CGWNET)、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等4个非经营性的互联网络获得了信息产业部基础电信运营许可证。其中ChinaNet在这一市场中居于垄断地位,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但随着CNCNET、UNINET等高速骨干网络的全面投入使用,这一格局将有所改变。 宽带骨干网络的发展为宽带互联网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内部的数据交换量也大幅度增长。据有关统计,在网络数据传输中,有80%左右的数据都是通过城市本地的城域网进行的,只有20%需要通过骨干网进行城际或国际间传输。城域网也承担着连接骨干网和接入网的工作,对接入网的建设发挥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宽带城域网是连接宽带骨干网和接入网的城市内数据传输骨干网络。宽带城域网的建设对于城市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因此得到了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又由于其牵涉到各方的具体利益和已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造成了宽带城域网建设出现多种不同的模式。 宽带城域网建设的建设与全国性骨干网的建设不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建设宽带城域网在政策法规上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带,因此地方政府发挥了较大的影响力。造成了各地宽带城域网建设的主要来源于三个不同的方面:当地电信部门、当地广播电视部门和当地政府。 城域网主要用于连接骨干网络和用户接入网络,其建设和运营由于涉及地方各部门而变得相对复杂。各地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包括电信部门、广电部门、新兴的骨干网络运营商、地方政府支持的其他机构。电信部门出于保护已有线路资源和综合服务数据、语音业务的需求而大多采用ATM技术,而新兴的网络运营商则更倾向于采用高速IP交换技术。这一方面主要的模式有上海模式和广州模式,上海方面以上海信息港的方式整合各家自建的城域网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并充分保障了本地资本的利益。而广州则采用一家公司建设基础设施,其余公司租用的线路资源的方式进行。 接入网(Access Network)是本地局端与用户端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网的总称,因为其在技术和规模上的特殊性,经常被成为"最后一公里"的网络线路。对于宽带互联网而言,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从骨干网、城域网到接入网的全光网络。在骨干网、城域网的光纤网建设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但要真正实现接入网络的全光纤化,则面临技术、资金和网络管理的诸多问题。 宽带接入网络连接本地局端设备和用户最终设备的信息传送网实施系统。由于宽带骨干网络和城域网络的建设和运营往往受到国家政策、可用资源和资金实力的限制,市场竞争的参与者数量有限并且大多实力雄厚影响力大。但接入网络则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市场参与者进入壁垒也较低,同时市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有较多的市场切入点。所以宽带接入网市场表现出了骨干网和城域网建设和运营所没有的活跃性和竞争的激烈程度。 宽带接入方式多种多样,但从目前有能力而言可以进行广泛商业运作的主要有xDSL和Cable Modem两种方式。从全球的状况来看,Cable Modem的方式得益于CATV的高覆盖率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居于主要地位。而xDSL,主要是ADSL方式由于其高效、安全的特点也迅速发展,并在2005年前后可以与Cable Modem的方式形成抗衡局面。两者将共同占领宽带接入市场的80%左右,其余为卫星宽带接入、固定无线接入和移动无线接入等方式分享。 国内,目前主要的接入手段包括ADSL、Cable Modem和小区内以太网高速接入,其中后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接入方式。ADSL充分利用了现有铜线资源,但局端设备改造和用户端设备安装投入较大,并且受传输距离的影响,传输速度变化较大。Cable Modem不仅需要改造局端和客户端设备,而且需要对线路进行双向改造,这一工程耗资巨大,并且需要较长的时间。目前国内宽带接入主要是以小区以太网接入为主,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新建高档小区。ADSL在上海、广东等地也有推广,但绝对数量偏小。Cable Modem方式起步较早,在部分中等城市已经投入使用,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整体而言覆盖的范围有限,并且访问异地站点和国外站点速度仍不理想,这与这些城域网的Internet接口较小有关。 目前中国的数据通讯网络主要包括数字数据网(CHINADDN)、分组交换网(CHINAPAC)、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帧中继业务网(CHINAFRN)、电子信箱业务网(CHINAMAIL)、传真存储转发业务网(CHINAFAXS)、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网(CHINAEDI),这些网络构成了我国中低速数据通讯网络的基础。其中CHINADDN网在用户数量和增长速度上都排名第一。进入80年代后光纤技术开始进入商业应用领域,当时的邮电部就决定以光纤为主数字微波为辅建设干线传输网,在实施过程中本着高起点新技术的原则,积极采用可以商用的大容量系统。到1998年底,中国电信计划中的"八纵八横"全国光纤骨干网络提前两年建成。 随着中国数据通信市场的发展,在领域的投资也呈高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1998年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在数据通信领域的投资。同时数据通信市场的投资额在整体电信领域的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也稳定增长。 但中国目前在电信基础服务领域采取了比较严格的管制措施。要在国内提供经营性骨干互联网数据传输服务,必须获得信息产业部颁发的基础电信业务许可证。目前已批准建设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联通公用互联网(UNI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CNCNET)、中国移动互联网等(CMNET)5个经营性的互联网络以及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长城网(CGWNET)、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等4个非经营性的互联网络。 整体而言,中国宽带网络建设已经开始启动,骨干网的飞速发展为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主要的市场竞争来自城域网和接入网领域。特别是接入网部分,受不同地域、不同接入环境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市场从客观上有多种多样的宽带接入需求,为充分的市场竞争创造了条件。竞争的范围也从大城市、东部南部地区逐步向中等城市、中西部扩展。在宽带内容和服务方面,其发展的进程尚不及基础设施和硬件领域,而更多的依赖窄带互联网的内容和服务提供。这一现状对基于宽带网络的内容和服务模式提出了要求,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商机,将是下一个竞争的热点所在。
报告结构如下: 第一章 全球宽带互联网发展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1.1全球Internet骨干网发展状况和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1.1.1美国主要骨干网运营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1.2 宽带城域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1.3 宽带接入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1.3.1 全球宽带接入网的发展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1.3.2.1 ADSL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第二章 中国宽带骨干网络发展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2.1 中国数据通讯业的发展环境和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2.2 中国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发展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 2.2.1 中国低速数据业务的发展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 2.3 中国各宽带骨干网络的发展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 2.3.1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 第三章 中国宽带城域网络发展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 3.1. 基于ATM的城域网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 3.2. 基于IP技术的城域网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 3.3 宽带城域网建设的其他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 3.3.1 上海模式--上海信息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 第四章 中国宽带接入网络发展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4 4.1 中国互联网接入市场的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 4.2 宽带接入在中国的发展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7 4.2.1 ADSL的发展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7
第五章 中国宽带的政策法律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3 5.1 中国宽带网络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3 5.2 具体的相关法律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4 5.2.1 宽带IP骨干网和城域网业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5 5.3加入WTO对政策法规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0 第六章 中国宽带互联网发展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 6.1 骨干网瓶颈将逐步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 6.2 宽带城域网建设加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4 6.3 接入网络竞争日趋激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4
图表目录 表格 1 中国电信"八纵八横"光缆干线列表 表格 2 中国九大骨干互联网列表 表格 3 宽带互联网接入方式列表 表格 4 中国互联网接入市场收入预测 表格 5 上海ADSL接入收费标准 表格 6 有线宽带接入收费标准 表格 7 三种不同接入方式的设备及线路改造成本
图表 1 AT&T骨干网络分布图 图表 2 UUNET全球骨干网络图 图表 3 Qwest的欧洲骨干网络 图表 4 Qwest在美国的骨干数据网络 图表 5 IP Over ATM的OSI 图表 6 映射IP over SDH的HDLC帧结构 图表 7 美国宽带接入技术市场份额预测 图表 8 欧洲宽带接入基础设施比较 图表 9 ADSL技术原理示意图 图表 10 有线宽带接入网络示意图 图表 11 中国各基本数据通信业务的用户数比例 图表 12 1995-1999年几项主要的基本数据业务用户发展情况 图表 13 中国电信"八纵八横"光缆干线分布图 图表 14 1995-2000年中国数据通信市场投资状况 图表 15 数据通信投资占电信投资份额增长趋势图 图表 16 1995-2000年各地区数据通讯投资金额变化图 图表 17 1999年数据通讯投资分布图 图表 18 经营性骨干网络市场份额比较 图表 19 中国金桥网(吉通公司)骨干线路图 图表 20 中国网通骨干网络示意图 图表 21 Cernet骨干网络示意图 图表 22 CSTNET网络示意图 图表 23 北京ATM城域网示意图 图表 24 南京高速IP城域网示意图 图表 25 中国互联网用户接入方式变化图 图表 26 中国ISP按省区分布比例图 图表 27 中国ISP带宽状况示意图 图表 28 小区以太网接入示意图 图表 29 长城宽带全国区域分布图 图表 30 长城宽带三级网络示意图 图表 31 中国互联网出口带宽变化图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