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夺取微软Windows Me"战胜自我奖",在线体验亲"Me"感觉 |
![]() |
|
|
报告介绍 无线互联网(又称移动互联网)以其不同于固定互联网的独特优势,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产业界和投资者的广泛注意。中国的无线互联网产业有着自己的良好基础,在发展的步伐上也紧跟着世界潮流。目前,中国的无线互联网到底发展到何种程度了呢? 本报告收集了国内无线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最新数据,对国内无线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发展远景以及竞争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整部报告共46页,43,000余字。 报告结构 第一章 中国无线互联网的发展 1.1. 无线互联网的界定 1.2. 中国无线互联网的历史 1.3. 中国无线互联网的现状 1.3.1. 存在的限制因素: 1.3.2. 市场的推动因素: 1.4. 中国无线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1.4.1. 移动电话与互联网的结合是大势所趋 1.4.2. 新一代通讯技术迎来光明 1.4.3. 数据服务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第二章 中国无线互联网的价值链 2.1. 概述 2.2. 价值链分解 2.2.1. 中国无线互联网基础设备提供商 2.2.2. 网络运营商 2.2.3中国无线互联网服务门户 2.2.4. 中国无线互联网服务内容提供商 2.2.5. 最终用户 第三章 中国无线互联网用户需求 3.1. 现状 3.1.1. 影响用户使用WAP上网的因素 3.1.2. 用户利用WAP上网作什么 3.1.3. 费用问题 3.1.4. 使用人群 3.1.5. 上网设备的使用 3.1.6. 使用感受 3.2. 发展前景 第四章 中国无线互联网的应用 4.1. 与有线互联网的对比
4.2. 服务内容 4.2.1. 银行业务 4.2.2. 证券与财经 4.2.3. 期货业务 4.2.4. 城市综合出行查询系统 4.2.5. 票务 4.2.6. 工商和帐务查询支付系统 4.2.7. 广告 4.2.8. 在线购物 4.2.9. 游戏 4.2.10. 通信 4.2.11. 综合信息 4.2.12. 拍卖 4.3. 收入模式 4.4. 主要市场参与者 第五章 中国无线互联网主要市场参与者档案 5.1.网络运营商 5.1.1中国移动 5.1.2. 中国联通 5.1.3. 新润迅 5.2 应用提供商 5.2.1美通(掌门网) 5.2.2. 新浪 5.2.3 搜狐 5.2.4 网易 5.2.5 中华网 5.2.6 灵通网 5.2.7 8848 5.3 基础设备供应商 5.3.1 摩托罗拉 5.3.2 爱立信 5.3.3 诺基亚 5.3.4 北电网络 5.3.5 朗讯 图表目录 图1影响用户使用无线互联网的主要因素 图2中国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普及率 图3不同技术传输能力的对比 图4国内手机市场品牌占有率 图5消费者对WAP手机的认知程度 图6影响WAP手机使用的因素 图7无线上网设备的接受度 图8用户对无线上网收费的态度 图9 WAP用户的职业构成 图10无线上网设备的选择 表1无线互联应用市场的三种运用模型 表2无线互联网与有线互联网的比较 表3无线互联网应用目前主要市场参与者 报告摘要 第一章 中国无线互联网的发展 1.1. 无线互联网的界定 无线互联网是移动数据通讯与互联网结合的产物。它既保留了移动通讯的方便、快捷、个性化、无处不在的特点,也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海量信息和查询方便的优点,因而成了信息技术领域一个耀眼的新星。 目前,以网络接入方式为标准,无线互联网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无线Modem,主要应用于便携式电脑的移动上网。另一类就是智能终端,主要以移动电话、寻呼机、双向寻呼机、掌上电脑、PDA和电子阅读器为上网工具。但通常人们指的无线互联网是指第二类。 第二类无线接入的规范,有目前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应用的WAP(无线应用协议)接入,该规范事实上已成为目前的国际无线互联网接入标准。另外还有由日本NTT DoCoMo公司推出的iMode无线互联网接入标准,日本J-Phone公司推出的J-sky无线互联网接入标准。后者(特别是iMode)虽然在日本国内得到了积极的拥护,但由于其技术的封闭性,在国际化方面还有所欠缺。 从技术上来说,有三种技术标准可实现移动互联网:移动IP;Planet网和Bluetooth。 1.2. 中国无线互联网的历史 早在1996年,中国电信就开放了移动数据业务。1996年以后,中国电信进行了数据传输相关业务的试验。1999年9月开始,中国移动在全国6个省市进行了无线互联网的试验。1999年11月5日,阿尔卡特与浙江移动通信公司合作在杭州开通了WAP试验网,已能够向用户提供包括公众和金融信息在内的一系列信息服务。200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作为国际互联网单位,中国移动开始筹建自己的Internet网络。按照计划,2000年10月底,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将陆续开通31个省市的移动IP网络。 1.3. 中国无线互联网的现状 1.3.1. 存在的限制因素:无线上网的收费问题;服务内容的开发;国家政策限制;运行网络环境的限制;无线上网设备自身的局限性;WAP手机生产与市场的制约。 1.3.2. 市场的推动因素:运营大环境的促进;运营商的大力拓展;现实而紧迫的用户需求;内容提供商的广泛支持。 1.4. 中国无线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1.4.1. 移动电话与互联网的结合是大势所趋 90年代以来,有两项业务的增长速度之快大大超乎了专家的预测与想像,一个是移动电话,再有一个就是互联网。二者的结合将会产生的效果,在每一个市场的参与者看来都不应该是悲观的。(数据略) 1.4.2. 新一代通讯技术迎来光明 新一代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实施,必将突破目前限制国内无线互联网在速度(带宽)、内容(多媒体化)和费用等方面的一些瓶颈,从而为无线互联网的普及和商业应用扫清障碍。从图3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多种网络业务运用,不同技术在实现速度上的差异。仅从传输速度的角度看,目前较先进的技术已经能够满足商业运用的需求。 1.4.3. 数据服务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据MDI的调查表明,移动数据业务市场巨大,现有的数据业务仍处于萌芽状态。 第二章 中国无线互联网的价值链 2.1. 概述 国内的无线互联网价值链按参与者提供产品的不同,可以分为基础设备供应商、电信网络运营商、功能提供商(大型接入门户)、内容提供商和最终用户。(具体分析略) 2.2. 价值链分解 2.2.1. 中国无线互联网基础设备提供商(详情略) 技术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终端提供商。 2.2.2. 网络运营商 目前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主要由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两家瓜分。对北京移动通讯市场的调查,可以大致反映出两家公司目前在国内大中型城市中的运营情况。(数据略) 在WAP上网领域,中国移动、联通、中国电信三巨头的竞争已经开始,由于移动互联骨干网至今仍没有开通,中国移动在这场较量中暂时还处于劣势。 2.2.3中国无线互联网服务门户(详情略) ——ISP; 由于目前国内无线互联网市场刚刚起步,以及无线互联网接入不同于有线网的特性,中国无线互联网的ISP角色主要还是由电信运营商或其合作伙伴担任。 ——内容集成商(数据略) 上述调查和推测是以现有的固定互联网为基础的,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无线互联网的观念还没有得到普及,人们对无线互联网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无线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将会受到固定互联网的影响,也许,无线互联网只是有线互联网的一个补充。因此,无线互联网的内容集成商,很可能仍然是几个大的固定互联网门户的天下。新的市场参与者除非有突破性的创意和表现,否则在这个领域成功的可能性将不会很大。 ——电子商务:建立在无线互联网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因为无线设备的使用特性,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主要应用于B2C、C2C这些有最终消费者参与的领域,像旅游、商店折扣、旧物拍卖、订房订票、价格比较等。另外就是像银行、股市等以个人行为为特色的交易行业。在这个环节,将会有商家、银行、电信营运商的共同协作来完成。与固定互联网一样,物流和银行信用问题仍然是当前无线电子商务遇到的主要问题。 2.2.4. 中国无线互联网服务内容提供商 ——ASP:由于无线互联网内容的个性化、移动性的特点,提供信息的收集、分类、定时、定点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在这一领域,主要存在以下4种类型的服务(略)。 ——ICP:无线互联网的信息不应该是Internet网站的粗糙移植,应将精确满足用户需求作为诉求点,向用户主动提供准确商务信息。手机上网最重要的是能根据用户的需要定制信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订制自己的个人页面,以最快的速度获得自己最关心的信息和服务。无线ICP除了做有线网站那样的信息收集工作外,还要替用户做分析和判断等一系列的再处理,并把最终的近似于结论的信息传递给用户,供他们选择。(略) 2.2.5. 最终用户 对个人来说,手机上网能免去电脑上网的束缚,随时随地可获取所需的信息,满足了对信息的自由索取的心愿。无线设备的移动性、个性化的特征,结合互联网在信息传播、商务应用和海量信息等方面的优点,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组织的方式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企业来说,无线交易可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突破时空限制,加强交易的适用性;操作简便;还可以提高本身的服务质量。 最终用户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服务的收费和质量。对最终用户需求的开发和刺激,是无线互联网的发展的最终目标。 第三章 中国无线互联网用户需求 无线网络应用有最广泛的用户基础,目前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超过7000多万,而其中使用内置MODEM型号手机的用户超过了15%,而且,这种客户基础还是在国内没有任何无线网络应用的情况下形成的,其起点已经赶上了积累达六年之久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可见,一旦有真正实用和有价值的无线网络应用服务商出现,将会形成一个比目前互联网用户发展更为迅速的用户市场。而我国的手机用户都是具有较高消费能力,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成年人,这些用户的潜在商业价值,将会是难以估量的。 第四章 中国无线互联网的应用 4.1. 与有线互联网的对比 4.3. 收入模式 无线互联网的收入来源,主要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电子商务、广告收入、信息服务、功能费、个人通信、设备上网。(略) 第五章 中国无线互联网主要市场参与者档案(略) 5.1.2. 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于1994年7月正式成立。截至2000年5月底,中国联通的数字移动电话网已在全国230个城市开通运营,用户超过1000万户,新增市场份额32.5%。中国联通的IP电话网已经开通五十八个城市,通达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开通了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的国际漫游。中国联通数据网已经在中国三十个省(区、市)的127个城市开通。中国联通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在127个城市开通165专线接入业务,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等74个城市开通165拨号接入业务。中国联通公众寻呼网(网号191/192)开通三年多来,已在45个城市联网运营,网上用户累计200多万户。1999年全网(加上原中国电信的寻呼业务)开通及覆盖城市达到190个,用户累计将近500万户。2000年5月17日,中国联通向外正式推出WAP业务。 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3月22日在京签署100亿元贷款合同。这是国家开发银行为支持中国电信业发展投放的最大一笔贷款。 2000年5月16日,中国联通正式开通193长途网,是目前除中国电信外唯一一家能够经营长途通信业务的电信运营商。 2000年6月21日,中国联通在美国发行的存托凭证正式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交易。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筹资规模最大的一次上市行动,也是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地区有史以来的最大型上市项目。 中国联通寻呼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2000年6月初开通了"191生活呼叫"业务。这是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首家推出"呼叫中心"这一新的电信增值业务。 2000年8月,中国联通寻呼公司正式向用户免费推出了网上寻呼新业务,主要包括网页寻呼和E-mail到达通知呼。网页寻呼无需申办,主叫用户只要访问中国联通寻呼网站(www.unipaging.com),根据提示输入寻呼机主的机号和寻呼内容,然后点击发送键,机主即可收到寻呼信息。E-mail到达通知服务,是指用户在注册了自己的E-mail信箱地址后,当有新的E-mail到达信箱,寻呼机会及时提醒用户接收查看。此外,还推出了股票订阅和股票预警服务。联通今后还将开办寻呼新闻订阅和PDA信息定制等网上点播新业务。 联通受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在资金获取、网络建设和电信资费等方面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此保持了近年来较快的用户增长率,服务内容和质量也逐年提高。由于中国联通是后来者,没有旧的技术和人员包袱,在追随世界通信技术的发展上成本相对较小。但在整体实力上与中国移动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且,随着今后几年新的竞争对手的加入,尤其是国外资本的进入,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考验。
|
![]()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