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刘书) 在技术不断进步、信息快速流动与融通的社会里,我们的名字、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越来越多地“曝光”于银行存款账户、医疗病例以及互联网注册时,这些单位能为我们的隐私保密吗?新的消费理念考验着百姓对这些机构的信赖程度。
来自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最新调查表明,银行、医院获得了较高的得分,而人们对互联网能否保护自己的隐私则表示担忧。此次调查是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所作“亚洲消费理念调 查”的一部分,关注的中心即新经济时代出现的消费隐私问题。圈定范围为整个亚太地区。受访者普遍认为在银行存款及银行账户方面有很高的隐私保密性,因此给出6分或更高分的人占61%。只有22%的人对此心存疑虑。
与日本、马来西亚、印度、泰国相比,中国百姓认为金融服务机构对自己的隐私保密程度最高,系数为6.9,高于亚太区的平均数6.3。对在医院、医疗中心或诊所保存的病例或个人信息保密性问题,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敏感的医疗信息保密性很高。我国香港地区对医疗机构隐私保密的信任度最高,31%的被访者给出了8分。中国内地给出了5.8分,与整个地区的平均分5.9分接近。
对于在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互联网,消费者却一般不愿意在上面透露个人信息。有20%的被访者称互联网提供了“足够的隐私”,41%的人打了4分或更低,显示出他们对互联网隐私的担忧。而中国被访者给出了5.6分,比整个地区平均分5.3分略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