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为中国的互联网现在处于低潮”,在上周五下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美国数据集团(IDG)全球高级副总裁熊晓鸽对当前流行的观点予以驳斥。“我们只能说新公司少了,但实实在在的服务多了,这实际是一个理性发展的机会。”
“但在中国同行对美国股市未来感到希望渺茫时,业界需要交流。”他解释公司为此参与即将于9月5日举办的“2001年北京互联网发展论坛”,并成为协办者,“我们应该看看 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未来会怎样,别人是怎么做的。”
“此次我们要发挥作为促进者的特长,而这只是我们在新经济中三个身份的一个”。
-三个身份
除了促进者,IDG的另外两个身份是参与者和咨询者。
更详细的介绍,则是从IDG的发家史开始的:1964年成立,刚开始的业务是市场研究;1967年成立《COMPUTER World》(计算机世界),进军IT专业媒体市场;又过了六七年,IDG开始展览业务。出版、市场研究和展览这三项业务被称为IDG的主营业务,“后来,我们又把赚的钱拿出来做风险投资。”
“这四项业务让公司在新经济中共扮演了三个角色”,熊晓鸽说。第一是咨询者,因为IDG拥有一个权威的咨询机构——IDC(国际数据公司);第二是促进者,实际上就是拉拉队的角色,“通过会议展览、媒体出版发行、以及像今年9月份举办的论坛,目的是促进交流,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第三是参与者,IDG旗下的风险投资早已真正参与到新经济建设中,在中国已经投了90个左右的项目,共1.5亿美元左右,其中三分之一与互联网有关,比如搜狐、8848、天极、3721、美通、携程、世纪互联、美商网、阿里巴巴、索易等。
-两个误区
尽管有如此大的风险投资,但IDG仍旧把主营业务放在出版、市场研究和展览上。因此熊晓鸽对市场的分析并不局限在投资者角度。
在谈到新经济时,熊晓鸽说自己并不愿意使用这一说法。“人们现在有个误区:即新经济就是互联网经济,而我更愿意把新经济称做知识经济或者是技术经济,因为它实际上是由知识或者技术来驱动的”。
另外人们观念中存在的一个更大的误区是:美国股市的下跌就意味着新经济不行了。“这更是大错特错。”熊晓鸽告诉记者:“应该说泡沫破裂是件好事,许多人短期发横财的美梦被打碎了,炒作停止了,但是互联网的应用却依旧在向前发展。”
熊晓鸽认为许多没有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应该回归基础,找到更好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错过这班车(指海外上市),并非是坏事。”
-一个趋势
在IDG的主营业务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经济形势好时,我们的媒体出版和展览业务发展快;而经济形势不好时,我们的市场研究业务发展快。”此消彼长,IDG总能保持快速的发展。
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地域上。熊晓鸽承认,目前欧美经济下滑对公司的影响比较大,因为IDG的业务从区域上分为美国、欧洲和亚太三大块。“今年美国市场我们的销售持平,但是利润率有所下降;欧洲的成长放缓,增长10%左右,利润率下降;”对比起来,亚太的潜力显而易见,“令人吃惊的是,今年亚太市场业务成长最快,而在亚太国家中,中国成长最快,虽然它目前的规模还比较小。”
据了解,去年,IDG中国业务(不包括风险投资)成长率高达40%,居公司全球各地区之首。今年4月份,IDG总裁麦戈文先生在国际周上就曾表示过看好中国市场,此次熊晓鸽依然坚持这一看法,而公司承诺的要在中国投入10亿美元风险投资也将继续进行。
“中国的上网人数达到2600万,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欧美的经济下滑导致的生产基地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迁移、以及留学生纷纷回国等后果,在某种程度上给国内的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熊晓鸽说,这对IDG和中国的企业都有很大的诱惑,“而申奥成功和即将加入WTO,更是带来无可限量的机遇,关键是你如何去把握。”(文/本报记者赵旭)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