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正文

互动在线潘海东:Wiki拿来主义同样可以成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17:01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互动在线潘海东:Wiki拿来主义同样可以成功
图为互动在线CEO潘海东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视频实录 白银时代:互动在线潘海东谈Wiki商业化

  新浪科技讯 作为目前业界唯一一家有专业商业运行团队,并在进行WIKI商业化探索的网站,2月23日15时,互动在线CEO潘海东做客新浪《白银时代》,就WIKI网站的商业化探讨,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沟通。以下为现场聊天文字实录

  嘉宾简介

  潘海东,现任互动在线CEO。曾任亚商在线首席信息官。潘海东获得波士顿大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硕士学位,北京科技大学学士学位。是第九届全国青联委员和全国青联联合会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2005年创立Wiki网站互动在线。

  精彩观点

  - 首先我想澄清一点,维基不等于维客,维客本身核心的内容实际上是一个协作系统,这个是中国的工程领域或者世界工程领域很早就应用了

  - 中国做互联网的实际上是一个C2C(COPY T0 CHINA)的模式,把美国商业模式和中国的国情应用起来,这个在中国企业里面是屡试不爽的,你看美国成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在中国基本找到很多成功案例

  - 做维客是一个人和多个人做斗争,一旦改以后,我们这个系统马上通知其他人,一起参与这个工作。马上大家回头来看,一看发现被改掉了,马上就可以还原

  - 维客在中国发展当中有哪些障碍必须要突破的。我想最大一个障碍就是用户使用习惯的问题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关注新浪的《白银时代》,我是《互联网周刊》记者陈琼,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互动维客的CEO潘海东先生来就维基的商业价值、包括一些商业模式发展前景的话题和各位网友做一下交流。先请潘海东先生向各位网友问声好。

  潘海东: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互动在线的潘海东,我将尽我最大可能来回答陈琼和各位网友的问题。

  主持人: 我注意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我看到你的MSN名字缩写,包括个人邮箱缩写的都是PHD,这都是和你名字字首拼音名字一致的,我知道你个人的背景也是一个真正的PHD,我知道你在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都先后读过书,这些学习的经历对你日后,比如你在2005年创立互动维客,创业的历程和你的学业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潘海东: 这个关系非常大。首先我这个名字没有办法,不是我起的,我父母起的,当时我相信父母也没有意识到(主持人:很有先见之明)对,应该是没有这样的想法。我想这个实际上成为当时在美国读书读PHD时把这个博士学位读完,实际上是一个背后的驱动力。因为当时我们也知道咱们很多留学生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受不了这个苦,美国的博士确实非常辛苦。哈佛大学一个经济学家获过诺贝尔奖的,他其中有一个学生跳楼自杀了,有一个学生疯掉了,这个压力还是很大的。我想这个是我的一个背后驱动力,真正做一个名副其实的PHD。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个学习过程对以后创业是不是有借鉴意义或者有帮助,我觉得帮助非常大。你看我整个的背景非常的单纯,就是传统学生的状态,本科读完去读研究生,读研究生以后飘洋过海去美国读博士,整个过程非常的学生化。但是,我自己在整个学习生涯过程当中,还是比较注重我以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我在波士顿大学读书的时候,曾经作过哈佛中国评论的主席,在促进中国和美国之间民间外交,就是我们谈的一些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方面的一些成就,介绍给美国,还有西方国家一些学者、工商界人士,在交流方面做了一些贡献。

  另外一方面,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包括在2000年我们在哈佛大学举办年会的时候,当时正是互联网热的时候,当时我们和国内一大帮做互联网的领先人物有了一些近距离接触,在那个时候我心里就萌发了一个念头,就是毕业以后做互联网方面的事情。接下来我做过麻省理工学院人才论坛的峰会主席,也组织过一些关于讨论中国留学生回国服务的一些事情。所以整个过程当中,前前后后还是得到了很多的锻炼,视野得到了很大的开阔。我读书的过程,并不神奇,是一个非常平凡的留学生背景。但是有一点神奇地方就是我博士毕业后的第三天就直接回国了,没有任何犹豫就回到中国了,开始了国内的事业。

互动在线潘海东:Wiki拿来主义同样可以成功

图为互动在线CEO潘海东

  主持人:那怎么参加毕业典礼呢?

  潘海东:我是回国之后又回美国去参加毕业典礼的。

  图为互动在线CEO潘海东

  主持人: 你在读大学、研究生、博士时都是什么专业?

  潘海东: 基本上我读的书是属于工科性质的。在科大的本科是机械电子,在清华读研究生是机械制造,在波士顿学习的是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就有些向管理方面发展,因为学的很多是运筹管理,运筹学方面的事情,这个我想也是对以后创业的过程当中,有很好的帮助。因为系统工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怎么在人力、财力、物力各个方面达到一个很好的均衡,把结果做到最优化,最后你的企业产出最好,成本最低,这个在思想方面给了很多的指导。

  (支持人:对实践有很多的借鉴意义)对。

  主持人: 互动在线应该是你回国创业第一步,怎么想到把你自己的创业第一步选在了维基领域?包括你自己的这个公司,互动在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成立,包括你们公司我知道还邀请了一个比较资深的顾问团队,是前任Intel中国区总经理Michael Bruck,这方面的情况要不要跟网友交流一下。

  潘海东: 我非常愿意和网友分享这方面的事情。一个还是关于我回国创业的简单介绍,大家也看到了,我的经历非常朴实,没有任何花哨的东西,回国以后我跟几个朋友做管理咨询公司,因为这样可以在一个比较短时间接触到中国很多行业情况。另外,很重要的一点,看到了在企业里面的管理容易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对于我来讲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个我们当时做得非常不错,回国以后做几个很大企业管理咨询方面的案例,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在这之后,我去了亚商在线做首席信息官,在这里接触了很多互联网方面的事情,整个路子最开始比较宽,因为要准备进入到某些行业里面去,我就进入到互联网行业里面去,在这里我逐渐寻找自己的路子。前前后后,最开始我们是想做本地搜索,这方面我们也确实有一些技术上的积累。后来,纵观国内外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觉得维客这个事情,或者国内有翻译成叫维基的,这是一个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一个方向,所以我们最后下定决心来做这个事情。这个里面我们的顾问团队Michael Bruck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在方向上,各个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引。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还是我们团队的力量,就是我们大家共同商量,觉得方向应该是怎样的,最后综合一下,在大家共同努力的情况下,把这个方向确定下来。说来很有趣,Michael Bruck是我们在杭州时候参加一个会时,通过一个朋友介绍认识的,他那个时候在中国到处跑,看中国各方面的机会。

  主持人: 这个时间大概是什么时间?

  潘海东: 这个是在2005年6、7月份的时候。

  主持人: 然后你们公司就在2005年下半年注册、运作,正式上线。这里我还知道,你们公司有一个自己自主知识产权维基系统,你可以介绍一下吗?

  潘海东: 做维客之前,我们在我们的网站上作过一个测试,就是我们的网站首页上有一部分,我们把它开放出来,让任何人都可以编辑,这个像测试一样,测试的结果还可以。接下来,很明显一个步骤,就是我们怎么能把这个系统建起来,我们做维客的都知道,现在开源的系统非常多,有很多开放式的维基系统,我们都做过测试,也看过很多。但最后我们还是决定自己来开发一套。这就是所谓发展中国家有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比如可以跳跃式发展。比如说现在的Wikimedia用得非常不错,因为是维基百科用的。但是它还是有很多使用缺陷,包括在用户使用体验当中还是有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有一定技术门槛。因为我们整个是以技术为核心的公司,所以在技术方面我们有很大创新能力。所以,这方面我们就开发了一套我们自己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维客系统,这个特点我想简单讲一下:第一,支持标签tag。Wikimedia或者其他的wiki都没有这个功能。这是Web 2.0时代比较显著的特点,可以用户自己来参与内容的分类。第二,我们把业界比较先进的AJAX应用进去,这样用户体验就非常好。第三,我们在电子邮件通知方面做得非常不错,一会儿我们会讨论很多关于维基很多基本的一些问题。比如一旦某人修改了以后,这个系统就会立即通知其他的参与创作者。主要大的特点就是这三个方面。

  主持人: 你们在整个公司建立的过程当中,你们可能对比过国外一些维基先行者们已经做过的事情或一些成熟的经验,包括他们寻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我知道国外有很多尝试,维基百科发展非常庞大和系统化,它有很多子项目,比如wiki-news,wiki-books之类的,还有一个Answers.com,他们的商业模式都是让人觉得比较认可的商业模式。不知道你们在做互动维客的时候,你们学习到哪些、认识到哪些的国外的经验,国外在哪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熟,值得我们学习或者当做我们自己一个发展方向?

  潘海东: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大,也问得非常不错,因为对于我们做企业的来讲这确实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必须考虑这方面的事情。关于维基在国外的发展,或者维客在国外的发展。首先我想澄清一点,维客不等于维基百科。从维客本身概念来说,我相信大家看过很多相关的参考资料。实际上我想说明一件事情,维客本身核心的内容实际上是一个协作系统,内容的协作系统,这个在中国的工程领域或者世界工程领域很早就在应用。举一个例子,像IBM、Catia他们的产品,包括ug他们的很多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这方面都有很多很好的应用。像通用汽车做新型车型开发的时候,汽车零部件有几十万种,设计周期很长,而且团队很多很分散,可能在美国底特律有一批人,在欧洲还有一批人,那么他们怎么同时工作?就是我在改这个齿轮、另外一个人做车顶或者其他方面等等,他们可以做到同时进行、同时运作。我想本身协作这个事情实际上很早以前就有了,当然像企业应用软件方面,包括企业管理系统方面有很多的协作的事情在里面。

  当时,完全在企业内部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以后,实际上把企业内部的应用扩展到企业外部来了,让每个用户都可以参与,我想这是互联网伟大之处,它的魅力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国外整个维客的发展,可以说在国外来讲也不是发展的时间非常长,维基百科属于维客应用里面做得非常不错的,应该是最好的,最有代表性的,包括维客字典、书、新闻都很多。还包括还有一个很大一块,实际上关于企业应用方面的,这也是很大的应用。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有很多不错的应用,当然维基百科是应用最成功的一个例子。所以我们在考虑整个商业模式上面,因为我们经常关注国外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维客的发展,所以我们会综合他们很多有益的东西,然后应用到中国实际情况里面来。

  这里我想讲一个我自己的想法,中国做互联网的实际上是一个COPY T0 CHINA的商业模式,实际上就是把美国商业模式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应用起来,这个在中国企业里面是屡试不爽的,你看美国成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在中国基本都找到了成功了案例。我们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美国人民在这个方面来讲是比较郁闷的,因为他们有点象小白鼠一样,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概念,最后大浪淘沙把一些好的东西留下了,然后现在为我们国家应用。

  主持人: 很多人都说维基是协作、分享精神、互助精神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一个体现。那么,公益性是毋庸置疑的,大家要无私地做出贡献,如果这个时候带入商业社会,按照商业社会惯用模式当做一个盈利的平台,那么这两者之间会不会发生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你们怎么看待这个矛盾?

  潘海东: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很简单一个道理,如果说在美国社会里面维基百科发展得非常好,当然刚才网友问题实际上是说,维基百科是维客一个非常成功的应用,实际上还有其他很多成功的应用,这两个不能混为一谈。第二,维基百科这个模式非盈利的能不能在中国做到商业化,这个很简单,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像美国分类广告craigslist,这个在旧金山这面做得非常好,后来在美国蓬勃发展,我知道美国每个洲包括东京、香港都有这个发展,足迹都留下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内它是一个非盈利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中国一年、两年以后,在他们做得非常不错的时候,两年之内,有相当一批在模仿这种商业模式,而且我相信白银时代也请过一个公司,58公司来做过,做得也是非常不错。

  鲁迅以前讲过“拿来主义”,我们拿来以后一定要通过本地化的团队把它本地化。我想这是互联网企业成功的道理。另外,美国维基百科在非盈利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得这么好,有什么理由相信,我们在让用户有收益的情况下反而作不好呢?所以,我想这个问题基本上就是这样回答。

  主持人: 我登录过你们的网站,我发现你们分了不同的类别,我发现一个词儿,也许是你们创造的,叫YELLOWIKI,我有一点好奇,请你介绍一下,你们对分类广告或者黄页,可以是模仿或者是借鉴,你们怎么样的思考方式?

  潘海东: 这个问题很好。我想澄清一点,这个概念不是我们创造的,英国人在2005年1月份的时候,他们有这样一个想法,而且试图运作,叫YELLOWIKI,第二点,实际上就是我们想把它本地化,维客这个概念非常好,我们怎么运用到商业模式里面来,YELLOWIKI是非常好的应用。

  另外,YELLOWIKI非常好,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好处用户可以自己参与内容的编辑和修改。在中国,黄页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准确性和及时更新率。美国因为黄页历史发展很长一段时间,非常成熟。在中国我们知道有一些企业,想做这方面的事情,但是成功的很少,也有很多在摸索这个过程,所以我相信这个方面也是我们一个摸索的过程,一个新的模式的探索。现在看起来我们把权利下放到人民,相信人民群众智慧是无穷尽的,所以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做法来做。通过反馈来看,满意度和效果都还是不错的。

  主持人: 但是我有一个顾虑,就是你们借助wiki这种形势来做黄页,如果任由其发展,会不会变成一种贴小广告的黑板一样,因为我登录你们的网站看过,在首页上面看到有一个很明显的广告性的,比如旅游的话,主要显现旅游景点等等,这是我的一个小疑问。还有一个,我看到你们上面有一个搜索,而且你们也提到,最开始的初始想法是想做一些本地搜索的东西,这个也是你们团队做出来的吗?

互动在线潘海东:Wiki拿来主义同样可以成功

图为《互联网周刊》记者陈琼

  潘海东:先回答第三个问题。搜索这一块确实是我们自己做的,而且在搜索这一块的技术含量是非常高的,你可以看到我们的方式和其他的搜索引擎方式不一样。这个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试一下。

  还有一个问题,YELLOWIKI和分类广告还不是一回事情,就是说它给企业提供一个他们可以宣传自己的一个平台。分类广告包括现在客集齐或者其他一些网站的话,我们知道,基本上都是时效性非常强,我搬家了或者拿一个最新的促销方面的事情,我会贴到上面去,但两周就可能把它清除掉了,所以你再查就是查以前的事情,更多的是这样的。而YELLOWIKI还是把企业基本层面的一些信息放在这个地方,用户不仅仅看到企业更多更新的东西,同时还可以回到它最基本的信息层面上去,这就是不一样的地方。

  第二,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好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在上面乱贴、乱发是不是维客单独存在的,我想讲这个肯定不是。国内在这个之前,我们有BBS,有博客,其实里面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内容上有一些人乱贴,不负责任地乱贴,我想这个事情其实不是一个维客自身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回过头来说web 2.0 为什么叫web 2.0,比web 1.0多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就是web 2.0把人人参与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既然相信大家来做这个事情,包括BBS也是一样的,博客也是一样的,你就知道可能会有人会发不利于公众的信息。我相信各种各样的管理员制度、版主制度、内容过滤,这都有很多现成的手段,

  实际上在这个方面,维客实际上比BBS或者博客来讲还有一个更优的地方,实际上作恶的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人,他实际上是在和一个群体PK,因为在BBS上可能发一个不太好的文章,版主可以当时删掉。博客也是一样,我写了一些东西,其他人可能乱评论,而且我本身做博客的人好像自己不能删掉,还要求助系统管理员。而在维客里,它这个机制就很好,做维客是一个人和多个人做斗争,一旦改了以后,我们系统马上可以通知其他一起参与创作的人,马上大家回头来看,一看发现被改掉了,会集体想办法恢复。并且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保存版本”,我们每一次修改的记录都在这个地方,当时只要把这个版本恢复,马上就可以还原。所以他恶意删除的成本比我修复的成本要高很多,这个是通过技术手段,它自动形成一个自我保护、自我完善的一个机制,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维客比BBS、比博客要好一些。

  主持人: 你现在尝试做的这种模式,有一个口号叫“共建你我的大百科”,其实你们公司名字叫互动在线,但是可能你们走的路线也是一种百科性质的维基的感觉。如果是这样的话,下面牵扯到一个问题,说得稍微大一点,等于在做一些知识管理的这种工程,那么你们维基编辑模式是开放还是封闭的。因为很多企业用到维基系统是封闭的,比如像维基百科那样可以随便任意大家来修改,是完全开放的。

  潘海东: 我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是我们的做法跟维基百科又不完全一样。但是我想那个时候人们对互联网的理解没有现在深刻,所以用户使用的门槛很低,大家也不需要注册,匿名就可以编、可以改。现在我们就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编辑的时候可以匿名,也可以注册,但是在修改的时候一定要注册了。所以我觉得整个系统来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我们这个完善的机制并存的。

  你刚才讲的这个问题,我们也有百科方面的内容,这个是不是和维基百科有内容上的重复。我想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在2006年1月份有一个新网站叫“数字宇宙”,他做的东西和维基百科没有任何的区别。第二,我相信在我们做这个事情方面,不完全是说基于知识性的,我们还有很多实用性、生活性的,我们就是通过维客非常强大的内部链接,通过这样一个内部机制把整个维客做得更好、更全面。我想维客和博客也好、和BBS也好,它有一个很大的强处,就是可以建内部连接,这样相互之间的信息可以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很大的网络。这样就像我们平时所讲的,专家之所以比一般人更有知识,并不是说他记的东西多,而是因为他知道各个知识点内在的联系,这是一个很显然的事情。另外一点就是为什么说人是高等动物,比那些其他低等动物要聪明,因为人的神经元相互之间是连接的,所以可以运算得很快,这是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说明这么一个道理。

  主持人:但是很形象。我听您刚才这个说法,忽然觉得这个事情可以回答在维基争论比较长期的话题,在文化甚至在技术方面的争论。您提到要把它做到一个比较庞大的网络,可能包罗万象,就是大家可以在这个网络里面类似于信息高速公路一样,可以通过一个点迅速达到其他的地方,这个有一种争论有很长时间,就是大家都在说维基是因为是多人协作,而且大家可以成本相对比较低的来同一个主题做贡献,以后成长起来这个网络是一个摩天大厦还是杂乱之地。您刚才说的管理的机制在这个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您对维基的杂乱性和统一性,这个之间有没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潘海东: 这个在维客发展过程当中一直在争议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第一,我想看事实,维基百科发展这么多年的时间,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我是去年12月份在美国机场大厅里面,各个电视台在播维基百科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觉得第一看整个的实际情况。

  第二,涉及到大家都在里面改,最后这个东西准确性和权威性怎么保证。包括你刚才讲大英百科书总编说过维基百科是一个“公共厕所”。我想从一个正常的直觉来讲是这样,我最开始跟我一个朋友讲过,说做维基,每个人可以改,他当时第一反映说:“大家都可以改,那怎么可以。”我想说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最初的Linux创始人做开源的时候讲过的一句话非常经典,我想我们大家可以借鉴:当关注的眼球多的时候,瑕疵自然就没有了。这个我想三周以前我在香港的时候,跟Morgan Stanley的王牌分析师之一季卫东,是我很好的朋友,那么他就给我提供一个非常好的佐证,因为他是学统计的,他说自然界的很多事情,实际上是一个正态分布。比如刚开始我们在座几个人说一个观点,可能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向东我向西,那就搞不定,但是最后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大家都趋向一个中间值。这一个是理论方面的佐证,但实际情况发展也是这样的情况。还有一个刚才也讲过,内部机制决定最后实际上是一个比较能够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一个系统,这个我想再拿一个数据举例一下,在2005年12月5 号NATURE出版一篇文章,专门研究维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书的差距和准确性,我觉得他们的方法还是很严谨的,我直观表述一下,他们随机选择40篇文章,维基百科错4个(地方),大英百科全书错3个(地方),从他最后结论来讲,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主持人: 其实您刚才提到NATURE12月5号的文章,我知道纽约时报在前一天也就是12月4号也发表过一篇文章,在讨论维基和大英百科全书的比较,也是在谈维基百科目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大一个百科全书,现在每个月的访问量有25亿次,也就是平均一天有1亿次的访问量,现在条目已经达到200万,而且这种浏览量每个月是7%的增幅。维基百科其实我们讨论这么多,还是一种维基百科模式的胜利。现在我们回到国内,就您的这几个月时间在国内和同行打交道和业内维基圈子里面、领域里面同仁们打交道,您觉得有哪些维客站点是您比较关注和推崇的。

  潘海东: 坦率地讲现在国内做维客的不是特别多,包括前两天新浪采访的天下维客的创始人,实际上好像还在别的公司工作(主持人:对,基本上都是这样,兼职)。像我们是一个团队,还有一个非常不错的技术团队,还有其他的一些同事,大家在一起在做这个事情,工作得非常投入。对业内整个情况也非常了解,我们都掌握很全面,就是各个网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情况。我想我在这个地方也不需要……叫“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但是我想指出和所有其它的网站不同之处,我们看到的都是建立在Wikimedia这个开源系统上面的。很多朋友知道这个概念去使用,会发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个地方可以进去,然后怎么操作也不是很清楚。

  主持人: 国内维基群体绝大部分都是早期技术发烧友,都是个人行为,基本上都是三五个好友凑在一起谈一个话题,觉得好,就自发做这个东西出来。他们可能在这种商业上面的考虑比较少。

  潘海东: 我们也是当初看了维基百科他自己的一些用户和各个方面的一些情况,我们才决定自己开发这套系统。所以,我们加入Web 2.0的这些元素,在用户体验方面尽可能降低使用门槛。因为维基百科很长时间都没有可视化编辑器,我相信用户用起来的话,门槛比较高,因为用户还得做一些HTML的小编码,所以使用成本比较高。也进一步佐证了既然维基百科在用户体验不是那么好,使用门槛比较高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用我们这套相对来讲用户体验比较好的系统,为什么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呢?因为从这个社会本身的层面来讲,就像你刚才所讲文化,实际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包括博客也好,人们要表达自己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互动在线潘海东:Wiki拿来主义同样可以成功

图为互动在线CEO潘海东(右)《互联网周刊》记者陈琼(左)

  主持人: 您显然是做以维基领域的商业化一个站点,就是国内第一家姿态出现的,必然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的土壤,你们整个维基领域里面的背景,大家认可参与、认知度必然要达到某一个水平上才可以对你们自己维基类商业公司有一个比较好的前景。那么,你们认为国内在整个维基领域内他们的发展,现在目前存在哪些比较难解决的困难或者障碍?这个群体您觉得他们再进一步发展的话,必须要跨越哪些门槛?或者跨越哪些鸿沟?因为我知道,去年下半年包括网络天书都遇到一些不可控的一些外在因素,相关这些方面的东西,您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想吗?

  潘海东: 第一,维客在中国发展来讲,还是非常早期,这个不像是其他商业模式一样,在美国有成功的商业模式很快在中国得到复制。相对来讲这可能是一个好的事情,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一直在思考这个事情要不要做、值不值做、在中国做有什么样的风险,我觉得这个事情很好。因为如果说大家都觉得这个事情很好,然后一拥而上的话,这个时事情的结果可能不是象大家想象得那样。

  第二,维客在中国发展当中有哪些障碍必须要突破的。我想最大一个障碍还是用户的使用习惯的问题。因为博客来讲,主张弘扬自我,像超级女声一样,是这样一个情况。维客相对来讲,可能个性化东西少一些,我想这个实际上是在这么一个引导过程当中。Web 2.0实际上是大众人人参与的一个新概念。我们相信用户、相信网友,他一旦觉得新的概念、新的事物非常不错,他愿意尝试,通过口碑相传,大家之间的相互帮助、协作。可以很快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

  第三,维客这个事情发展起来以后,不仅有商业上的成功,事实上它在社会上有很好的价值,包括《纽约时报》或者其他一些媒体报刊都说过这些方面的事情。回过头讲,现在中国的互联网我相信很多网上大家看到一些娱乐的、花边的或者耸人听闻东西,网络游戏也是这样一个东西,对于家长、社会来讲还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事实上维客在这上面可以做一个很好的范例,因为它是强调协作,于是团队精神可以培养出来, 第二个因为很多东西其实是不知道的,那可能要自己去搜索来以后跟其他同事或网上不认识的朋友来做这个事情,这个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是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个如果运用到青少年里,是一个很好的事情。现在学生在学校学得很郁闷,学得很痛苦。被动的学习,填鸭式的教育,以这种方式就变成了主动学习。第三通过维客可以很好地提倡诚信,“我是因为相信,所以我把自己的东西放开,其他人可以来编辑”。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会价值,关键看做维客事业的企业们怎么来引导,不仅做到商业上成功,而且在社会价值、文化上都能够有很好的成功。

  主持人: 谢谢您。今天时间差不多了,非常感谢潘海东先生来新浪的《白银时代》作客。

  潘海东: 谢谢各位网友,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跟我联系,我的邮箱是: phd#hoodong.com(新浪科技注:发邮件时请将#换成@)。一个新的东西大家可能不太知道,但是试试之后你就会了解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谢谢大家!

  附相关专题:白银时代

  附白银时代系列访谈

  第十一期:天下维客韩玉文:wiki商业临界点取决于条目

  第十期:58同城分类姚劲波:分类信息是web2.0精华

  第九期:金银岛CEO黄海新:每天在和自己的目标赛跑

  第八期:ZCOM总裁黄明明:真正的创造力在网民中

  第七期:手机之家高春辉:再创业时受益于过去做网站倒闭

  第六期:喔赛网CEO张本伟:互联网创业往往苦尽不甘来

  第五期:A8刘晓松谈创业管理:企业创办后要抵御各类诱惑

  第四期:李学凌聊信息整合网站:机器同样带来创业机遇  

  第三期:陈年聊游戏装备交易网站:干什么都有赚钱机会

  第二期:网络红娘小龙女聊婚恋交友网站:找对象要大胆

  第一期Discuz!戴志康:和我一样创业的年轻人别浮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