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正文

中国经济时报:“实名制”不是赶鸭子上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 10:15 中国经济时报

  曹增光

  蛰伏了多年的互联网实名制终于浮出水面,从7月至9月底,深圳警方将开展为期3个月的网络公共信息服务场所清理整治工作。其中,警方将对论坛、BBS的版主、QQ群的创建者进行实名登记,并校验身份证号码。无独有偶,一直在“实名制”方面走到前列的韩国也宣布10月份全面推广“实名制”。这无疑给一直以“自由、匿名”标榜的互联网投下一枚重磅
炸弹,网民质疑的声音更是此起彼伏。

  那么,问题出来了,互联网有没有必要在实名制上搞“一刀切”的套数,还是应该保持“二元法”的划分,让网民在实名制的切换过渡中拥有话语权,而不是以政策、法规的硬性规定来强行要求。其实,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已经表露出了向实名制过渡的迹象,比如,目前所谓的第二代互联网所延伸出来的SNS网站和博客等等都已经在实名制上有所体现。

  比如SNS(社会网络服务)网站,其实很多人对SNS已经不再陌生,SNS网站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庞大的人脉圈,参与其中的人都能通过人脉的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想找的人,可以找工作、搜罗人才、寻找合作商机。而SNS网站约定俗成的规定注册会员必须是实名制,而且,会员对此也没有异议,这也表明已经有一大部分网民在心理上已经接受了“实名制”。

  其实这是互联网从“粗放式”向“精细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早期的互联网门户培养了“社区、论坛、交友”等概念,互联网的两面性决定了“自由、匿名”与“不诚信”等不道德行为是并存的,而且也滋生出了“色情、欺诈”等副产物,因此,主管部门才会插手强行规定以“实名制”避免这些隐患。

  显然,如果是单方面的“堵”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全部实行“实名制”也不现实,只能招致网民的抵触心理并心存芥蒂。而“堵”很明显不如采取“疏导”的方式,互联网“实名制”不是在质疑声中通过的,大棒政策只能伤害网民的热情。因此,深圳警方“小范围推广”实名制的作法也是试探之举。

  定位商务应用的SNS网站找到了一条向“实名制”靠拢的方法,会员对“实名制”注册并不抵触。相反一些SNS网站仍旧沿袭了过去低俗的“交友”路线,并掉进“色情”的陷阱,“实名制”注册更是无从谈起,试想心存不轨的人谁主动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相对来说,实名制的规矩恰恰能过滤掉这部分“越轨者”。

  其实,未来的互联网并不是目前这种混乱不堪的局面,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迈过了6个年头,初期发展起来的门户网站大大的满足了网民的猎奇心理,同时“自由、匿名”的特点让一些现实中的想法无法发泄,而内容往往局限于简单应用和娱乐的层面,但随着互联网向纵深发展,互联网真正的有价值的商务应用将会被挖掘出来,而这些应用中实名制是不存在争议的。

  而且,在海量信息与垃圾信息并存的时代,粗糙无效的信息对网民来说已经缺乏了吸引力,互联网将不再是一个消遣解闷的地方。

  在互联网有关实名制搞的怨声载道时,SNS网站开辟了一个“实名制”的基本生存土壤,每一个参与进来的人都是抱着“诚信”的心理的,而且,不仅仅是“实名制”那么简单,很多会员的身份、资料等甚至更加详细,而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真实信息的价值库,才具有商业价值。

  可见,“实名制”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网民大多也会接受,就像一个守法的公民永远不会嫌弃法律过于苛刻一样,只有潜在的犯罪份子才会对此抵制。有专家认为,互联网“实名制”时代必将会到来的。已经有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可能“实名制”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