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第十五次互联网调查报告发布专题 > 正文

王恩海解读互联网报告:两大因素阻碍人们上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 15:00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王恩海解读互联网报告:两大因素阻碍人们上网
图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王恩海解读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骆磊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新浪科技讯 1月19日下午2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12月底,内地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8.0%,其中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达到428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4160万台,增长了14.6%;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43万和66.9万,分别比半年前增长了5万和4.3万;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74429M,IPv4地址总数59945728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4.8%和44%。以下为CNNIC信息服务部主任王恩海现场详细解读报告实录:

神奇的PC用安全来省钱 投资一万,回报百万?
美音天下传! 拿什么祝福你我的朋友

  主持人:谢谢阎主任的精彩演讲,下面有请信息服务部的王恩海先生为大家发布报告,并且结合国内外的一些数据以及和历史数据来做一个简要分析,下面有请王恩海先生。

  王恩海: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下午好!现在我结合我们的报告简单地给大家评述一下。这样大家看起来比较有条理的。

  我报告的分三块:一、中国互联网发展宏观状况。二、本次调查新增内容。三、调查得出的结论。

  一、中国互联网发展宏观状况。

  第一,网民数。

  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我国的互联网网民达到9400万人,这个数在发布会之前,曾经好多人问我有没有到一个亿,现在可以说接近一个亿,没有到一个亿,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首先它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这在半年前是6.7%,通过半年的发展,我们还是有一定的提高。另外,它比半年前增长了700万人,增幅为8%,比一年前增长1450万人,增幅是18.2%。如果把这个增长量平均到每个月上,可能每个月增长120万人。

  我们看网民数最多的省份前八位,最多是广宗、山东、江苏、浙江、四川、上海、湖北、北京,值得关注的是北京一开始在互联网发展初期时候一直是第一位,现在它已经逐渐往后退,因为其他省份人口基数是远远大于北京的。

  网民在这一年当中增长量最多的前五位是广东,广东在这一年当中增长237.8万人,山东是第二位,增长221.4万人,四川增长了98.7万,河北增长97.8万人,浙江增长82.8万人。从增长量来看,网民增长量多的省份基本上在中部和东部,就西部来说增长还是比较缓慢的,甚至有的是略微下降。

  (图)这个图我大概分析一下,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当中网民普及率的理念情况,通过我的分析可以看出,在2002年,北京和上海网民普及已经超过了25%,经过两年的发展,它并没有继续快速向前发展,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平稳的事态。我们分析原因,可能在北京和上海网民普及率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如果再要有大的增长,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中国网民已经有9400万人,在2004年12月,全球共有互联网用户大约是8.1亿人,平均普及率是12.7%,中国网民占全球网民的11.6%,中国的网民普及率大约是7.2%,这个水平还要低于全球的平均普及率。对普及率来说,有一个最高值,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现在是瑞典,大概在75%左右,作为网民数据多的国家——美国,它的网民普及率是68%,同处在亚洲的韩国和日本,韩国达到62%,日本达到52%。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普及率还相对比较低,而且我们人口也多,追赶他们的机会也非常大,而且发展空间也非常大,属于我们也能够达到50%,中国的网民数当然是不可估量的。

  再有一个数据,2004年12月底,我国宽带用户达到4280万人,这比半年前增长1170万,增幅为37.6%,比一年前增长2540万,增幅为146%,月平均增长大概是211.7万人。当然这中间有一些交叉,比如有些人既用宽带上网,也用拨号上网,这里面增长量还是比较大的。

  第二,CN域名数到了43.2万个。

  比半年前增长5万,增幅为13%;比一年前增长9.2万,增幅为27%。(图)从这个饼当中看到,二级域名占了将近44.9%,CN二级域名其实才刚刚开放,可能也就一年多的时间,短短的时间取得这么大的进步,我们觉得与国家政府支持和注册服务机构共同推进有不可分割的原因。

  第三,WWW站点数达到了66.9万个。

  比半年增加前4.2万个,比一年前增加7.3万个。拥有WWW站点最多的省份是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大多数还是东部沿海地区,在WWW站点这个指标上,中国的东部和西部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第四,国际出口宽带数达到了74429M。

  比半年前增长20488M,增幅为38%;比一年前增长47213M,增幅为17.3.5%。这个数据越大,也就是说中国跟国外的互联网连接速度是越快的,这个发展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基础环境有了更多的重视。

  二、本次调查新增内容。

  本次调查跟上次调查新增了两个内容:一个是网上教育,一个是网上银行。

  通过网上教育可以看出,用户使用网上教育主要原因还是学习时间比较灵活,因为在于个人想去学就学,想听就听,这占了79.6%。另外可以自由掌握学习进度,学习地点比较灵活,使网上教育得到一些人的欢迎。用户选择网上教育学校时最看中的因素还是教学质量,用户的选择还是以学习的效果为首要考虑的目标。

  用户使用网上银行最主要原因是使用方便,网上银行是随时随地,这个原因占到75.7%。另外用户选择网上银行网站最看重的因素交易的安全性占47.5%,服务功能多样性占15.7%,通过以后的技术、法律的基础,可能这种用户的担忧会逐步消除。用户在网上银行经常使用的服务功能有转帐服务,占45.4%,还有就是信息查询,这个占37.8%,这两个都是比较常用的。

  三,调查得出的结论。这是我自己的一些个人观点,希望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第一,全国网民的总量增长趋向平衡,因为看到每半年增长量在略微下降,但是宽带网民增长依然是非常强劲的,一年增长两千多万,这个数是非常大的。

  第二,大概有超过90%的企业并没有建立网站,这个消息对我们企业上网来说不是一个什么好消息。在目前情况下,中小企业可能超过一千万家,我们有网站的企业可能只有五十多万家,这样算来,拥有网站的企业占50%的比例,如果网站没有建立的话,企业上网、电子商务方面的东西都是空谈。

  第三,东西部的数字鸿沟有增大的趋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无论是WWW站点的数量还是网民的数量,我都算过,东部和西部比较,西部比例在下降,如果朝着这个趋势,这个数字还会下降,希望有关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消除东西部数字的鸿沟。

  第四,互联网已深入人们生活,由行业的互联网转变为社会的互联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次调查当中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功能以前都是通过一些亲自到当地去的服务,现在在网上都实现了,比如买东西,还有日常关注的信息在网上也非常及时,几乎和市场上都是同步的。比如2004年汽车大降价,从我们调查可以发现,人们对汽车关注增长比例是非常大的。

  第五,网上银行服务将会逐渐升温。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国家也重视网上银行的服务,另外安全技术也在逐步提高,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有些数据比如一年后会不会使用网上服务等等,网上银行服务将是一个比较看好的服务,而且可能会在一两年内有比较快的发展。

  第六,电子书籍、电子杂志受到欢迎。主要原因是因为网民对网上教育比较重视,他们对教育信息、电子书籍也比较重视,可能是他们除了看新闻、除了娱乐以外,可能也在增加自己的知识层次,这也是一个好消息。

  第七,上网实际花费降低,低收入的网民比例增多。

  第八,大容量免费信箱的推出扩大了邮箱市场,2004年我们纷纷推出了1G或者2G的免费邮箱,免费市场对用户还是有一定的刺激,整个邮箱市场也随之扩大了。

  第九,即时通信的发展也削弱了邮箱的使用。电子邮箱虽然数量增多了,但是对它的使用来说并没有加强,他平均收到的邮件、发送的邮件反而下降,可能是有部分的邮件功能被即时通信服务替代了。

  第十,垃圾邮件治理取得成效,在这次调查当中发现,我觉得平均每天收到的垃圾邮件有比较好的下降,可能一方面垃圾邮件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设备上、还是从管理上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而且文件提供方也积极配合,所以取得好的成效。

  第十一,网络安全是互联网永恒的主题。这实际上是水涨船高的问题,通过这次调查发现,不论是网上银行还是网上购物支付方式也好,用户担心的还是安全,比如我付了钱,别人没收到,但我的钱还没有了,这是比较大的担心。

  第十二,缺乏技术知识和上网设备依然是阻碍人们上网的两大因素。这两个因素在前几次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主要还是在边远地区可能是比较明显,因为他们可能没有技术,这可能需要我们国家需要去普及互联网知识,要通过硬件设施的加强,才能使得互联网有大的发展。我们可以相信如果技术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设备也得到解决,中国互联网还会有比较大的迈进。

  还有很多数据,但是时间有限,我就报告到这里,谢谢大家!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