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正文

Blog:一种大众消费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5日 09:46 经济观察报

  Blog:一种大众消费品?

  本报记者 黄锫坚/文

  2005年伊始,原本是话题中心但与大多数人关系不大的blog有成为大众消费品的趋势。1月11日,微软公司提供的blog服务MSN Spaces宣布在全球它的用户突破150万,这距离发
新浪搜索联盟心的力量 贺卡show 贺岁更精彩
拿什么祝福你我的朋友 拿什么祝福你我的朋友
布这个产品1个月零7天。一周前,博客中国宣布收购blog托管服务提供商博客动力。在1月5日博客中国举办的2005年“博客发展趋势研讨会”中,虚拟空间的所有代表,门户网站、传统媒体、草根主义精英、高举革命大旗的投机分子、风险投资者,都试图在贴着blog标签的瓶子里装入自己的东西,尽管对于blog的中文名字叫什么至今尚存争议。

  美国的网志革命

  《时代》周刊记者克里斯-泰勒甚至试图定义blog在历史上的地位: “电台统治了30年代,50年代是属于电视的,在未来某个时刻,历史学家们也许会认为21世纪是属于blogger的。”

  网志在美国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除特定用语外,下用网志代表blog)。美国历史学家也许会把网志的黄金时代从2004年算起。在美国权威词典韦氏词典的网站(Merriam-Webster.com)上,2004年搜索最多的是blog这个词的定义。《时代》杂志年度人物虽然放弃blogger(网志作者),选择了布什,但该刊还是写下“关于blog我们知道的十件事”。而ABC新闻网“今晚世界新闻”则将网志族群(Bloggers)选为年度人物。

  Pew是一个研究互联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的机构,他们最新公布的“网志现状”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底,7%的美国互联网用户,或者说800多万人曾发布过网志。有27%的网络用户成为网志的基本读者群,相当于3200万人曾阅读网志。12%的网志读者会张贴自己的评论。

  在美国,网志有力地介入了现实生活,从政治选举、舆论态势、公司伦理到版权规则,无所不及。Pew的报告显示,大约9%的网络使用者在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阅读政治网志。

  霍华德-迪恩是网络改变政治的典型例子。一年多的竞选动员让他从默默无闻到直逼民主党正式候选人,其中网络功不可没。

  迪恩设立的竞选网志,不断更新他的活动和言论,每一条网志大约有上百条评论。他通过网志直接和选民对话。他的网站的访问量和白宫网站的访问量相当。迪恩还通过网络实现了政治捐款。在美国选举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候选人把一百美元以下的小额捐款当做筹款的主要来源,但迪恩筹集的数千万美元,绝大多数是通过网站实现的小额捐款的累积,平均捐款额是77美元。

  如果我们不考虑技术后台,只看社会影响,那么,率先披露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绯闻的麦特.德拉吉,可以说是网志的教父级人物。网志作者中既有著名记者,也有大量普通人。他们谈论网志时充满了宗教式的狂热,他们使用链接使读者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

  从克林顿拉链门事件、911恐怖事件到布什与克里的总统竞选战役,网志对美国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

  blog在中国之争

  blog这一新兴工具进入中国,大致存在两个源流:一方摇旗呐喊,一方埋头实干。

  方兴东等人最早提出以博客作为blog的译名。在2002年,这个以反击微软霸权而闻名的青年,又一次以《南方周末》为阵地。2002年9月5日,他与知名新媒体研究专家孙坚华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Blog:个人日记挑战传媒巨头”。文章以美国《新闻周刊》耸动标题“blog将杀死传统媒体?”开头,一一列举blog在西方造成的权力洗牌的影响。文中引用美国独立网上杂志《沙龙》的一篇评论说,“Blog的未来并不在于是否把《纽约时报》拉下马,它的未来在于使自己成为一种发掘网络无限链接能量的力量。忽略这样一种力量,也许会是一种错误。”

  随后,方兴东和王俊秀等人推出《中国博客宣言》和博客中国网站。但在批评者看来,“博客中国”只是一个关注IT业的新闻和评论网站,像门户网站一样转贴大量文章。方兴东将一种模糊不清的技术和高昂的革命理想捆绑到一起,包装成一个响亮的名词。

  “博客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拷贝了Always On的模式。这个网站是托尼-帕金斯的设想,风险投资业权威杂志《红鲱鱼》(RedHerring)就是由他创办的。AlwaysOn是一个“名人网志”聚集地,帕金斯把业界著名人物的思想精华集合起来。因此,AlwaysOn更像是网志、社区和网上杂志的混合体。

  “博客中国”在启动阶段也如此,它汇集了汪丁丁、王小东、崔之元、姜奇平、胡泳、孙坚华、王峻涛、谢文等一批业界名人。但这些在传统媒体已经确立地位的人物不会主动更新自己的网志,大多是由“博客中国”来张贴和转载他们的文章。这种模式和门户网站类似,与许多网络人士认为的blog是个人在网络上自主、连续写作的想法有很大差别。

  如果说在中国方兴东主要从话语权角度发现网志的意义,另一群人则用行动在实践一种他们认为更为纯粹的blog理想。毛向辉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曾任职于Intel公司架构实验室,后来创建了易方软件公司。2002年10月,毛向辉和郑云深(zheng 创建cnblog.org,发起“中文blog心得集”,以网志的形式教人们如何建立网志、分享对网志的理解以及最新的国外资讯。这是中国第一个讨论网志技术和文化的“在线论坛”,很快便集合了一批热心参与者。

  过去两年,围绕blog的定义以及译名,国内网志作者分化为两大主要阵营。在2004年12月,许多网志作者开始用“我不是博客”这句话制作中英文图标,并在自己Blog的显要位置放上这些图标,以表明自己的立场。

  另一方面,在方兴东的推动下,“博客”一词很早就受到媒体关注。尽管木子美的网志发布在另一个网志托管网站,而非发布在博客中国,但在“木子美事件”发生后,博客中国通过声讨她而吸引了大量的公众注意力。“博客”反复出现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几乎成为大众心目中Blog的惟一译名。

  相比而言,“博客中国”某种程度上复制和借用了传统力量,而cnblog群体因为很少涉及政治、经济等重大话题,从未成为意见领袖。它们各自的目标或许已决定它们的面貌:博客中国号召“每天五分钟,为思想加油”,而cnblog则强调书写:“中国还不是一个善于书写的国度,而blog的出现……”

  业余精神的源流

  在围绕网志的争论中,网志被描绘成了一种精英行为,承载了太多的社会使命,它的业余精神反倒一直被忽视。

  网络界的风云人物王峻涛另有个著名的名字“老榕”。1997年,他以“老榕”的网名在BBS上发表了《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的帖子,这篇文章被《南方周末》等媒体大量转载。“我对足球完全是业余爱好。所有谈球的文章,惟一名字就是我的笔名。用这个笔名写文章有一个暗示,那就是我以业余的身份在谈论一件事。博客有一点很重要,它能够切实地让网络上的参与者发扬业余精神。在“博客发展趋势研讨会”上,他反复强调“业余精神”的重要性。

  网志的定义五花八门,但最简单的理解还是把它看作持续更新的个人主页。个人主页的最初驱动,恰恰是业余精神。从某个角度看,网志的发展正在重复个人主页的兴衰历程。

  中国的个人主页服务始于1996年初。当时中文网站屈指可数,网上中文信息少得可怜。最早一批“网虫”着手建造自己的个人主页。当时最有名的个人主页——Carboy的“完全上网手册”,教人如何上网、如何做个人主页,很受网友欢迎。网易创始人丁磊当时也有自己的个人主页,叫“网络大少爷的家”。

  1997年5月,丁磊离开飞捷成立网易公司,推出免费个人主页服务,不同题材个人主页百花齐放。谁也没想到,最初的一些综合性个人网站后来成商业化的先锋。2000年初,上海一家公司凭借收购数家当时顶级的个人网站打造出自己的门户网站“多来米”,其囊括的网站包括黄金书屋、新闻焦点工作室、华军软件园、海阔天空等等。

  在门户网站出现之后,个人主页自然退隐幕后,它们注定无法逃脱被商业网站淘汰或并购的命运。因为它们并没有独特的内容,只不过填补了商业力量进入前的空白,提供了各种综合服务如软件下载、书籍阅读、在线听歌。

  之后,真正个人化网站浮出水面,业余精神成为主流。一些有相同兴趣的人,共同创造出一些独特的内容,如小说、杂文、音乐、摄影作品等等。2000年初,互联网泡沫经济破灭,很多免费个人主页服务纷纷关闭,很多原本很有名气的主页在这个时期被清洗掉,个人主页从此走入惨淡年代。

  2003年后,随着blog概念的兴起,众多网志托管网站出现,又提供一个新平台,网络用户经过很简单的注册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网志网站,在此之后,业余精神在中文网络上重现。从“博客动力”到“blogbus”,从“donews”到“天涯社区”,网志正在重温当年个人主页激起的热情。众多专栏作者和普通人一道,在网志上记录生活的点滴感触。2004年让人记忆深刻的,有周轶君和高磊的“摄影墙”,两名驻外记者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了以巴冲突中的人性;而复旦初中的“教育博客”、淄博张店三中的blog网,让我们留意到网志在教学上的应用。

  当然,在中国,进入大众话题的blog事件永远是八卦居多,木子美、竹影青瞳探索了网络个人隐私坦白的极限。2004年底,德国之声电台宣布,由包括木子美在内的10位评委选出的“2004国际最佳博客大奖”的得主是猛小蛇的“狗日报”。这是一个专门收集世界各地关于狗的新闻的博客。与此相对,联想裁员内幕由blog揭露一角、拆迁户用blog作为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的阵地等等,最终都逐渐在公共空间销声匿迹。

  网志的商业化诱惑

  1月5日,博客中国宣布购并博客动力网站。在《国内十大中文博客托管网站排行榜》中,“博客中国”、“博客动力”分列第一位和第三位。此前,Blogbus收购了“你的博客”网。一时间,网志托管网站的竞争似乎进入整合阶段。方兴东称,博客中国已经收到来自软银的第一期风险投资,正在与硅谷的风险投资商进行第二轮融资接洽。

  不过,网志托管网站到底如何盈利,依然找不到确切答案。在“博客发展趋势研讨会”上,一些业内人士提出了各自的想法。

  王峻涛认为,博客应该避免互联网早期所走的弯路,千万不要向博客作者和读者收钱。“这是一只准备下蛋的鸡。一个博客网站哪怕一天只跟我收一毛钱我都会很不舒服,因为那种放松的心理状态被完全破坏了”。他认为,博客可能是网络广告、网络营销的好地方,因为物以类聚。

  2004年,Google的adsense广告服务和搜狐的广告联盟提供了网络广告的新模式。网志作者可以通过在自己的网志上放置这种广告获得收入,从一定意义上实现网志的商业价值。艾瑞市场研究公司总经理杨伟庆从网络营销角度深化了王峻涛的观点。他说,2004年中国最大的网络付费广告联盟是“好耶”,一年有1500万收入。今年好耶将发展“智易营销连锁网”,将不同网络媒体打包卖给不同广告商。这种广告方式的出现,会让松散的网志社区实现广告价值。

  人们往往给网志贴上革命和草根之类的标签,但在冷静的投资人眼中,网志更应成为一个大众消费品。软银亚洲合伙人羊东在研讨会上强调,博客应该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产品,基本和消费品比较类似。“它是一个风险非常高、回报非常高的领域。今后博客的应用最后集中在哪些点上,我们今天可能很难去预测,我们很难把握大众消费品的变化。”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