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新浪网友:本专题已停止更新,欲查看更多相关专题或持续跟踪的相关话题,请访问新浪科技专题汇总页查询。
主编寄语

    在中国,知识分子不管是搞人文的还是科技的,大多生活清贫。我们理应给他们更多褒奖、支持,而不是揭发、打击。我们在把这期《科技观察》的主题定为“科技反腐败”时,犹豫了很久。对于官僚们的腐败,我们深恶痛绝,因为他们以“公器”窃取“公共利益”,给社会造成极大伤害;但是科学研究上的腐败,则大多是出于私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名与利,造成的社会伤害往往只是隐性的。

    但是,知识分子的天职是社会道德良知的“守望者”,而不是见不得光的“老鼠”,既然真的存在问题,那让我们就把“事实”与“真相”放着阳光下,让世人去评说吧。
---------------------
主编:祝志军
编辑:布衣


往期回顾:

·IT人生存状态拉响警报

引子:21封信告18位院士
    自中国工程院新一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成立以来,受理对院士投诉信21件,涉及院士18人。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杜祥琬公布了对院士投诉信件的审查结果。>>全文  [评论]


新闻追踪:投诉院士事件追踪
 
“21封投诉信,涉及院士18人。”但是,到底哪些院士有问题?这些院士都有怎样的行为?工程院没有进一步透露,此类问题引发了众多猜测。>>全文  [评论]

院士访谈:中科院院士邹承鲁:科学界的七种不道德行为
    我认为:对于经查属实的违反科学道德的人,要点名,要处理。现在学风上有较严重的浮躁情绪,可能助长剽窃等科学道德问题。>>全文  [评论]


专家观点:方舟子:为什么学者不能腐败?
    知识分子的天职是求真,是追求真理。这是知识分子受到社会尊重、受到信任,乃至被视为社会良心的原因。如果连真理追求者也弄虚作假,这个社会就要引起我们警惕了。>>全文  [评论]


网友评论:大学者,就应该有一些学术上颇具造诣,道德上堪为楷模的大学问,以及懂得和创造这些大学问的学问家。人们对于这些人充满敬仰之情,当一旦知道他们犯下了如此低劣的错误,那种受骗的感觉令批评毫不留情。

·剽窃是精神上的堕落! ·我们需要现代的学术文明
·用更理性的态度对待学术腐败 ·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

欢迎参与调查


您认为最近高级知识分子学术腐败事件频出,根本原因在哪里?
为了攫取学术界的声名与地位
为了一己之私
学术成果审核制度有漏洞
个别人的品质有问题

您认为应该如何治理高级知识分子学术腐败现象?
主要通过个人的自律
建立严密完善的学术成果审核制度
主要发动社会舆论监督

酷评:猴子上树之前,屁股也是红的,只是没人注意而已;一旦登高,万众瞩目,红屁股就再也无法掩饰了。大众对中国学界的丑闻(当然也有成绩)日渐强烈的关注,使得原先自命清高的学者形象,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挑剔与质疑。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事件回放:学术腐败怪现象

剽窃 有系统抄的,有局部抄的;有抄今人的,有抄古人的,还有抄外国人的;有抄得“巧妙”的,有抄得“笨拙”的,还有干脆全抄的。[东南大学校长卷入剽窃风波 师生论文被指抄袭]

拼凑 一些人以数不清的学术头衔包装自己,做学问的态度极不端正,虽身在学术界,却心有旁骛。或热衷于浮名,或竞逐于市利,或垂涎于权势;表面看整天东奔西跑,“研究工作”搞得轰轰烈烈,而事实上玩的是学术游戏,耍的是“鹦鹉学舌”,虽也有不少的“论文”、“专著”,但细考起来,一点真知灼见也没有。
[国家科学基金委首次公布2001年学术腐败案件]
[学术腐败触目惊心 弄虚做假别有洞天]


高校学术腐败现象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他人代笔、买卖书号、徇私关照、项目垄断、虚假鉴定、内定奖项、近亲繁殖等八个方面。

学术泡沫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学术研究成果当然是多多益善。然而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哪里会来得那么容易?有的人倾其一生都难有所成。一代学术大师郭沫若、孙冶方、范文澜、何其芳等就干脆提倡“一本书主义”,主张坐得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多年最终写精一本书。可现在,有的学者动辄以“著作等身”夸耀自己,更有少数学者竟号称自己“著述过千万”。[著名学者谈“基因皇后”、酒变油与纳米热]

学术腐败频出 根源何在?

    学术腐败的社会根源有多方面的原因,受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现在科研主力普遍不具有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把科研、学术当成追名求利的手段,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除此还有体制的因素:中国的科研机构、学术机构缺乏独立性,实际上是官场的一部分,因此学术腐败与政治腐败结合在了一起。并且,对学术腐败缺乏舆论监督和惩罚,学术腐败的风险很低,获利很大,也就会使人难以抵制诱惑。[评论]
--------[非公平竞争产生学术腐败]---------


我是在学古人凿壁偷光

碰撞:能否公开“问题”院士姓名?

    自中国工程院新一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成立以来,共受理对院士的投诉信21件,涉及院士18人。但是却没有公布具体涉及院士的姓名,到底有没有必要公开“问题”院士的姓名呢?[评论]

应该公开“问题”院士姓名[评论]

何必事事都要追问姓名[评论]

    公开这些院士的名字具有更深刻社会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术监督力。公开姓名无形中增加了透明度。在人们的普遍关注中,院士会有一种压力或是一种道德约束力来促使自己更加严于律己。
其次,有利于彰显社会教育力。这种学术公开行为对科学道德的重建和社会诚信机制的整合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最后,还可以满足民众知情权。
    我们没必要陷入事事追问当事人姓名的泥沼,这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与法治精神也并不完全契合。
首先,这次公布的情况仅限于院士“科学道德和学风范畴的问题”,“不属于科学道德范畴,已转有关单位处理”。属于个人隐私,不适宜公开。
其次,要根除学术腐败,关键是要改革目前的科研成果鉴别机制。单靠“公开姓名”不能奏效。
第三,民众知情权并不是无限的、不受约束的。

反思:学术腐败如何根除?

   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民族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民族,而有思想的民族必定拥有自己的学术大师。“学术腐败”不仅破坏学术研究的规则,腐蚀学术队伍,阻碍学术大师的产生,而且还会遏制一个民族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的提高。因此,对于学术腐败,我们绝不能宽容,更不能沉默,要拿起学术批评的武器,激浊扬清,鞭挞“学界南郭”,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学术腐败的滋生和蔓延绝不是偶然的,除了受社会腐败现象的不良影响之外,还与学术道德严重滑坡、知识产权观念薄弱、相关法规缺失、监督机制残缺不全、编辑出版制度松懈、评审机制漏洞、立项管理不科学、成果鉴定主体错位、学位授予机制不严密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可见,防治高校学术腐败是一项系统而持久的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中科院制订科学道德自律准则遏制学术腐败]>>全文  [评论]

·网友倡议:学术腐败和解决办法
·如何防治高校学术腐败
·能否公开“问题”院士姓名
·方舟子:美国怎样反学术腐败
·科技大国也有腐败现象 专家谈美国学术“打假”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