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首家指纹博物馆将开放(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 10:40 华龙网-重庆晚报
博物馆征集的资料 建在江苏警官学院,将向公众展示丰富图文资料和1000余件实物 中华指纹博物馆将在江苏警官学院建成,今年底或明年初将试开放。这是国内唯一一家专业指纹博物馆,从指纹的奥秘到应用历史再到现代指纹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将向公众展示丰富的图文资料和1000余件实物。 左撇子愚纹比常人少 关于“斗”的说法,民间很多,如:“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五斗六斗开当铺,七斗八斗坐着走(当官),九斗十斗享清福。” 指纹博物馆的专家告诉记者,这并不是没有一点科学依据。 我们的指纹是因为凹凸不平才有立体感,纹路因此而产生,凸起的纹线叫乳突线,凹陷下去的地方叫小犁沟,指纹按中心花纹和三角的形状可大致分为“弓”、“箕”、“斗”三类,有学者研究表明“弓”到“斗”,图案结构越来越复杂,往往智商水平也越高。 “一般来说,指纹的形状和结构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智商甚至是遗传性疾病。”专家告诉记者,中国是公认的探索和运用指纹最早的国家,但这种认识多来自直接经验,可不少结论都在现代指纹学中得到印证。 又比如,民间有一种说法,指纹中的同心圆斗纹是“愚纹”,有专家特别作了调查,这种指纹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中出现的概率比一般人低;左撇子通常被认为智商水平较高,调查发现同心圆斗纹的出现率也明显低于一般人群。 陶罐几何纹竟是指纹 在指纹专家看来,古代中国对指纹的运用不亚于四大发明,从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发明制陶术后,指纹的印记就有意无意地留在了陶坯上。 博物馆专家目前收集到的陶罐、瓷罐上就留有指纹的印记。 一件西周陶罐上留有数个深浅不一的指印,这也许是匠人无意识的留存。 而一件民国晚期“江汉秋阳”大罐上的多个螺形图案取材于指纹,则代表着智慧、财富,和中国传统纹饰一样蕴含吉祥之意。 博物馆筹备负责人沈国文告诉记者,在据今5000多年的内蒙古红山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指纹画,但过去考古工作者只把它当作一般的几何纹,直到指纹专家注意到它,鉴别了纹路并在今天找到了和它相近的指纹。 秦代破案勘查指纹 提到指纹的应用,公众最先想到的是警方侦查。 沈国文告诉记者,中国的指纹技术运用至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从未发现有相同指纹的两个人,也没有发现十个手指纹相同的人,这被指纹专家称为“永不失误的证明形式”。 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情景是警察在发案现场提取指纹,不过根据中国的考古发现,早在秦代,指纹就用于盗窃案的侦破了。 “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掘出多枚竹简,上面记载了一起盗窃案后,在案件现场发现了包括脚印、膝盖印、指纹等各六处痕迹,我们将在博物馆展出竹简的图片。”沈国文说。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指纹有了更大的空间,1936年“中央警官学校”在南京马群成立,并开始了现代意义的警察教育,指纹侦查已被列入正式课程,目前指纹博物馆已经征集到民国政要视察该校指纹实验室的图片,以及警校学员学习指纹勘查、提取的珍贵影像。 入革命党前须按手印 在指纹博物馆征集的1000余件指纹实物中,清代中晚期到民国时期契约、文书最多。 其中一件光绪二十六年9月14日的审讯记录留下了革命党人的左手全手印。 据沈国文介绍,这是革命党人策划的一起爆炸,文书中记录了成员被捕后的口供,包括案发时间、地点,炸药埋藏的数量、地点等,这种以整个手印为信的摁印形式在明清时期的供据、狱词供状中大量出现。 据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