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问与答:一朝被蛇咬为啥会十年怕井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3日 10:22 科技日报 | ||
本报讯都知道人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存在于人脑的恐惧感源自哪里?其实,人脑比我们所了解的更“勤劳”,更具有可塑性。就连被称为脑内“胶水”的胶质细胞,也不像科学家以往认识中那样“懒惰”———它也懂得记忆和学习。 《新民晚报》日前报道,经过4年多研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段树民研究员及其博士研究生戈鹉平、杨秀娟等,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神经元与某类胶质 人脑内的神经细胞包括两类: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前者占10%,后者占90%。两相比较,神经元的表现“抢眼”得多,因此,科学家们对神经元的研究比较多且透彻,而头功得归于敏锐的“信使”———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殊不知,这种直接的信号往来并非神经元的专利。科学家们最近研究发现,神经元与其“邻居”———一类名为NG2的胶质细胞之间,也有“信使”(突触)来回奔波。段树民课题组发现,这类突触也能“记”住外界的强烈刺激,下次只需稍稍给予同类型的轻微刺激,就能令它反应强烈,并维持很长时间。这一复杂的过程,学名叫做“长时程增强反应”,被认为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基础。 科研人员推断,胶质细胞也可能是信息处理、学习记忆的好“把式”。从外形上看,神经元的触角长些,胶质细胞的触角较短。因此,胶质细胞也许更适合司职信息的局部处理,而神经元也许更擅长信息远距离传递和支配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