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现16座明代公墓 体现明教徒崇拜火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 09:14 重庆时报 | ||||||||||
昨日,江津市桃子堡,考古人员正在发掘明代墓群中的一座双人合葬墓 江津发掘出土的文物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马金辉 摄
本报讯(记者 宜嘉)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江津近期考古发掘情况通报会上获悉,在江津桃子堡发现重庆地区极其罕见的明代大型公共墓地,目前已经挖掘出16座墓室。 顶部石拱梁没有任何支撑 考古人员打开一座墓室顶部的石块,只见雕刻精美的两扇石门上,两个锈迹斑斑的铁门环挂在石门之上。揭开顶板,墓室顶部的石板居然是用石拱梁支撑,而石拱只是卡在墓室两侧,没有用任何东西支撑。 在这两座墓室隔墙上,有一个方形的洞口相通,周围散落着东倒西歪的塔形罐,花形精美的青瓷碗,灯盏等随葬品。考古人员估计,这可能是一座夫妻合葬墓。 墓壁体现明教徒崇拜火焰 记者看到,已挖掘的16座墓室裸露的墓石打造精细,石块接缝非常紧密。当年打造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考古人员讲,此处出土的单室、双室、多室墓中,在墓主人头部的墓壁上,都有火焰形阴雕,说明在明代明教非常盛行,明教徒崇拜火焰的特征非常明显。 据初步判断,此山之上墓葬非常多,但到底有多少现在还不得而知。因为群众栽种了花椒,牵扯到赔偿问题,因此目前进一步考古工作还不能进行。 明代公墓大搞“面子工程”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座公墓虽然面积很大,但是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还没有什么重大发现。但正是没有什么重大发现,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据介绍,明代以前厚葬之风非常盛行,但为防止盗墓,地面之上却相当简单,有些坟墓地上甚至没有任何标志。而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盛行简葬,但在地面大修墓碑、牌楼等,大搞“面子工程”。这对于中国人的丧葬习俗改革是一大进步。 一共清理挖掘了4处古墓 考古人员介绍说,相关史料没有此公墓的任何记载,古代的墓葬大多是以家族墓地形式出现,此处墓向虽然基本一致,但分布零乱,因为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家族墓地绝不会是这样。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所长助理林必忠告诉记者,重庆文物考古所在江津先后对4处古墓进行抢救性清理挖掘,其中桃子堡发现的这片明代公墓,在重庆境内非常罕见。另据介绍,这座公墓至今没有发生被盗迹象。 相关新闻 綦江深山小村惊现千年古戏 本报讯(记者 李增勇 通讯员 张丽莉 代惠)近日,綦江县文化部门在大山深处的石壕镇皂泥村发现了“杨戏”,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种,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已有上千年历史。目前,綦江文化部门正在全力抢救这一“活化石”。 据綦江文化部门介绍,“杨戏”是一种民间在许愿、还愿时唱的戏,因发明者、倡导者姓杨,以及传唱者也多为杨姓,故名“杨戏”,解放前主要分布在綦江县的石壕镇和赶水镇,目前仅存石壕镇皂泥村的徐家杨戏班。 綦江县文化馆负责人称,“杨戏”唱腔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当地民教色彩,也存在与川剧近似的唱腔。“杨戏”的表演非常原始,服装道具非常粗糙,主要以道袍、朝衣、紫金冠、长关刀和脸壳为主,配有二胡、唢呐等十余种乐器。传统剧目为《封神榜》,戏剧程序长达17项,演出时间可长达20个小时。 “杨戏”的发现对于研究祖先信仰、思想和文化有很大价值。目前,綦江县正在全力抢救这一戏剧“活化石”,将演出刻录成光碟向市文化部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