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星尘号:长眠三月再度出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9日 14:54 新闻晨报

  我的名字叫做星尘号,我是一艘无人驾驶的宇宙飞行器。1999年2月7日,NASA的科学家把我送入无际的太空,我的任务是搜集彗星“威尔德2号”上的彗星物质与星际尘埃。今年1月14日,我把收集完成的彗星样本装在一个密封仓里抛返地球,之后终于迎来了没有任务的一段假期。在这段假期中,我悠闲地呆在环太阳轨道里滑行,并深深补了一个懒觉。直到最近,因为我那暴力的兄弟“深度撞击”探测器对“坦普尔1号”彗星的轰炸不太成功,NASA的科学家正计划派遣我再度出击“坦普尔1号”彗星。看来,我的长假要结束了。

  遥想太空当年雄姿英发“星尘”出发

  为了让我升上太空,NASA花了1.684亿美元。升空时的我重46公斤,身高和你家的书橱差不多,我对这样的身材相当满意。1999年2月7日,我发射升空,朝着当时距离地球8.2亿公里的“威尔德2号”彗星飞去。虽说天生劳碌命,我生来就为进行如此长距离的飞行,但是升空的时候我觉得相当自豪。作为NASA的一次低成本外太空探测,我的名声远不如我的一些明星兄弟———比如“

发现号”———大,但是我的使命非同寻常,用科学家的话说,我要负责“把彗星带回家”。

  彗星通常在距离太阳遥远的地方形成,形成后一直在太阳系边缘的非常寒冷的地方。在大行星引力的扰动下,有时个别的彗星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内太阳系,被人类发现。因此彗星是太阳系最古老、最原始的物体,它们保存了原始星云物质最早的记录。进入内太阳系的彗星将挥发性轻元素带到行星,对行星海洋和大气层形成起重要作用。另外,彗星富含有机物,有可能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有机分子。一些彗星以极高速度撞击地球和其他行星,引起行星气候的急剧变化,极大地影响了行星的生态平衡。由于这些原因,科学家一直关注对彗星的探测。

  之所以选择“威尔德2号”彗星作为我的探测目标,首先因为他是一位新到内太阳系的客人,应该对原始物质保存得较好。第二个原因是,“威尔德2号”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第三,科学家发现了一个轨道,沿这个轨道,我飞越“威尔德2号”时的相对速度低,比较容易对彗星取样。

  整整5年时间,我在茫茫太空中孤单地飞行,在太空中我有许多兄弟姐妹在执行不同的任务,但是我们的轨道不同,相距的距离要以亿公里计。所以生来我们的责任就是孤单地飞行,并且完全不知道是否有朝一日能安然回家。

  2004年1月2日这天,我终于接近“威尔德2号”彗星,当时我们之间的最近的距离不到1万公里。当我以每秒6.2公里的速度飞近彗星时,我伸出一个

网球拍大小的尘埃采集器,采集器用一种气凝胶制成,这种物质是目前世界上最轻的固体材料,密度比玻璃低1000倍,是海绵状的玻璃。粒子撞击后,在气凝胶内产生胡萝卜状轨迹,使粒子停下来,从而完成尘埃的采集。

  我与“威尔德2号”彗星的会面只有8分钟,5年的孤独飞行就是为了这8分钟的相会。在这8分钟时间里,我向“威尔德2号”彗星亲热地问好,我看到了他表面的平顶山地、大大小小的坑洼、小尖峰及底部平坦的峡谷———这与在地球上科学家想像的样貌迥然不同。我为他拍摄了72张照片,作为这5年飞行的珍贵纪念。然后我收起我的尘埃采集器,向“威尔德2号”挥手道别,开始为期2年的返程。

  今年1月14日,我飞至离地球11万公里的高空,把尘埃采集器抛回地球,完成了我最初的使命。旅行令我兴奋,完成使命令我放松。7年时间里,我飞行了总共46.3亿公里,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折返5000次。

  转眼间“起源”灰飞烟灭

  顺带提一下我将返回仓抛返地球的过程,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在我抛返返回仓的半年前,在同一个回收基地,我的兄弟“起源号”,几乎灰飞烟灭。

  2004年9月,也是在美国尤他州空军试验与训练场,科学家们做好了迎接“起源号”回家的准备,他们特意从好莱坞聘请驾驶直升机的特技演员,准备在“起源号”的降落伞接近地面一定高度时,从直升机上伸出一个长钩,将返回舱和降落伞一起钩住,以确保返回舱的安全。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降落伞压根儿就没有展开,致使返回舱以极高的速度坠落于沙漠,返回仓损坏,大量收集的星尘泄漏。好莱坞的特技演员对此也无能为力。事后查明,失败的原因是一个重力传感器出了问题,没能启动降落伞展开程序。

  这本是我们的宿命,任何计算上的偏差都会使我们好多年的辛劳彻底白费,同时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我的返回仓使用的是同样的重力传感器,谢天谢地,我的返回舱没有出问题。返回舱当天进入大气层的速度达到每小时4644公里,穿过整个大气层也仅仅用了大约13分钟。但是降落伞顺利张开,科学家顺利完成了返回舱的接收。

  我收集的星尘被送往实验室。接下去的工作是科学家的事情了,他们的任务是在固定彗星尘埃的气凝胶材料中找到这些比毛发直径小得多的尘埃,然后将它们切割成更小的颗粒,借助高倍显微镜分析太阳系形成时宇宙物质的化学成分。科学家告诉我,此次我带回的大量星际尘埃和彗星样本中,其中一些尘埃样本已经在太空中存在46亿年,甚至更长,可能比太阳还“年长”。因此,研究这些物质对于人类了解太阳系诞生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我感到欣慰,我的工作获得了肯定,同时,我也终于能享受一段无事的长假,绕着太阳温暖地深深睡上一觉。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太空

  最近我又接到让我随时待命的通知,由于我的兄弟“深度撞击”探测器对“坦普尔1号”彗星的轰炸探测工作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NASA科学家们准备让我再度出击“坦普尔1号”彗星。

  我的那个暴力兄弟———“深度撞击”探测器长得非常威武,体积比我庞大许多,体重则是我的10倍多,他于2005年7月4日接近“坦普尔1号”彗星。与我与“威尔德2号”彗星友好会面不同,“深度撞击”与“坦普尔1号”一见面,就向“坦普尔1号”的彗核发射了一颗重达370公斤的“铜弹”对其进行了轰炸。轰炸激起来的尘埃和气体形成一场绚丽的太空焰火,“深度撞击”的及时转播让远在地球的天文观测台一饱眼福。然而,虽然“深度撞击”的此次暴力行为很让他出了一把风头,但是彗星撞击与探测工作并没有取得原来料想的成果:由于爆炸激起了太多尘埃和让他几乎失了明———他的照相机光学系统出现了故障而无法让地球上的科学家们观测到所炸出的弹坑的详细情况。哈哈,这就是所谓的雷声大雨点小吧。

  基于这一原因,NASA的科学家们准备让我再次启动探险任务以帮助他们弄清楚“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内部结构。因为我正好在外太空,如这次探险成行,那么该探测项目的花费将远远低于从地球上再派一颗探测器去进行一次探测任务。

  让我去二次探测“坦普尔1号”彗星暂时还只是NASA科学家们的一个计划,探测任务尚并未正式立项,所以在立项之前我还能享受最后一段假期。但科学家说这个计划付诸实施的可能性非常大,他们将于四月初正式提交项目申请书,到那时NASA也将会向外界公布此项探测任务的详细情况。

  探测“坦普尔1号”的危险性将比最早的星尘收集任务大得多,天知道“深度撞击”那家伙一炮把“坦普尔1号”打成了什么样子,会不会改变“坦普尔1号”的运行轨道或者在彗星外部形成一些未预料的物质。“深度撞击”已经是深度近视一个,他不会告诉我更多的“坦普尔1号”的情况。哎,真是前途未卜啊。前面我就说过我们生来就命运多舛,容我再唠叨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太空。反正我飞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没有全身而返的想法,就当这太空会是我最后的归宿吧。

  作者:-星期日新闻晨报记者吴飞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