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访南极内陆系列一:热情的慰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 19:00 大连晚报 | ||
●22人两度乘机起飞,本报记者随队深入格罗夫山 ●战胜严寒风雪、多次勇冲冰缝,领队亲密拥抱11位内陆勇士 ●首次南极内陆航测,确定建立航空中继站,本次慰问意义重大 本报特派记者刘万恒中国南极中山站电 北京时间2006年1月15日下午,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代表一行22人,在领队魏文良的带领下乘机深入格罗夫山,亲切慰问11位已经在南极内陆奋战了半个月的战友。除了慰问并运输新的雪橇配件外,内陆队还利用直升机进行了首次格罗夫山航测,同时,中国南极第3站和格罗夫山航空中继站的选址工作也初定轮廓。本报记者也随队前往南极内陆,继登陆南极后,晚报报旗再次在南极内陆飘扬。 -2次起飞春节前慰问终于成行 格罗夫山地区位于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的内陆冰盖腹地,介于中国南极中山站与冰穹A之间,距离中山站约460公里。在119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上,95%的部分被冰盖所覆盖。在平均厚度高达2000多米的南极冰盖上,只有极少数没斜煌耆哺堑纳铰龇迓屯孤侗牵衤薹蛏骄褪瞧渲兄唬?4座耸立的冰原岛峰组成。这片3200平方公里的地区蓝冰铺盖、冰原起伏、岛峰凸现,仿佛是一片森林,被誉为南极大陆最壮美的地方。1958年, 澳大利亚皇家空军格罗夫少校首次在那里着陆,因此这一地区被澳大利亚南极地名委员会以他的姓氏命名。在这片南极冰盖的“森林”里,在错落起伏的山峰群落中,隐藏着无数关于全球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的远古秘密。自去年12月24日内陆考察队出发后,11位内陆勇士在格罗夫山的一举一动都吸引者中国人的注意力,牵动着后方战友们的心。领队魏文良从澳大利亚乘雪龙船返回南极后,决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考察队代表进入南极内陆,慰问正在格罗夫山4号营地开展工作的内陆队员们。1月14日,由22名考察队成员组成的慰问团正式完成组队,魏文良告诉记者,这次内陆慰问是中国南极考察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北京时间15日上午11时是原定的出发时间,但当两架直升机飞抵格罗夫山外围时,内陆队与慰问团取得联系称当地能见度很低,为确保安全,慰问团暂时返回。北京时间下午4时,焦急等待的领队得到好消息:4号营地上空云开雾散。2个小时后,2架直升机满载慰问团成员和内陆队急需更换的雪橇配件降落在格罗夫山山区。 -领队动情拥抱11名内陆勇士 飞机降落时,脸上还带着斑斑冻伤的内陆队队员们立即涌上前来,与跳下飞机的战友热烈拥抱。看着内陆队员们的满脸风霜,领队魏文良动情地说,11位内陆队员战胜了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包括陨石收集、卫星遥感、地质测绘在内的10多项内陆考察工作,成绩令人注目,事迹令人感动,他们是真正的勇士和英雄。 内陆队队长琚宜太向领队汇报说,自1月1日抵达格罗夫山1号营地以来,内陆队连续遭遇暴风雪、白化天气、零下29、30度低温的袭击。此外,内陆队还多次遭遇深达千米的冰缝,1号雪地车曾险些陷入宽近2米的冰缝,徐霞兴、程晓等队员在工作中都曾有险坠冰缝的经历。在这样的环境下,内陆队仍然成功收集到了1000多块陨石,其中包括目前中国唯一的一块月球陨石。听取完成绩汇报后,魏文良领队非常高兴,并当即作诗一首赠送给内陆队成员。诗中写道“南大洋上,滚滚波涛/南极内陆,捷报遥遥/中山喜,雪龙笑/格罗夫山红旗飘/风雪一肩挑/困难压不倒/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中国南极第三站选址初定DOMEA 本次慰问团深入格罗夫山,两架直升机还承载着进行部分空中考察的任务。简单慰问后,11位内陆队队员分头出发,对格罗夫山地区进行了陨石带考察、地质测绘、航拍等各项任务。内陆队陨石项目负责人,中科院研究员林杨挺告诉记者,根据估算,目前4号营地东侧的暴风悬崖上很可能存在一个新的陨石沉积区,但由于悬崖下冰缝密布,从地面无法接近。他将搭乘直升飞机在暴风悬崖附近进行探路,如能发现新的陨石带,暴风悬崖将成为哈丁山之后第2个陨石“富矿”。 另一个令人瞩目的项目是内陆队进行了中国首次格罗夫地区航空测量。负责该项目的 武汉大学彭文均博士表示,南极是目前地球上唯一没有明确主权归属的大陆,现行的“实际存在”原则注重于各个国家对南极未知地区的首次发现并进行科学考察研究。本次对格罗夫山进行航测,显示了中国在这一地区国家利益的存在,具有深远的意义。除了进行科学考察外,举世瞩目的中国南极第三站选址也在慰问日里取得进展,在综合考察了格罗夫山考察营地环境并听取了内陆队汇报后,领队魏文良表示,中国南极第三站将选择建立在DOMEA地区,预计第11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自己的内陆站将在“不可接近之极”崛起。本次格罗夫山考察还将为DOMEA站的建设奠定基础。魏文良说,格罗夫山位于中山站和DOMEA之间,又具有极其丰富的科学考察资源,本次内陆队将尝试在格罗夫山建设一处航空中继站,作为未来建设DOMEA站的前进基地。 -晚报报旗登陆哈丁山麓 慰问团抵达的4号营地位于哈丁山东侧的蓝冰平原上,被富含陨石的哈丁山、暴风悬崖和格罗夫山第一高峰——梅森峰所包围,是一片异常美丽的冰雪陆地。领队魏文良告诉记者,此前到达过格罗夫山的中国人,总数在50人以内。本报记者与大连台同行此次随队慰问,已有幸成为第一批深入南极内陆的大连记者。为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记者展开本报报旗,在格罗夫群峰背景下留影纪念,本报报旗继去年12月18日登陆南极后有一次在南极内陆飘扬。 1月15日 晴 2006年1月15日,我们一行22人乘坐两架直升机从中山站出发,以春节慰问的名义,造访格罗夫山,去看望为了收集陨石而“野外生存”,并走在生死边缘的内陆冰盖勇士。 上午九点四十分,“直9”从中山站拔地而起,径直南飞。五分钟后,黄褐色的拉兹曼丘陵已经如星星点点,淹渺于满目的雪原和冰山中——我们的飞机已经飞临南极冰盖边缘。舷窗外,茫茫的白雪覆盖着冰穹,在视野的尽头,和如丝如缕的白云相依相偎,融入蓝天。天空洋洋一碧,蓝得澄澈深远;云影铺地,让单色的冰雪变幻多端。时速200多公里的直升机逆风而行,在我的眼前,流云随风飘向大海,我们掠过长空飞向内陆。大约起飞20分钟左右,一道长长的冰裂隙出现在眼前,提醒我们这次旅程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危机四伏。果然,又前行不到10分钟,飞机就象一头扎进牛奶,周围的景物变得模糊不清,“直9”的速度立刻降低,开始在空中盘旋。从斜侧面,我能看到驾驶飞机的栾元滨机长嘴唇在动,舱里的机务王滨生也拿起对讲机——南极的天气变化极快,没有很大的把握,没有谁敢冒险,何况二十二次南极科考队所有的领导都在飞机上,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得不偿失。在空中盘旋两圈儿后,我们无可奈何地返回中山站。 正所谓好事多磨。回到中山站,换下连体服后,我们被厚衣服憋出的汗还没消去,就得到消息:格罗夫山分队报告说,他们那里天气突然好转。和其他几位领导商量后,魏领队决定,午饭后再次启程。 大概在当地时间下午两点四十分左右,我们抵达格罗夫山四号营地。“直9”降落在四号营地时,忍受了20多天孤独、寂寞和危险折磨的内陆勇士真是盼来了亲人!11名队员都冲出雪地车,迎着直升机旋翼吹起的飞雪望空挥手,见面后,自然是一番忙乱。最吸引我们几个记者的自然是陨石,晴朗的夜晚,仰望苍穹,有时可以见到流星拖着闪亮的尾巴划过天空,消失在天边。这种坠落到地球上的流星,科学家就称之为陨石。陨石是由某种特殊原因形成的,或是星球爆炸、崩裂,或是飞出的宇宙尘埃,或是两颗星球碰撞下来的碎块……。当它们闯入地球大气层高速飞行时,由于和大气磨擦而燃烧消融,到达地球表面时,已变成了黑黝黝、沉甸甸的石头。对于地球化学家和宇宙学家来说,这些黑黝黝的石头可是珍贵的科学样品,不然,怎会有那么多科学家冒着随时可能迈出人生最后一步的危险搜罗它,怎会有那么多国家为此大把大把地烧钱?陨石之所以珍贵,在于它们取之不易。这些来自遥远太空的星球碎片,经过漫长旅途坠落地球表面时,极易石沉大海,难查踪迹。另外,它们还是“价廉物美”的科学样品。试想,要从其它星球取回样品,需动用宇宙飞船,其耗资之巨大,令人惊叹!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耗费亿万巨资? 这次内陆队负责陨石项目的林研究员是国家 十一五计划陨石学科的带头人,研究、鉴定陨石颇有几套工夫,但收集陨石的水平却让人不敢恭维。抵达格罗夫山之后,琚队长还经常和林研究员叫板,较着劲儿地“捞”陨石。林研究员属于那种上手很晚,但运气特好的选手。1月12日,林先生和队友一起撒到冰盖上捡陨石,走了不远,就发现捞的“鱼”越来越大。林研究员兴致盎然,越“捞”越起劲,再往前第三块就捞到个“巨无霸”。事后称重,确定这块陨石重达4.8公斤,创了中国在南极洲的纪录(此前我国在南极收集的最大陨石重4.3公斤)。说“好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1月12日的林扬挺研究员就是很好的佐证。在他捧着“巨无霸”返程时,蓦然回首,又发现了一块月球陨石,这下,林研究员简直兴奋得不行——月球陨石的比例是千分之五,那么多“陨石猎人”忙乎了这些年,也不过搜集了四、五块,他竟然上手刚半个月就搞到一块!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我们几个记者的镜头一直闪烁不停,美丽的景色让我们陶醉,甚至想留在这里和琚宜太们一起收集陨石。到格罗夫山来是我一直的夙愿,在我的采访计划里,这项任务是我本次南极之行3件大事之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事实上,我们在4号营地只逗留了3个小时,当再次坐上直升机和内陆队员门告别的时候,我的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惆怅:什么时候才能有机会再来这个美丽的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