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组科学家检测猛犸基因结果大相径庭引争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 14:32 科学时报 | |
科学家终于对最近一次冰川期中最著名的动物有了一个最为全面的了解。日前,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报告说,他们利用一项新的技术,对一只冰冻了27000年的西伯利亚猛犸进行了基因测序,一共涉及了细胞核与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DNA)中的1300万个碱基对。几乎就在同时,另一个研究小组则宣称,他们通过将常规方法提速,测定了一只猛犸的全部线粒体基因组。然而这两组科学家得出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引起了科学家的争论。 猛犸又名长毛象,因全身长满耐寒的长毛而著称,已于约1万年前灭绝,今天的非洲象和亚洲象是其近亲。多年来,科学家一直想找到猛犸的基因物质,以便深入分析它和大象的亲缘关系。而西伯利亚冻土带下保存的猛犸遗体,使这种研究成为可能。远古的DNA为人们了解那些早已消失的动物、植物甚至人类敞开了一扇大门。尽管研究人员曾经对一部分远古DNA进行过测序,但是大多数样品由于破损或污染严重而难以得出有意义的科研成果。一件采自距今27000年前的猛犸样品却保持了很好的特征。为了得到它,加拿大汉密尔顿马克马斯特尔大学的进化遗传学家亨德瑞克·珀易内尔,从一只发现于西伯利亚永久冻结带中的长毛猛犸体内提出了骨髓。西伯利亚漫长寒冷的冬季和短暂、凉爽而干燥的夏季为DNA的保存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珀易内尔将这件富含DNA的样品送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遗传学家斯蒂芬·C·斯考思特尔的实验室,后者正在使用一种由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与康涅狄格州布朗福德市454生命科学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基因组测序装置。这种快速且大范围的基因测序技术避免了在对DNA进行放大和测序之前需要将其嵌入细菌的步骤,从而防止了扩大来自于拷贝大量源于细菌或人类的污染物DNA而产生的偏差的可能性。 初步的分析显示,这是一只雌性猛犸,它与现代非洲大象共享了98.55%的DNA,研究人员最近在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然而根据远古DNA研究先驱——德国莱比锡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斯文特·珀伯的研究结果,猛犸显然与亚洲象的亲缘关系更近,这一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的结果是由一项规模较小的涉及17000个线粒体碱基对的研究得出的。 由于彼此的研究结论差异太大,两个研究小组都批评了对方的成果。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反复强调,一个生物最主要的遗传信息是保存在染色体中,线粒体中的基因组不具有代表性。德国科学家则认为,他们得到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是完整的,而加拿大和美国研究小组得到的基因组序列是“破碎”的。珀易内尔的研究小组所使用的技术“产量”很高,因此专家预测它将很快用来测定灭绝动物的全部基因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布莱尔·赫德吉斯认为,“这篇发表在《科学》网站上的论文所使用的‘下一代’基因测序装置将为远古DNA研究领域带来一场革命。”而珀伯则表示,细胞核DNA的测序工作“真的很棒——远古DNA的研究方式正在向着我们所使用的细胞核基因组技术迈进”。 (赵路编译 详细信息请浏览www.science.com) |